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感言
2016-10-15毛云尔
《守秋》是一篇关于乡村之痛的小说。首先,这种痛感来自乡村的衰败与凋敝。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在山村里度过的。师范毕业之后,我又回到这个山村当了十年中学教师。后来,我到县城里谋生,才和这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渐渐疏远。在我的记忆里,小山村是美丽的,也是贫穷的。生活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的村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中,有为数不少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去过百里之遥的县城。他们似乎都很满足这样的生活。他们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土地上面,精心侍弄着那些庄稼。那时,随便到山村的哪个角落走走,你都会惊讶地看到那些长势很好的庄稼。是的,即使一道狭窄的田埂,或者屋檐下一块小小的空地,村民们也会播种上黄豆与南瓜的种子,绝不会让它们荒废。每当到了开花时节,屋前屋后,山坡田埂,到处簇拥着五颜六色的花朵。
然而,这种景象却不复存在了。当我回到曾经熟悉的乡村,出现在眼前的,是大片被抛荒的土地,许多房屋空空如也,长年闲置在那里,成了岌岌可危的危房,面临着倒塌。这样的景象让人顿生悲凉之感。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乡村为何成了这番模样?我们或许会指责村民们对土地的放弃,但是,我们又是否想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背叛呢?无疑,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
痛感还来自像大麦和小麦这样的留守儿童。随着父母进城务工,如今的乡村,那些缺乏父母呵护与爱的留守儿童,成了一道特别的景观。小小年纪的他们,不仅要承受与父母离别所带来的亲情撕裂的痛苦,不仅要独自料理照顾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甚至,他们还要承担曾经大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成了乡村势单力薄的“守护者”。在《守秋》这篇小说里,大麦和小麦像大人一样,去山坡上守护被野猪、老鼠所觊觎的庄稼。可是,两个单薄的孩子又怎能完成得了这样艰巨的任务呢?
当我动手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我想到了上面这两点。同时,我也在考虑,作为儿童小说,这样的题材是否太沉重了呢?让小读者去面对这样有些残酷的现实,是否“少儿不宜”呢?这样想似乎多虑了。我并没有让小读者去思考乡村凋敝的深层次原因,也不希望他们去解决诸如留守儿童这样的社会问题,我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就是要给小读者打开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户,让他们看到“另外一种生活”。
作者档案
毛云尔,1969年出生,湖南平江人,中国作协会员。作品多见《散文》《天涯》《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刊。曾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张天翼儿童文学奖、金近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擂台赛金奖等。出版散文集《与草有仇》及少年小说《又见火狐》《走出野人山》《绝境孤狼》等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