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油电泵井日常采油技术
2016-10-14蒋远国潘晓冬蒋伟张瑜
蒋远国+潘晓冬+蒋伟+张瑜
摘 要:采油是油田开采过程中根据开发目标通过生产井和注水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总称。潜油电泵采油是机械采油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有效地提高油井的产液量和原油采收率,因此,了解和掌握潜油电泵日常采油技术对我们采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潜油电泵;提液;增油;提高采收率
引言
我们大港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为了保产量,需大泵提液。而潜油电泵特点就是大排量、扬程高、便于自动化,为我油田采油技术增添新的举升工艺。
1 潜油电泵的组成:
潜油电泵由三大部分、七大件组成:
1)井下部分:潜油电机、保护器、分离器、潜油泵。
2)中间部分:潜油电缆。
3)地面部分:变压器、控制柜。
2 潜油电泵工作原理:
潜油电泵工作原理是以电能为动力源,通过潜油电缆将电能输给潜油电机,潜油电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带动潜油离心泵叶轮高速旋转,使井液压力逐级提高,在潜油泵出口处达到油井的举升扬程,井液通过油管被举升至地面,再通过地面管线输送至集输站。
3 潜油电泵采油的特点:
1)排量大、扬程高、管理方便、便于自动化。
2)一次投入成本高。
3)下井条件、施工管理条件要求严格。
4 潜油电泵优化选井:
1)油井供液充足,满足泵排量要求,泵与油井产液匹配,达到供产平衡。
2)套管完好,无变形、损坏,套管内径要大于机组外经5-6mm,无狗腿弯曲。
3)油井含砂应小于0.5%。
4)泵吸入口气.液比小于30%。
5)井液粘度在500mPa·s以下。
6)井温应低于100℃。
7)必须满足配产要求。
5 潜油电泵井日常应取资料
油嘴、油压、套压、回压、动液面、静夜面、流压、静压、产液量、产油量、含水、气油比、机组额定电流、过载、欠载保护电流、主机电压、控制电压、运行电流、有变频柜的填写频率。机组对地绝缘电阻、相间直流电阻。按油田、采油厂有关规定详细记录在机组运行档案上。对于各种异常井和措施开井后需要加密录取资料的,应该按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录取。
6 潜油电泵井日常清蜡
电泵井要根据油井结蜡情况制定清蜡制度,目前油田电泵井清蜡措施主要还是依靠机械清蜡方式,即刮蜡片清蜡。实施电泵井清蜡操作的人员必须按照有关刮蜡片清蜡操作规程施工,并加强操作人员和清蜡设备上的管理。
根据电泵井具体结蜡情况,制定合理清蜡周期,电泵井投产后一周内进行一次清蜡深通,下刮蜡片的速度一般为50m/min。φ62mm普通油管的刮蜡片,上端直径为¢59.5mm,下端直径为¢60.5mm。清蜡操作应保证质量,做到起下顺利、不带硬蜡、不顶钻,严防各类清蜡事故,并且清蜡后要建立相关的电泵井清蜡资料台帐。
7 潜油电泵井日常合理放套管气、确定套压值
在潜油电泵工作处于高含气环境时,由于分离器对含气液体脱气能力限制,往往存在井液气体进入离心泵后对泵效的影响,因此,合理放套管气对于电泵井增产、长寿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潜油电泵采油提高了油井产液量,井底流动压力大幅度下降,油井在饱和压力以下生产,原油在井底甚至在油层内部就开始脱气,使得井液中含有大量的游离气体,对于潜油电泵井而言,将导致进入多级离心泵的气体体积也大量增加,严重时可造成机组欠载停机。
在电泵井生产运行过程中,合理放套管气,确定套压是非常必要的。每口电泵井具体确定的套压值是不同的。由于油田开发地下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单井的地层压力、流压、饱和压力、溶解气油比以及产液量、含水等具体情况差异较大,所以不适宜规定统一的套压确定标准。每当生产情况有变化时,就波及到单井在套压整定上也必然要相应变化。
电泵井套压确定的标准应该紧密结合现场试验,压力与产量及电流特征的变化是判断套压是否合理的依据。在实际整定过程当中,首先测量并记录目前生产状况下的套压值与产油量,然后通过控制套压放气阀将套压上、(下)浮0.1到1.0兆帕为宜,录取 5个相对应的套压值和产油量值。并反复多次系统试井,根据测量的数据得出套压值与产油量关系的曲线,就可以选定一个产量最高时的套压来作为本井放套管气时套压确定值。
8 潜油电泵日常电流卡片分析
潜油电泵正常运行情况下的电流卡片,电流记录仪所画出的是一个对称光滑的园,其电流值等于或接近电机的额定电流值。这说明潜油电泵的选择和设计是合理的,设计功率和实际功率基本相等。只要波动范围在规定值内,并且天天始终一致,均属于正常。如果电流波动范围超过规定值或者停机,就要及时分析与正常电流的差异,结合生产动态,确定其原因,及时处理,恢复正常生产。
9 结束语
潜油电泵以它特有的无杆泵深抽、大排量的举升采油方式,成为我油田中后期增加产液量、增加原油产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举升工艺。
参考文献
[1] 师世刚.潜油电泵采油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1.
[2] 王慧勋.潜油电泵的原理及使用.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7.
[3] 梅思杰.等编:潜油电泵(套装上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