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村”的暗面:公民隐私与圆形监狱

2016-10-15郭笑晨

今传媒 2016年9期
关键词:麦克语境公民

郭笑晨?

摘 要: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创意性地提出了“地球村”概念,描述了人类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得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当代,“地球村”渐渐成为了互联网语境下的术语。然而,在网民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极大便利的同时,诸如公民隐私的泄露、政府实时监控等互联网的暗面问题也渐渐凸显了出来。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公民的积极面对下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将会成为负面问题成功解决的希望与光明。

关键词:地球村;互联网隐;隐私监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34-02

当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创造性地开始使用“地球村(The Global Village)”这个词语时,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理解释这个新鲜的合成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也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表述出这个词所描述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模样。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缓缓启程,人们惊讶地发现早在二十年前麦克卢汉所提出来的这一观念竟然渐渐契合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在《理解媒介》第一版的序言中,麦克卢汉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经过三千年专业分工的爆炸性增长以后,经历了由于肢体的技术性延伸而日益加剧的专业化和异化以后,我们这个世界由于戏剧性的逆向变化而收缩变小了。由于电力使地球缩小,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1]”这当中提出了“地球村”得以产生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即技术进步引起的人类感官的延伸,这种延伸在麦克卢汉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被称为“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延伸”强调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延伸,“地球村”这一状态的形成有赖于人类感官的延伸(“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人类感官的延伸(“媒介是人的延伸”)自始至终都以技术的进步作为基础。可以说,没有技术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感官的扩展,更没有“地球村”的形成。

一、互联网语境下“地球村”的当代意义

20世纪60年代“地球村”这一说法刚被提出时时,电磁波与电力技术是麦克卢汉心中“地球村”出现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技术的更新,电力媒介早已超越了广播以及电视的范畴,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地球村”的涵盖范畴扩大,其描述的宏大远景也因为新技术的加入而带来了新的变数,这使得探讨地球村在互联网语境下的当代意义变得格外迫切。

2015年,全球网民达32亿人。当地球的一半人口都被接入互联网时,人类不禁回到最初的思考:互联网是否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实现“地球村”的技术基础,而基于互联网语境下的“地球村”又是否是一个完全理想的完美世界?

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互联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空间上,人们不再拘泥于地理位置的不同,网络信息可以将每一个接入进技术网络的成员带领到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时间上,凡是存在过的信息人们总能找到它的踪迹,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在互联网的语境下,人类的视野被极大地开阔,网络接入者拥有更清晰的视觉,更灵敏的听觉,更真实的触觉,感官被不断的加强以及延伸,人类作为人的文明属性被不断固化,这一切仿佛促使人类变成了加强版的自己。然而,互联网语境下“地球村”所带来的优越性之外,是不是也有双刃剑一样的弊端存在,这个大同世界真的是完美的吗?享用互联网络具有两个前提:首先,人们需要接入互联网,这带来了经济成本与知识成本的双重考验;另外,获取信息首先需要信息存在,未经过数字化的信息对于互联网来说无疑是鞭长莫及。从这两个角度考量,互联网并无法完全的实现人人共享的“地球村”世界,而对于已经在网络中的成员及信息,“地球村”似乎也并不如此完美。

一项技术诞生以后,不管它的最初目的如何,往往因为社会的需要和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而变化[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在享受其提供的便利的同时,也渐渐感受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商业公司对于公民隐私的侵犯以及政府利用监控设施形成的“圆形监狱”将会成为下文探讨的重点。

二、地球村暗面之一:公民隐私缺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中越陷越深,暴露在互联网中的自己也越来越透明,个人信息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被传播、被泄露。2015年1月25日,是载入中国广告界史册的一个日子。这一天,腾讯正式在旗下产品微信的朋友圈中投放广告,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用户会收到来自宝马、可口可乐、vivo三个品牌中的一则广告,如此投放并不是随机抽取,而是基于微信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分析之后的选择。当整个朋友圈都在分享自己看到的广告进而进行狂欢时,有一小部分网民直指问题所在:我是否授权腾讯收集我的隐私信息?我是否授权腾讯利用我的隐私信息投放广告?除了我的产品使用行为,腾讯还知道什么?

事实上,业界早已有一个属于描述这个行为:精准传播。

互联网服务看似免费,但在获取免费服务时所需要的姓名、地址、电话甚至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却成为十分具有价值的“代价”。除了个人信息,互联网还会准确地记录出网民的浏览记录、消费记录等行为习惯,从而建立及庞大的数据库,利用数据库进行十分有针对性的广告投放等一系列商业行为。所谓“精准投放”,是否侵犯了公民隐私,是否触及了法律规范,事实上目前似乎处在一个空白地带。

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商业公司泄露隐私案件的发生,人们渐渐意识到享用免费互联网服务所付出的代价,Hoffman与Novak的一项研究表明,95%的网络用户逐渐降低了自己在互联网中提供个人信息的意愿[3]。一个人人自危,小心翼翼的互联网络是世人所期待的吗?这个问题值得各种层面的互联网参与者思考。

