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的内在价值与有效形塑

2016-10-15娄淑华张庆花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

娄淑华+张庆花

摘要: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有秩序地参与到政府决策中,提出意见或建议,影响或改变政府决策整体目标,以实现综合效应的活动。这一政治活动具有内在价值,表现为,推动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促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得到保障,逐步提升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助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有效形塑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至关重要,需要从教育导向机制、文化融合机制、渠道表达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方面来着手。

关键词: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有效形塑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4-0075-06

十八大指出“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下强化参与力度,有效形塑发展机制,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的内涵

“机制”一词本是物理学术语。它源于希腊文(mēchanē),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最初被用在自然科学领域,后来被引用到生物学、医学之中,再后来,被引入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来表示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结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运作方式,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运作达到整体目标,实现综合效应的运作方式。“在社会科学领域里,机制指社会结构、组织内部结构及其运行过程和原理,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运行过程及其综合效应。”[1]因此,机制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系统由哪些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二是系统各要素是如何运转的,运转的方式是什么。

而政治参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明确指出政治参与的具体内涵。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围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一命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阐发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在杨海蛟主编的《新世纪新拓展政治学理论研究概观》一书中,主要概括了4种:行为说,注重政治参与行为的形式、过程和效果在政治参与内涵的决定性意义;合法说,注重政治参与的合法性;主体说,注重政治参与主体的类别、属性和作用;利益说,注重政治参与主体在参与中的价值追求。以上4种观点,因学者所持有的政治视角与关注度不同,界定自然不同,都是较为侧重地强调一个或几个要素在概念界定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强调所有要素的整体作用。但是,对于一个概念来说,其内涵应该包括研究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主体通过中介作用于客体、改造于客体,是为了使客体更好地满足主体的需要。只有对以上要素及其所起的作用进行明确的界定,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按照这一规定,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或公民组成的团体,通过参与政府决策及与之相关的公共生活这一中介,进行自下而上的或表达态度或提出建议或提出要求,企图影响或改变政府决策的政治行为。

综合机制与政治参与的内涵,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是大学生有秩序地参与到政府决策及其与之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中,主体、客体及中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达到影响或改变政府决策的整体目标,实现综合效应的运作方式。具体说来,包括三方面含义:它是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各个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的集合;它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遵循一定的“运转机理”;它的各要素之间的有序运转要达到一定的整体目标。

二、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生成的内在价值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群体性政治参与,其参与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政治参与水平与指标的尺度,其发展前景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大学生政治参与有序进行,表现为经常化、制度化、合法化、层次化,既能提高政治参与主体的政治素质,保障其利益诉求;又能促进政治参与客体的科学合理,完成国家意志的传输,更好地满足参与主体的需要。

(一)推动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

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它既是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品质,也是社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仰、政治行为在人的言行中的具体体现。“政治认知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发端环节,政治情感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中介环节、政治意志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关键环节、政治信仰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中心环节、政治行为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助推环节。”[2]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首先是政治认知的过程,是对政治客体,即政治权力、政治体制、政治规范、政治功能等方面的认识与把握,是政治观念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政治现象被认同就会形成对政治客体的好感即好的政治情感,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深厚真诚的政治情感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中介环节。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在政治意志的作用下,形成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这是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政治发展需要政治信仰,人们失去了政治信仰,也就失去了政治行为的目标和政治发展的动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也就难以实现。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的建立,使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仰不断被端正、激发、锤炼、坚定,使政治行为不断被规范。这一循环往复顺利推进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政治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改革论坛娄淑华,张庆花: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的内在价值与有效形塑(二)促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得到保障

一切人们的奋斗,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关系,利益诉求是人们进行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罗尔斯认为,人们在社会中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特别是当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得到有效补偿时,人们才能积极地从事着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切社会活动,这个社会才是正义的社会,才是进步与发展的社会。所以,一项机制的建立要保证弱势群体利益的实现。

