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对随迁老人社会网络重建的作用
2016-10-14王松
王松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4.116
摘 要:通过访谈法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对随迁老人的社会网络进行研究,发现:传统家庭观念、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导致社会网络断裂。反映:制度缺失和生活困境的不利影响。认为:可发挥体育在随迁老人社会网络重建中搭建平台、满足多样化行为需求、有效建立社会联系的作用。启示:随迁老人的社会网络重建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政府、家庭、随迁老人多方的有效联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随迁老人 体育 社会网络 研究工具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a)-0116-02
国务院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1]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任重而道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而他们的产生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依相伴,随迁老人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对此学界不乏广泛关注,但对于随迁老人的界定尚不统一。结合前人研究,该文将随迁老人界定为拥有农村户籍,由于子女原因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生活两个月以上,年龄在女50、男55岁以上的老人群体。该文对该群体的社会成因、所处困境、体育对于该群体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做深入探讨。
1 研究工具
1.1 運用理论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在分析中“网络”被认为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网络分析应当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行动者和社会联系。[2]随迁老人作为网络研究的基本要素“行动者”,其行为受制于会社网路;通过体育建立行动者间、行动者与环境的互动,积累有效的“社会联系”。体育在老人社会网络重建中的作用是该研究的重点内容。
1.2 数据收集
为了保证研究资料的信度,研究选取湛江霞山观海长廊-渔港公园沿线和金沙湾观海长廊沿线的10个老人体育健身团体,每个团体随机选择2个随迁老人,以半结构访谈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收集相关资料。
2 随迁老人社会网络断裂研究
2.1 社会诱因
传统家庭观念。家庭作为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所表现出的特质在物资层面受现代工业进程影响。但深入精髓的必定是世代沿袭的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尤其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吻合度最高,在随迁老人中普遍认为家庭构成应包括子女婚后家庭,为稳定自身与子女所在家庭的稳定,通过随迁增强家庭成员间的紧密度被认为是必要的,这种以家庭为单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巩固家庭利益的同时难免产生个体服从集体的情况,而这正是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也是使老人由于随迁导致社会网络断裂的诱因之一。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已是学界不争的事实。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滞后于经济建设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正视。随迁老人问题亦如此。经调研发现老人选择随迁的原因之一竟是想缓解子女在城市中的育儿或经济压力,老人通过巩固家庭结构的随迁行为,间接支援经济建设;同时随迁行为作为社会保障不足的弥补措施,适度平衡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不协调。
2.2 现实问题
交集在随迁老人的实际处境,主要表现在政府保障制度的缺失和自身生活的困境上。前者一方面具有制度累计的长期性,这是社会制度发展累计的结果,主要集中在长期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的实施和影响,而这种影响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从我国对随迁老人的制度保障上看,深圳对随迁老人在户籍上的社会保障限制的“松绑”算是先行者,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被指责“秘而不宣,过分低调”,[3]可见政府实施调整措施的难度;另一方面则要在此阶段发挥制度弥补措施的效力,在制度修正的较长时间内,以有效方式加以补充,减少由于制度缺失造成的影响。
后者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交往困境及引发的心理问题是反映随迁老人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由于行为上的随迁,地域上的改变,生活圈随之发生变化,而这将面临以下具体问题,一是社会圈的重塑;二是重建角色认知。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随迁老人需要面对从“农村人”到“城市人”社会角色转换,其中对现实的感受和自身价值的积极评价,才是融入新生活环境的积极方式。
3 育重建社会网络的作用
3.1 搭建社会网络重建的有效平台
以随迁老人作为主体研究的行动者,在随迁城市中与除家人外的其它行动者建立的稳定联系。行动者与社会联系这对核心研究问题,不易忽视。此外采取何种方法或手段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同样重要,换言之,体育对社会网络平台重建的步骤需要明晰。一是如何进入平台;二是如何利用平台。所以,在体育实践中如能体现以下几点:(1)开放式的组织形式。开放的形式更具有包容性,由于信息较开放,了解相对容易,选择进入的时机更易把握。更利于包容的运动体验与社会联系的开展;(2)降低进入门槛。考虑到体育运动对自身能力的要求,应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实际情况,在所参与体育项目的设置上,适当降低难度,让老人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又可以相互交流,共同促进,从而营建一个轻松愉悦的运动过程。(3)项目难度阶梯式设置。由于老人的运动能力不同,项目难度的阶梯式设置可满足不同老人的运动需求。
3.2 满足行动者多样化的行为需求
由于随迁行为导致生存环境的改变,使老人从事体育运动的行为目标已经变得更为多样。这反映老人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过程与提高生存质量的渴求。
行动者作为社会网络的核心要素之一,体育可以满足老人其多样化的行为需求。另外,如果从社会网络的重建效果出发,则没有必要过分探讨各行为需求间的区别,因为这些都将成为促进社会网络重建的原动力,而体育就是最好的媒介。
3.3 建立社会联系的有效方式
不同地域间可能由于饮食习惯、气候、语言等不尽相同使人产生不适感,这是普遍的认识,也是随迁老人所要面临的具体问题。而这种不适感正是由在地域上文化隔阂所产生的,由于老人同各行动者间社会联系的断裂,导致情感的孤立、社会信息的不畅,进而迫使自身在随迁城市的社会活动中被边缘化。
通过体育手段融入当地文化,其实是建立在对当地体育文化的认同基础上的。此外,即使体育有能力承担老人社会联系的需求,老人的主动意愿或能力在此时也很重要,如老人曾经的运动习惯或参与运动的能力,将直接影响着老人在社会网络中的活跃程度,甚至在社会网络重建中的实际效果。
4 体育重建社会网络的启示
老人通过体育融入社会、重建社会网络是体现政府、家庭、随迁老人有效联动的系统工作,只有在多方努力与协作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政府方面。从制度保障角度分析政府的职能,政府需要在老人社会网络重建上承担更多责任。在完善制度保障措施同时,通过体育建立有效的解压通道,发挥体育社会公用服务属性,建立政府在老年体育团体中的监管机制,打造有效平台促进随迁老人融入社会;家庭方面。摆脱传统束缚,理解老人随迁生活的难处,积极协助老人通过体育等有效方式认识和熟悉新环境,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随迁老人。老人应从实际出发,以提高幸福感为目标,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可以利用体育积极探索新的生活环境。体育重建社会网络的作用表现在为老人搭建社会网络重建的有效平台、满足老人多样化的行为需求、是建立社会联系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瞿红霞.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 张存刚,李明,陆德梅.社会网络分析——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4(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