三、地球村暗面之二:圆形监狱与电子霸权

当互联网消费者的隐私信息被商业公司以商业的目的利用,且被公开给商业第三方时,网民还能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然而,如果这个第三方是政府,作为普通的互联网消费者,网民又会面临怎样的窘境呢?2013年6月6日,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Edward Joseph Snowden)走进了全球公众的视野,他作为国家安全局合约外包商的员工向《卫报》和《华盛顿邮报》披露了关于棱镜计划(PRISM)的各种机密文件,引起了全球的轩然大波。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从2007年开始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实施的绝密级电子监听计划。民间迅速开始了抗议,粉碎棱镜(prism-break.org)列出多种非盈利组织撰写发布的各种自由软件,以期取代Windows和Mac OS的作业系统,实现去中心化的网络服务,从而达到保护隐私,躲避美国、英国政府监控的目的。

英国哲学家边沁(Bentham)在18世纪末期提出了一个圆形监狱的概念,他所设计的监狱整体是一个环形建筑,在圆心的部分是一座瞭望塔,环形建筑被分成拥有相对的两扇窗户的小囚室,而瞭望塔上也有能够观察四周的窗户,通过逆光效果,中心的瞭望塔只要安排极少数的监督人,这个监督人可以从眺望塔内与光源相反的角度观察囚室里犯人的人影。监督者可以看到所有的人,而犯人并不能看到监视者的视线,由此,罪犯惶惶不可终日不敢造次,而监督者也处于完全安全的境地。某种程度上,这种两个多世纪之前的图景仿佛在如今互联网的语境下成为了现实,监督者变为发达国家的政府,瞭望塔成了无处不在的电子设备,而作为普通民众的互联网消费者,则毫无选择余地地暴露在实时监控之中。

除了政府对公民的监控,政府对政府的监控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说普通民众接入互联网需要技术门槛以及知识门槛,那么不同国家政府对于互联网的运用更是如此。资源的不均衡造成了发达国家更容易掌握重要的信息来源,他们拥有先进的情报组织与分析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信息来操纵他国的经济、政治与内政并不是一件难以操作的事。电子霸权成为了麦克卢汉“地球村”构想中十分晦暗却难以解决的部分。

四、对抗“地球村”暗面的积极策略

互联网带给人类的除了极大的光明,也不可避免地夹带着公民隐私难保、政府监控泛滥等阴影的部分。“部落化”除了更为便捷的生活之外,还具有管理层的强掌控性等特征。面对这样的世界,人类应该选择默默接受甚至习以为常吗?

在公民隐私意识不断提升的当下,有许多互联网消费者选择了在互联网使用和消费的过程中,对于可能造成个人信息伤害进行选择性的回避,甚至有一些极端的民间团体倡导不使用网络回归一个世纪以前的生活。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面对互联网的暗面,一味地逃避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应有态度。然而困境始终存在,面对互联网庞大的技术鸿沟,普通公民很难以积极地方式对抗互联网的各种问题,当公民努力始终呈现出有束缚的态势下,情况的好转就有赖于人类文明本身的进步。

人类文明的进步包含法律的完善、人权的完整以及人性的向善。从法律层面上,是否能够突破层层利益关系将商业公司和国家的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底线确立出来,以期使公民获得完全的权利,而不用因为免费的互联网使用行为逼迫自己必须让渡出某部分灰色的权益,那么制度层面的人权天花板将会被顶破。另外,政府作为监控主体,最常说到的理由便是为了监控国家的安全,也有报道指出,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民众对于政府采集个人信息建立数据库这种行为拥有极大的接受程度,人民宁愿出让自己的部分信息以获得政府机关对自己的保护。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恐怖分子是否会减少、极端事件能否被消灭,倘若人性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进步、资源维度的不断增加而能够向善,那么那时的政府监控是否必要。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只有留给时间来回答。

或许是由于虔诚的天主教徒的身份,麦克卢汉的思想受到天主教的深深影响。对于人类的未来,他坚信“共同体”的存在,他认为总有一天万民会因宗教而结合成一个难以剥离的综合体。而这些生活与宗教的信念也直接影响了其媒介观点,如同教义中人类“伊甸园生活——被驱逐——重返伊甸园”这样的阶段,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归纳为“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这样的三个阶段,最后的“重新部落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由技术带来新的“大同世界”。几十年前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地球村”无疑是具有预见性的,几十年后“地球村”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具有凝聚力。互联网带给了现代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会持续影响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与此同时,互联网语境下的“地球村”也同样拥有其光明背后的暗面,公民隐私在一定程度上被商业公司利用,政府以安全之名建立起全景式的圆形监狱,这一切需要引起人们的持续关注。作为全球公民中的一份子,互联网消费者应该积极怀抱互联网所带给人们的一切便利,享受科技成果,克服既有问题。在历史文明进程的图幅中,人类所面对的困境,终将被更为光明与进步的未来所取代。

参考文献:

[1] 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 殷晓蓉.阿帕对于因特网的贡献及其内在意义[J].现代传播,2002(1).

[3] D.L. Hoffman, T. Novak (1999),”Building Consumer Trust Onl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p80-85.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麦克语境公民
1/2的魔法
小王子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生活很艰难,但你被爱着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2017年西麦克展览公司展览计划
跟踪导练(三)2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