大学生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性弱势群体。从经济资源角度看,大学生虽已成年,但是没有工作,生活来源主要出自家庭。因此,社会人对没有稳定经济收入且已成年的青年大学生的认可度不高,认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消费群体。另外,大学生多数时间生活在相对封闭、活动单一的校园之中,缺乏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充分,缺乏独到的见解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映到政治资源上就是,民主权利与人格尊严不被平等重视,政治资源占有量少,政治参与机会少,没有表达自身利益需求的渠道与能力,是被忽略的一个群体。然而,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公民,他们不但诉求普通公民的一切权利,而且诉求自身发展的多种利益。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长效机制的建立,在尊重大学生民主权利与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有序参与到政府决策及其与之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中,大学生借此平台表达社会观点,诉求自身利益。目前,大学生提出的政策主张被政府部门采纳的事实说明,大学生正在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逐步提升政治决策的科学性

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的建立使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提高,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得到保障,也使政治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政治决策要体现公共性、权威性、指导性与强制性,必须确保政治决策过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根据赫伯特·西蒙的决策理论,决策人的有限度的理性导致决策人寻求“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措施。由于政治决策者也是“有限度的理性”,所以,政治决策者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做出“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选择或决定时,必然要考虑决策者的“有限度的理性”因素之外的其他社会因素,确保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政治决策除了由政府机构、外部精英参与外,必须尽可能地让公众参与其中。大学生政治参与,是运用大学生富有梦想、思维敏捷、勇于突破、敢想敢干的优点,调动其发现政治决策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不同的决策意见或必要的参考见解,为决策者提供新的决策视角,促进政治决策的科学合理。

(四)助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政治决策科学合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的前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公平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自由地享受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而广泛的政治参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的建立,首先提升了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地位,由不被重视到被重视,这一转变使大学生们欢呼雀跃。其次,大学生以公民资格平等地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机会均等地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以更专业的知识贮备及独特的思考视角参与政治活动。这一参与主体的扩大,缓解政治决策者“有限度的理性”,使政治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的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主要得益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主体意识强,专业知识系统,思维方式独特,乐于展示自我,期待发展突破,希望融入社会,渴望被社会认同,政治参与的欲望比较强烈。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的建立,为引导大学生积极、理性、有序、健康、稳定地参与政治提供平台,培育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及政治参与意识,激发大学生参与政治决策的热情,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与日臻完善。

三、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的有效形塑

“没有组织的参与堕落为群众运动;而缺乏群众参与的组织就堕落为个人宗派”[3]371,说明了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的有效形塑可以化解部分政治参与难题,使大学生政治参与按照一定方式顺利运转,体现秩序化与合法化,需要有切实可行的运行规则。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按照认识主体认识发展的过程,从教育引导、文化融合、渠道表达、监督制约、制度保障五个方面探讨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的建构。其中,教育引导机制是前提、文化融合机制是重点、渠道表达机制是核心、监督制约机制是关键、制度保障机制是保障,各机制互相作用、互相协调,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一)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形塑的前提是实施教育导向机制

是利用教育的育人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意识和发现政治问题的自觉性,为争取自身利益和为政治决策提供合理的建设性意见而努力的运作方式。大学生有参与政治的热情,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并没有完全确立,在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社会氛围下,确保大学生的善良本性并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必须加强对其教育引导。康德说“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就是使人能够按照“人的尺度”对事物进行“美的改造”,反映到政治参与上,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对政治决策进行合理的改造。

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工程。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教育引导机制的有效形塑,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共同完善。社会是大学生生活的最大环境及毕业后最终回归的环境,因此对大学生的影响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社会教育要重视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正面宣传教育的力度,重视宣传形式的多样性,比如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教育、法治观念教育等等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责任。同时,通过社会教育机构,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在实践中体会政治参与的价值,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学校担负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任,理所当然在理论上教育引导大学生拥有政治认知、怀有政治情感、坚定政治意志、树立政治信仰。为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把课堂授课和日常管理相互融合;在实践上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达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家庭教育要教育大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家长要以身作则、心怀天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养成,尽快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管理,实现人的社会化。

