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比较研究
2016-10-14李媛媛彭巨擘
李媛媛 彭巨擘
摘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发展时间和历程的不同,两者在入学条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均有不同。相比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地位不高,培养模式不够完善。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和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吸取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对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提出可借鉴的建议。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in Germany has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talent training with the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time and history, the entrance conditions, personnel training target, major setting, course system, teaching staff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two are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in Germany, the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social status is not high, the training mode is not perfec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study of the two,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learns the advantages of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in Germany in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puts forward valu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關键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中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比较;建议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in Germany;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comparison;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5-0205-04
0 引言
应用科技大学,德语称作为Fachhochschule(简写FH),英语翻译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是德国高校的一种类型,也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是教育部为了适应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国情,结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中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都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较长,社会地位较高,相对较为成熟,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刚起步的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具有许多借鉴之处。通过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办学基本情况的了解,并和我国现有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体制进行比较和分析,可对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进一步提供思路和借鉴。
1 发展历程介绍
1.1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由三个阶段组成,其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第一个阶段德国人称之为“构想”阶段(Konzeptionelle Phase)[2]。在这个阶段,德国高等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市场急需应用型人才,德国现有的三分之一的应用科技大学的前身都是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的,主要是以国家工程师学院(Staatliche Ingenieurschulen)和高等专业学校(Hoehere Fachschulen)为主,学制3年,多为我们现在定义的专科层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延续到1969年。
第二个阶段为“扩建”阶段(Ausbauphase)[2],从1969年到1999年。1969年到1972年,为了大力发展应用科技大学,德国各个州建立了各自的“高等学校法律”(Landeshochschulgesetze)。德国也通过法律,建立了统一的、联合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并于1976年,在德国“高等学校纲要法”(Hochschulrahmengesetz)中,明确了应用科技大学的地位,其享有与德国综合大学(Universtitaet)相同的法律地位。同时,规定了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为4学年,较第一阶段增加了两个实践学期。应用科技大学与综合大学的界定更加清晰,明确提出了两类大学毕业生所获得的学位名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随着德国政府和各联邦州对建立应用科技大学的鼓励,越来越多的应用科技大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得以建立,其学制提高到了5年,办学层次提升到硕士层面。
从2000年起,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博洛尼亚进程”(“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zess):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阶段(Bologna-Prozess)[2]。为了加强欧洲高等院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确保德国与欧洲各国高等教育标准统一,方便国与国之间学生的交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其他德国高校一样,引入了学士(Bachelor)(3年)与硕士(Master)(2年)学位分开的“两级学位体制”(Zweistufiges Studiensystem),代替了旧的德制理工科硕士(Diplom)和德制文科硕士(Magister)学位制度,并建立学分制。这一举动,加大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强了其与欧洲各国学校间的合作,促进了学生、老师、研究者和行政人员的流动和交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并保持了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现已成为德国高等院校中所占比例最高的高校类型。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德国有427所高等院校,其中217所为应用科技大学,所占比例是德国综合大学(107所)的2倍还多,学生数量(896187人)占所有高校学生数量(2698910人)的近三分之一。[3]据统计,德国当今社会中几乎全部的社会工作者、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以及半数的企业经济师和信息技术人才都是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无论是官方评价还是民众的认可程度,应用科技大学在德国高校中的地位都在不断提高。相比综合大学,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低的失业率,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德国学生选择就读应用科技大学。
1.2 中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
相对德国来说,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了20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方应用型人才匮乏,部分中心城市出现了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主要特点的地方短期职业大学,率先打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帜。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系改革的决定》中,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在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4]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在我国发展了20多年,但其定位却一直停留在专科层面,学制为3年。直到2000年,我国在举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同年4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培养“第二学位”为主的高层次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于同年10月举办了两个本科高职专业和两个本科高职专业方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于2001年开始试办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概念才真正出现。在2003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山东科技大学面向全国招生高等职业本科学生。在2010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单位,面向全国招生。2011年,河北省、辽宁省也启动了“高职本科”的招生计划。2012年,四川省、贵州省、江苏省、深圳市和天津市也积极参与到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试点工作中。到目前為止,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在中国大部分省得到了试点和推广,为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比之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才刚刚起步,社会认可度和地位都不高,很多学生及学生家长会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相混淆,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不了解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优势。甚至一听到“高职”两个字,就会认为是“层次低”。因此,在选择学校时,学生往往不是因为其鲜明的职业特色,在实践方面可以有所锻炼,或者因为其培养模式更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而主动的选择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反而往往是因为高考分数没有达到普通本科的要求而不得不选择高等职业本科。当然,随着国家不断推动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学院把高等职业本科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越来越多的学生体验到了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优势以及和普通本科教育的不同,同时,伴随着一届届高职本科毕业生的高就业率,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地位已经在中国社会和民众心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 德中比较
2.1 入学条件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招收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两类,其中约50%的生源为德国文理高中(Gymnasium)(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并要求学生在入学前有与所申报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经历(Vorpraktikum);另外一半的新生主要来自于接受过至少2年的职业教育(Berufsausbildung)的职业高中(相当于我国的中专和职业学校)毕业生。[5]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录用新生的时候,十分看重学生是否有过企业实习经历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录用时考虑的几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中国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招收的学生主要由两大类或者三小类的新生组成,85%以上的新生来自于中国的普通高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是由中专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组成,入校后分别称之为“专升本”和“三校生”。在录取时,高考成绩是录取的唯一标准。中国高等职业本科院校虽然也采用非单一生源的招生,但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相比,在生源组成比例、招收条件和录取机制上都存在较大差别。
