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6-10-15洪腾辉
洪腾辉
[摘要]近几年,国家越发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落实,不断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文章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阐述必要性制约因素和改善对策,以期加快劳动力转移,减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劳动力;培训转移;制约因素;改善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289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放在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认识,进一步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发展,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文章以厦门市同安区祥平街道为例,就劳动力培训转移制约因素及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以期对症下药,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
1 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祥平街道位于同安区南部城郊,区域总面积29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社区),常住人口55007人,外来人口79712万人。祥平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耕地面积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近年来,祥平街道劳动部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和“4050”人员等各类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实现“促就业、惠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任务,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2015年祥平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96元,年递增10.8%。
祥平街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主要有三个特点:①转移方式以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成立街道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居)劳动保障工作站联动的就业服务体系,现有34名村(居)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本着“按需培训,方便群众”的原则,积极联系区职业技能培训部门,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公司,开展美容化妆、保健刮痧、烹饪小炒、缝纫车工等职业技能培训。②转移人数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每年略有增加。2012年以来,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847人,其中培训1069人,分别完成同安区下达街道办事处转移、培训任务指标的119.2%和117.3%。截至目前,失业、待业人数2389人,再就业人数2039人,就业率为85.35℅。③创业带动就业有效拓展。建立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激励机制,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创业的扶持力度,2012年以来共计为65名自主创业人员成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763万元。
2 劳动力培训转移制约因素剖析
2.1 文化素质较低
文化程度与社会就业概率呈现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其面临的选择也更多。然而,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转移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5.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5.0%,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8.3%,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1%,且职业技能较为低下,阻碍了劳动力转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用人单位提高了农民工招收门槛,如果没有及时提高劳动技能,就会影响农民务工的收益,最终削弱务工需求。
2.2 社会保障力度不足
近几年,国家虽然面向农民工颁布了一些利好政策,务工环境得到优化,但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农民工根本权益维护形势仍不容乐观,一些企业用工缺少规范性,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甚至有的企业未按照规定缴纳社保。根据抽样调查,转移的富余劳动力平均每周工作6.1天,每天工作9.2小时,平均工资约2720元,存在任意加班、增加劳动量、随意辞退、工资发放不及时、岗位晋升渠道少等不公平现象,上述因素削弱了农民工转移的自主性。
2.3 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管理工作不完善、服务不健全是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因素。劳动力转移为系统工程,无论是在劳动力资源搜集、就业培训,还是在权益维护中均离不开政府组织,然而现阶段政府组织在此方面存在职能缺失问题,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就业、创业资金投入不足,也未设立专业化培训机构,依托的社会化培训机构办学特色不明显,在烹饪小炒、美容化妆等专业设置方面存在雷同现象。
2.4 工作流动性较高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因薪酬、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等原因,岗位的吸引力不足,农民工对岗位的认可度不高,存在朝三暮四的现象。如果其他企业开出薪酬等更高的条件,很容易就会选择跳槽,或者工作环境差对身体有影响,农民工重新寻找工作,造成工作流动性较高。
3 劳动力转移培训改善对策
3.1 增加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支持
因转移培训存在显著的外部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较少组织参加培训教育活动,且农民一般收入较少,若让农民独立承担培训成本并不可行。因此,政府部门应主动靠前,增加财政投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放培训生活补贴,为转移培训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撑。落实就业、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做好劳务协作激励政策等各项业务的办理,减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负担,实现农村劳动力到非农产业的顺利转移。
3.2 重视技能培训,增强综合素质
劳动力转移培训具有长期性,且较为艰巨。若想攻克教育培训关卡,则应强化思想引导,而政府应果敢地担负这一重任,从制度体系、物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改进培训观念,优化保障体制,完善培训制度。一方面,应优化培训体系,推进“1+1群”创业培训工程,即“帮一个人创业,带一群人就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依法依规发放个人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同时依托职业学校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活动,辅以社会办学,构建与劳动力转移相符的培训体系,突显办学特色,增加知名度;另一方面,依托市场需求逐步落实就业培训,让劳动力转移培训满足实际情况,达到用工标准,保证岗位技能培训符合行业需求,顺利衔接职业教育以及劳动输出,严格把控市场需求。
3.3 完善用工管理,加大维权保障
目前,在农民工就业问题上存在自身权益保障不完全、同工不同酬等问题,阻碍了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政府部门针对当下劳动力输出不规范问题,要积极完善各项服务,依据公正对待、科学引导、改进管理、提升服务原则,为劳动力转移构建适宜的环境。应提升劳动合同管理水平,增加签订率,约束用人单位,使其及时支付工资,规避拖欠现象,加大社会保障。针对最低工资编制适宜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不断拓展社保覆盖范围,改进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劳动监察执法,推动劳动监察“网格化”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依托大众媒介提升宣传力度,创建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使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劳动力转移的价值,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劳动力转移。
3.4 改进就业形式,扩宽转移渠道
劳动力转移存在不同的途径,要积极改进就业形式,扩大转移渠道。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就地转移。大部分中小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较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因此,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贴息贷款,同时实施社保补差、就业补贴等政策,减轻企业税费、社保负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②大力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建立创业指导、项目开发、税费减免、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模式,定期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春风行动”等各种招聘会,多渠道为企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搭建双向选择平台;③厦门对外开放程度高,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对外输出进程,坚持“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4 结 论
劳动力转移影响着社会的构建情况,且是攻克“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是实现劳动力顺利转移的突破点。因此,我们应组织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符合企业需求的转移培训。明确制约因素,依据制约因素,逐一攻克,合理改善,不断提升劳动力转移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恩华.劳动力培训转移中的制约因素及破解策略[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6(2):11-12.
[2]王玉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给和需求研究——基于江苏政府支持的培训机构的样本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