(二)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形塑的重点是保证文化融合机制

“就解释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而言,关键性的变项是文化。”[3]15这种文化更多地指政治文化。派伊说“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等,其作用在于赋予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4]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影响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心理和主观政治倾向,引导公民的政治动机、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往往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文化融合机制,就是营造理性、健康、有序、和谐的政治参与文化氛围,让大学生身在其中,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约束作用及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是国家要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或博客、播客、微信、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营造良好的有序政治参与的文化氛围,倡导“大一统”的政治认同理念、“以人为本”的主体价值理念、“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理念,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关注社会状况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培育积极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与信心。二是社会要宣传和表彰政治参与中涌现出的大学生典型代表,使社会成员认识到大学生在推动国家民主政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摈弃对大学生乳臭未干、单纯幼稚的偏见和歧视,树立全社会各个阶层平等、友好、和谐相处的良好文化氛围。三是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日常管理、校园网络等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为大学生营造大校园小社会的和谐氛围,为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心理支撑。

(三)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形塑的核心是畅通渠道表达机制

马克思说,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发表意见或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日趋成熟,他们逐渐认识到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诸多权利,当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他们更多地倾向于诉诸法律等,以合法的手段加以维护。目前,大学生利益诉求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利益关系由同质走向差异,单一狭窄的诉求渠道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大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参与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过程中,把自身的利益诉求表达出来并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是大学生政治自由权利体现与实现的重要问题。

政治自由权利的体现与实现需要合法且多元化的渠道。首先,立法是保障渠道合法的根本。鼓励大学生选举各级人大代表(或被选举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或被提名为各级政协委员,或直接参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选举,通过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大学生的联动机制,来表达大学生的政治诉求。其次,建立健全基本制度是保障。建立大学生意见征询制度、决策听证制度、事务公示制度,通过听证会、座谈会、信访、公示、政务信息网、民主评议、网上评政、大学生社团、社会团体等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表达大学生的政治见解。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的桥梁作用和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动作用,健全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再次,利用和规范网络政治参与新渠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与大学生进行网络互动,表达大学生的民意和政治呼声。

(四)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形塑的关键是施行监督制约机制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规律。”[5]权力必须有相应的监督,才能保障权力的正确行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6]有了制度的监督与制约,政府才不敢目无民众,滥用职权。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公共权力的运行公开化、透明化,有效抑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一是完善大学生参与监督信息机制。政府信息、决策制定、行政审批、权力运行等要公开透明,为接受社会各界(包括大学生)的监督提供信息平台。同时,政务公开要法制化,在法律层面上对政务公开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公开内容、公开方式、行政问责、法律责任等予以明确规定,推进政务公开有序、规范、可持续。二是完善大学生参与监督反馈机制。学校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班级等收集大学生对社会管理或学校管理的意见或建议,并真实地反映到相关职能部门,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加以重视,否则将被问责。三是确保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监督的权力保障机制。建立全国性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监管体系,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使大学生社团有组织、有程序地参与到对政府决策的监督过程中来,确保大学生在行使监督权利时顺达畅通,而不会受到各种阻碍和威胁,从而促进政府决策合法化、合理化,进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献力献策。

(五)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形塑的保障是确保制度保障机制

“政治稳定取决于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的比例关系,当政治参与程度高而政治制度化程度低时,扩大的政治参与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 [3]105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7]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及时制定新的制度,确保制度体系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维持社会稳定需要有高程度的政治参与和高水平的政治制度,通过制度的规范作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从而维持社会稳定。

一是国家要加强和完善政治参与立法,从制度上确保大学生政治参与人数的合理性、参与方式的合法性、参与渠道的多样性。在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中、在全国政协委员和地方各级政协委员中,大学生应占适当的比例;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举办的听证会、座谈会、信访、公示、政务信息网中,都应该有大学生参与,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社会相关社团组织中要有适当数量的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等要尽量涉及到,提供大学生通过社团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把社会与学生结合起来,把社会与学校结合起来。三是党组织要加大在大学生中发展高素质党员的比例,确保学生党员思想入党、组织入党,真正代表学生利益参与社会管理、学校管理。高校要支持学生通过正当路径参与社会管理,并把大学生参与学校建设、课程设置、教师评价、学生管理、后勤服务、财务管理等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使民主政治参与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之中。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的有效形塑,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与民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通过文化融合,强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畅通渠道,使思想付诸于行动,真实表达大学生的各种利益诉求;通过监督制约规范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言行,通过制度保障最终实现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机制的有效形塑,需要被不断关注,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56.

[2]李春山.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形成过程与优化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3).

[3]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派伊,沃巴.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1.

[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6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3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责任编辑:邓卫红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