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与平台建构*

2016-10-15吴淑妤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互联网+社区

吴淑妤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91)

“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与平台建构*

吴淑妤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91)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微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教育模式,逐渐成为学习及培训领域的一种新的学习形态,满足了学习型社会中知识经济对终身教育的需求。本文对微学习进行研究,从微学习的含义,在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学历教育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微学习平台的构建等多维度进行探讨。

微学习;教学应用模式;微学习平台

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将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应用于社会经济各领域,知识社会化趋势下“互联网+”由此形成,并引领教育进行全面深刻的转型升级:“互联网+管理”,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互联网+教学”,形成了突破时空分离的网络教学组织新模式;“互联网+学习”,形成了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新形式;“互联网+课程”,形成了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MOOC等网络课程新体系。在此背景下,随着各种微型化、智能化终端的普及,微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教育模式,逐渐成为学习及培训领域的一种新的学习形态,满足了学习型社会中知识经济对终身教育的需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

一、微学习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微学习的含义

微学习(Microlearning)的概念于2004年由奥地利学者林德(Lindner)首次提出,他认为微学习是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微学习是在数字化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基础上对学习的重新规划;第二,微学习提出松散和分布式知识、即时知识、关联知识等概念,对现有教学理念提出严峻挑战;第三,要用实验方法来看待、分析、设计和开发具体的微学习应用程序和学习内容[2]。在国内,自2008年开始有不少学者提出微学习概念,微学习又称微型学习,从微(micro)小、轻、快、短等内容进行理解。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微学习逐渐成为学习及培训领域的一种新的学习形态,满足了学习型社会中知识经济对终身教育的需求,为数字化学习提供了新途径。

(二)微学习的特点

与传统学习相比,微学习的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者不用固定时间或者地点,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学习的时间短;第二,不受内容的限制,形式更注重碎片化,学习资源的多样化,学习内容模块化,媒介传播的速度快;第三,不受教学方式的限制,过程个性化、体验轻松化、微学习灵活度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性强,既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学习、自主学习,又能与他人协作交流。

微学习模式是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解剖与重建,有效融通了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新型学习模式。微学习已广泛应用于终身教育的多种教育模式当中,如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学历教育的某些课程。

二、微学习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一)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微学习

1.职业教育课程的现状。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学习周期较长约为3-6个月,属于系统的、完整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提升。目前很多培训机构为满足在职人员职业晋升的需求,方便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开始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学模式,课程的模式一般是将线下课程进行录播+大纲+习题放到互联网的平台,一节课以45分钟为单位,学习者虽则能够自己支配时间学习,但课程体验相对枯燥,也缺乏师生互动环节,学习者的体验相对孤独,学习效果的评估只是以课程的完成度来判断。

2.职业教育微学习的应用。针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可制定“网络+移动微学习”模式。首先需要搭建职业教育网络平台,将课程资源按章节进行模块化呈现在网络平台,将原本45分钟的课程切割为理论、案例、实操、答疑、测试题五大部分,每一部分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增加师生的答疑环节,以及学习者之间的讨论环节,加强师生互动功能,避免学习的孤独感;并且按照以上五个学习环节设置测试,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师能够根据实际的学习效果,对以上五个学习环节的比例或者侧重进行调节。其次开发移动微学习模式,将网络平台与移动平台对接,学习记录数据同步。将微课改造适用移动通讯工具观看的课程,将微课程资源放置APP或者微信,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3]。

(二)社会教育领域的微学习

1.社区教育的特点。社会教育方面以社区教育为例,社区教育具有教育的连续性、社会适应性、教育手段多样性等特点,社区教育涵盖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素质提升等领域。社区教育一般是以讲座、周末班的形式出现,学习范围局限在某一社区,微学习可以整合社区教育的师资、资源、资金,以数字化手段开展微学习教育,让不同社区的微学习资源能够共享互利。社区教育可以筹集政府的教育基金,建立社区教育联盟师资库,让社区导师按照自身的教学特长制作社区教育所需的微学习课程资源,并且搭建社区教育平台,实现以数字化开展社区教育。

