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三次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

2016-10-15

家庭服务 2016年5期
关键词:家政男女学科

日本三次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

在日本的近现代教育史上有三次重要的教育变革,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家政基础教育在这三次改革中也不断地整合、发展,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教育体系。

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

日本的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明治政府成立以后,日本为了学习和赶超西方,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发展教育,模仿欧美的教育体制,建立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体系,家政教育即在这次教育改革中被引入。

在西方,家政教育首先由美国开始,在1880—1890年10年间,为了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提高国民的生存技能,培养国民当家理财、操持家务的能力,以女生为教育对象,最初在初中,继而发展到公立小学,设立以裁缝、烹饪、育儿等家务技能、持家知识为主的“家庭科”课程。旨在达到以最低的社会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一终极目标。而日本当时正值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同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希望以家政教育方式培养未来的贤妻良母,通过贤妻良母培养效忠国家并能与当时的西方列强为伍的新一代国民。

第二次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战败投降,废除了战前日本天皇专制的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确立民主、自由和地方分权等教育理念,确立了民主化的教育新体制,对日本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组和重建。改革之后设置了中小学的现代家政教育学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建设民主平等的家庭,进而培养合格的公民,并且规定,家政教育是男女学生共学必修的学科。

在新制高中,家政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而创建。但这一时期家政教育学科设置理念与实际规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1947年度学习指导要领一般篇(试行方案)》规定,原则上小学的家政教育是男女学生必修科目,但是诸如料理、裁缝等课程,被认为是只有女生才适合学习的科目,男生可以由家庭工作取而代之;例如,小学5年级女生的学习内容包括围裙制作、下身内裤制作和缝纫机使用等,而男生的学习内容则是扫除用具及厨房用品的制作与维修、家庭用品的制作与修理。初中男生在选修家政教育时,也参照了小学家政教育的有关规定。这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男女教育平等内涵的矛盾,对日后家政教育学科的定位和建构,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日本进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日本产业界为了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教育按照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进行改革,迫于压力,日本政府和文部省开始依据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来制定教育政策。这一时期的中小学家政教育开始注重技能的培养、男女分设,具有明显的职业价值导向,原来男女学生共学必修的家政教育,改为男生学技术,女生学家庭。这段时期日本中小学的家政教育具备了明显的女生导向和科技导向的特点。

在“女生导向期”里,小学阶段家政教育的教学范围拓展为被服、食物、住居和家庭四个领域。初中阶段的“职业家政教育”改称为“技术家政教育”,并分化为男生学“技术”、女生学“家庭”。这一时期的家政教育注重将现代科技手段和科技成果应用于产业和家庭。过去高中阶段家政课程为选修,该时期实行女生必修制度。作为女生必修的家庭基础,教学内容大致划分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保育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简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日本中小学家政教育,由初创时期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建设民主家庭为宗旨、男女共学必修、专注于普通教育的学科,转变为以科学主义为向导、以养成家庭经营技能为宗旨、男女分设、倾向于职业定向教育的学科。这一复杂的学科定位演变过程,既是两种不同文化价值观相互折中和消长的结果,又反映了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第三次教育改革中的家政教育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大臣做的报告《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对策》,在这部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今后学校教育的总任务是担负培养“人格形成”的使命。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向自我实现型转变,日本政府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同时,由于前两次的教育改革是以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需要为依据的,教育本身所应有的规律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战后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第一,偏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教育,人文精神严重缺失,战后日本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家发展目标,一直奉行经济优先的价值取向,重视高学历人才。日本社会这种片面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的后果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校园暴力、欺负、拒绝上学、家庭内暴力等青少年不良行为随之出现。教师和家长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使学生过早承受过重的学业负担,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不能使儿童、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

第二,应试教育,入学考试竞争过于激烈。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有学历社会之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日本更加重视教育,从而滋生更加疯狂的学历主义风潮。社会对于高分、名校非常看重,甚至决定能够进一流企业或公司,能否得到晋升和好的工资待遇。致使学校教育只重考试知识和学生的记忆力,学校成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为了能进好的中学,进而为进名牌大学做准备,家长强迫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学习。

第三,学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划一和僵化。由于技术革新导致社会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和信息化,致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造成了教育内容数量增加,难度提高。而学校教育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注重考试,忽视了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导致各种学校失去了其教学特色,学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刻板划一,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为了适应全球信息化技术革命的新形势,改革日本教育中存在的许多弊端,日本进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改革过程中: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培养文化自觉性和自主性;重视个性原则,实现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信息化;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强化传统道德的培养。同样,对于家政教育也采取了与当时相对应的政策和改革。在197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指出,小学家政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对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加深对家庭生活的理解,养成学生作为家庭一员能够不断改善家庭生活的态度。”初中阶段,把原来的“男生导向”和“女生导向”划分为“技术系列”和“家庭系列”,目的是使初中男女生能够互跨系列对某些课程共同学习。这一阶段规定了男女必修的领域,而方法则由各个学校自定。受“男女分工论”“男女公学必修论”和世界妇女大会倡导的女性社会权保障等多种观点及势力集团的压力和影响,高中阶段,日本将家政教育定位为普通教育学科。男生和女生必修4分,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承担为人父母的自觉性”“作为更好的家庭成员”。

这一时期小学阶段家政教育学科的培养目标由关注学生家庭知识与技能培养到注重家庭道德教育。初中的技术家庭教育学科在男女学生共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且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大量的选修课。

日本家政基础教育的内容

日本基础教育的家政教育经历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发展历程:由战前专门为女性特设的家事、缝纫和烹饪等学科为代表的传统家政教育,转向战后创建阶段的以男女学生共学必修为特征的现代普通家政教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里,改变为男生学技术、女生学家政的具有职业导向和性别特征的家政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又重新转变为与战后学科初创阶段相同的,男女学生共学必修的普通家政教育。可以说,战后日本中小学家政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蕴含着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学科定位的意蕴。

日本小学、初中和高中家政教育学科内容关联性示意图

教育改革后的日本家政基础教育以人文主义为向导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增加个性化的课程选择;为了适应当代社会,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男女共学必修;培养青少年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态度等。日本小学、初中和高中家政教育学科分为技术和家庭两个领域。初中和高中的技术领域实际上属于工艺科,是小学阶段手工课的延伸和深化;而家庭领域则属于传统的家政教育范畴。这种划分方法是适应日本特殊文化背景的一个特色,并且对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家政学科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家政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家政学教学参考书》)

猜你喜欢

家政男女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农嫂进城——家政行业状态观察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2019年国家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2019年省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男女有别
家政未来 个性定制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超学科”来啦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