2.2 培养目标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思路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6]。其培养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中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两者在培养目标上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已经发展了40多年,其办学层次更为丰富,除了培养学士阶段的学生外,还提供硕士层次的教育,并与德国综合性大学一起联合培养博士。因此在人才培养上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生产中的基本技能外,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从业后能够开展新工业、新技术的引进、监控、优化和研发工作。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不仅能培养出合格的操作技术人员,还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科技研发人员,能适应不同的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培养体系更为完善,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2.3 专业设置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设置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工程科学、商科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专业通常不仅仅是以学科来划分,而是按工程或者技术甚至工艺领域来细分专业方向,其专业设置是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和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为导向的。各应用科技大学在专业设置时尽可能的与当地的人文、地理及产业结构相结合,建立适应和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中国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以学科来划分,同样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但由于起步较晚,体系还不够成熟,很多学校在招生前,没有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跟踪和分析,专业设置一成不变;有些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与普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类似,没有职业特色,也缺少针对性。相比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我国在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与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来设置专业,以市场为导向来调整专业设置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2.4 課程体系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学制一般是四年(8个学期),分为基础课程阶段(Grundstudium)(前四学期)和专业课程阶段(Hauptstudium)(后四学期)。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的中期考试(Zwischenpruefung),才能从基础阶段过渡到专业阶段。在基础阶段要学习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个别人文类课程。通过专业方向或重点的选择,学生进入专业课程阶段,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参加两个学期的实习(Praktikum)学期。第一个实习学期通常安排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二学期以后,目的是通过实习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个实习学期通常在第七或八个学期,也就是学生毕业前,目的是让学生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完成某个任务,加强实践能力,深化理论知识,完成毕业论文。[8]除了两个学期的实习外,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还会在每个学年安排1-2周的集中教学实践(Blockwoche),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外出考察,包括去国外或者其他欧洲国家,或者安排一些专题讲座、讨论以及案例分析等活动。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学制一般也为四年,在课程设置方面每个学校各有不同。很多学校还处于摸索阶段,培养方案会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以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主要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通用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第一个学期安排了军训环节以外,从第二到六学期期末都安排了为期3-4周的短期实习,简称“实训”,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本学期学到的理论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运用能力,根据专业不同,学校还会在第七或八学期安排一次为期3-6个月的岗位实习,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2.5 师资队伍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师的聘任强调的是学术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德国《高等教育总法》规定,应聘教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应聘教师需获得博士学位(除特别专业、特别情况外,比如艺术专业或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就是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功底。第二,应聘教师需具备5年以上的本专业的工作经历(除外语和数学专业),即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事实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一般在35-42岁之间取得教授头衔。[9]同时,每四年可以享受一次为期半年的研究假期(Forschungssemester),加强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到企业中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和研究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也很注重聘任有专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主要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主,通过培养和招聘两种方式来进行。所谓的培养是指,通过企业锻炼、考取证书等方式把现有的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学校还会通过直接招聘“双师型”教师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般来说,招聘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有所从事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会计专业应具备“注册会计师”证书)以及硕士以上的学历。聘请校外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也是我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相比,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学历要求低了一个层次,因此,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学术特点要弱一些。
3 对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建议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至今,已相对成熟,成为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相比之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才刚刚起步,社会认可度不高,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通过对比分析,借鉴和学习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先进经验,有助于发展和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体系,缩短其发展的历程。在此,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3.1 适当调整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招生条件和生源组成比例,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实践经历,生源组成比例更多向中专和职业学校学生倾斜。在学生入学前,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习和职业教育背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察把关,招收具有实践经历的学生可更好地为学生入学后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2 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体系,在发展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同时,建立高等职业硕士教育,提升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只有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中国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才能真正的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站稳、站牢。
3.3 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势设立特色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做到实用、特色、新颖。多向德国大学学习,例如不莱梅的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Hochschule Bremen)利用该地区设有空中客车公司生产厂的优势,与汉莎航空公司一起开设了双元制的航空系统科技与管理(Luftfahrtsystemtechnik und Management)专业,并建立了航空和航天科技研究机构。[7]
3.4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在理论课程中穿插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训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加大岗位实习周期(例如采用前后两次岗位实习),加强校企合作、引厂入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全方位的培养。同时,建立阶段性考核制度,一方面检验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考核督促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学习和提高。
3.5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灵活教师培养模式。通过政策支持,激励体制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帮助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注重教师理论知识和学术功底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职业培训,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同时,不断摸索和完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办法,形成一套合理的、适合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职称评定体系。
通过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和培养特色优势专业,提升教师水平和能力,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和增加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实力。加大对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宣传,提高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在民众中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体系,这样才能使中国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路走得更长、更稳。
参考文献:
[1]张有龙,赵爱荣.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58.
[2]Fachhochschule[DB/OL].http://de.wikipedia.org/wiki/Fachhoc
hschule,2013-07-06.
[3]https://www.destatis.de/DE/ZahlenFakten/GesellschaftStaat/BildungForschungKultur/Hochschulen/Tabellen/HochschulenHochsc
hularten.html.
[4]张翠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40.
[5]张翠琴,周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7(10):12.
[6]李建求.德国FH: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4(2):7.
[7]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98-99.
[8]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32.
[9]李好好,卡尔·维尔海姆.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
hule)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