2.社区教育微学习的应用。第一,完成多社区同步学习。以社区教育讲座为例,某社区作为主会场,其他社区作为分会场,分会场的社区组织居民在网络覆盖的地方,加入网络微学习平台,平台的主持人将讲座前收集的文稿、ppt、图片、音频、视频,加工成微学习资源包,根据主会场的讲座进程对参加社区教育微学习的居民进行发放,居民可以在网络微学习平台实时讨论、与现场老师提问以及互动,完成多社区同步讲座;第二,学习资源在社区平台共享重复利用,不同社区开展的活动可以制作成微学习资源包,让居民根据自身的兴趣以及需要利用空余时间完成学习;第三,社区教育微学习的调研方面,社区教育的设计者能够在网络微学习平台内,对居民的微学习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统计不同社区、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对社区教育资源的需求,如某地段的社区以城市新居民为主,主要感兴趣为创业、就业、职业提升为主的微课程;如以人群划分老年人、青少年、在职人员、女性群体等不同人群,对社区教育的不同需求制作符合人群特征的微课程,并且为居民线下开展社区教育作出精准的定位。

(三)学历教育领域的微学习

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领域相比是系统性最强的,学习内容最为丰富,注重理论与实际技能相结合,以专业课程考核通过为目标。不少高校将某些课程设置为远程教育部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学,学习者和教师、学习者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而微学习又是数字化学习与移动学习交叉的新领域,有更多的可能应用于学历教育当中,微学习的出现细化了学历教育网络课程的结构。微学习包括微课堂、微学习、微管理、微测试。

1.微课堂。第一,辅助式微课堂模式,以面授课程为主,微课堂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将某个重点知识进行分解,老师制作短小的微教学资源,如案例+图片、一段话、甚至一段视频,在面授教学前发给学习者,让学习者在正式学习前进行预习以及讨论。这种模式的学习属于混合学习,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形成了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第二,完全微课堂模式,是指教师将一门课程分解为多个微学习单元,并且将学习单元切割为学习模块,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学习者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微学习,最终系统地完成课程的学习。

2.微学习。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及时间选择微课程,在网上根据课程设置,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单元模块的学习,参与课程讨论以及完成课程习题,最终通过课程的考试。

3.微管理。线上老师辅助微课程教学,收集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交流,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并且利用微课程平台发布教务教学通知,定期发放教学资源,组织课程讨论,掌握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进度,进行教学监控,解决学习者学习的实际问题,提供完整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4.微测试。课程完成后,学习者需要在网上完成学习习题,检验是否掌握专业课程,如果对某个章节还不了解可以重复观看微课程,对在线老师提出疑问,同学与老师共同解决问题,并且最终通过课程测试。做教学效果的评估,形成完整的教学流程。

三、微学习的平台构建

“互联网+教育”出现后,教育行业或者培训机构开始跨界与互联网合作,建立适应微学习的平台。本文将设计符合移动互联网使用习惯的新型教与学系统——微学习平台,以在线移动学习为主,web学习为支持,学习者可按需定制课程、按需选择老师、按学习课程、兴趣与教师和同学随时多场景互动分享,并基于安全可分析性数据库NoSQL技术的支持,通过用户行为记录和课程内容进行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以高效、低成本等特点全面贯彻中央“互联网+教育”思想的工作方向,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一)微学习平台框架设计

微学习平台由八大功能平台组成,其逻辑结构设计如图1:

图1 微学习平台逻辑结构设计

1.管理层。主要是支撑教务管理部门、平台综合管理部门,管理层主要为两个平台:

(1)综合数据平台。是提供给教学管理人员使用,可在此系统中查看学习统计数据,按个人、区域、性别、学历、职业等不同维度,为管理人员提供图表可视化数据统计分析,便于管理人员直观、简便地获取数据,支持管理决策。

(2)综合管理平台。是集权限分配、组织构架、人员管理、运营服务管理、课程资源管理、教学服务团队管理、招生管理、移动服务管理、微信服务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

2.支撑层。主要包括四大子平台,平台中有不同角色的管理用户,登陆移动学习服务后台后,可获得相对应的管理应用,辅助用户的移动办公。

(1)综合运营平台。主要支撑运营方对于课程资源、教学团队、用户等的管理。满足运营者对于系统基础管理、活动管理、订单管理、支付管理、推送管理、学习积分管理、数据统计。

(2)课程资源平台。根据资源的标准,对课程资源栏目的维护,对具体资源上传、审核与维护;对用户上传的课程资源进行审核与维护;课程资源的评测管理,课程资源评测的排行与明细[4]。

(3)教学支撑平台。主要服务于教学团队的管理与教学团队自身的管理,支持教学团队的审核、教学服务团队信息维护 、课程资源上传、开班活动申请、抢单开课管理、开班活动数据统计等。

(4)招生管理平台。主要是管理不同渠道线上线下报读的招生平台,能够满足个人以及批量报读的功能,从订单查询学习者的个人信息、生源所属机构、财务系统、以及配送等信息,能够精准地找到不同地区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3.服务层。是最终用户看到的基础功能界面,如课程资源浏览、个人用户信息管理、移动学习等基础功能。主要有两个服务平台:

(1)移动学习APP平台。支持移动学习,为学习者记录学习积分;支持学习者在线浏览课程资源;课程在线学习,学习互动群组学习,组间排行;学习测评;抢单开课;寻班找师;资源测评;教学资格认证申请等。

(2)微信服务系统。主要用于接触潜在学习者,满足学习者对于课程信息的接收、课程信息的推送、合作方课程的购买、在线支付,学习积分、课程学习信息查询,并提供移动学习平台的下载链接。

(二)学习功能设计

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为例,学习者登录账号后,进入具体的课程学习界面,选择学习的课程,或点击进入视频教学学习,或进入音频学习,平台都逐一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便于学习者进行学习进度查阅,学习者还可对于课程资源进行收藏,并在“我的收藏页”进行查看,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与其他学员进行及时通讯,进行课程的讨论与问答。具体的功能模块有:

1.信息推送:平台根据学习者基础数据、用户的学习行为数据等,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为用户的学习推送相关信息。

(1)通知信息推送:平台开课活动、政策信息等,可通过信息推送,直接主动推送给学习者。

(2)课程信息推送: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个人可以根据其在平台上的浏览记录、兴趣爱好等,推送相关性高或者最新的优质资源给学习者,为其提供智慧性的推荐,引导其进行学习;对于协同学习的群体学习者,教师可向本学习团体、教学点内的所有学习者推送课程信息,如资源推荐、开课通知等;通过信息推送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与减低沟通成本。

2.视频学习:学习者可在平台内进行微视频的学习,微视频符合移动学习的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特点。简短的微视频学习,避免让学习者产生疲劳。

3.语音学习:语音具有占空间小,便于文学、历史、语言等课程学习,满足学习者听觉感官的需求。

4.在线视频学习:通过在线视频互动,提问者可以与解答者进行视频在线1对1、1对多交流,直接“面对面”解决学习难题与经验交流。

5.互动协同学习:平台自动为学习同一课程、同一个学习团体、教学点的学习者组建学习圈子,并形成通讯录,学习者可加好友,即时通讯、视频在线学习。

6.资源下载:支持部分基础资源的下载,学习者在平时生活中,在无网络、网络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学习。

7.资源上传:学习者将资源上传在平台上,向好友分享自己的优质资源。

8.课程资源收藏:在巨大的资源平台内,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资源进行收藏,学习者可在学习时快速找到目标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9.学习轨迹:学习者在平台内学习的轨迹记录,标记每次学习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者可查阅自己的学习轨迹。

10.测评榜:学习者学习测评榜,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排行榜,以促进学习积极性;课程资源测评榜,学习者进行课程学习后,对于资源的评价,实现平台资源的沉淀。

11.抢单开课:即向平台内的所有学习者或特定学习者(标记为该课程方向兴趣爱好特长的用户)推送开课需求,学习者可进行开课争取,系统根据报名的人员、团体的综合数据确定由谁获得开课的机会。

12.寻师找班:寻找老师与课程活动。学习13.附近的人:学习者可根据定位,以自己为中心,发现学习相同课程或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促进线上与线下终身学习用户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用户学习的积极性。

者可基于当前定位、兴趣爱好方向,寻找附近的课程与老师;学习者根据关键字进行搜索,寻找老师与课程活动;根据系统推荐选择老师与活动课程。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微学习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也为微学习的开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相比,微学习过程的即时性、交互性、情境性特征更加明显,微学习生态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影响与协调运作而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未来教育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各种教育的边界越来越不明显,微学习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必将为教育模式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1]解继丽. “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2):85-88,108.

[2]郑绍红.微学习:内涵、理念及生态结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8-23.

[3]刘海梅. 微学习模式在职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 2014(27).

[4]徐小利. 网络学习共同体支撑平台的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G434

A

1672-0385(2016)04-0016-04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面上一般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形象建构研究——以广州市属高校为例”(项目编号:1201431776)。

2016-05-03

吴淑妤,女,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远程教育。

猜你喜欢

学习者互联网+社区
社区大作战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3D打印社区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