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31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2016-10-14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100026陆斌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100026)陆斌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了意外或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近年来,大量新药不断上市及更多的合并用药现象,极大地提高了药品治疗作用以及实现治疗效果,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着增长。目前,收集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依靠药物不良反应自发呈报。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2012~2015年31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探讨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响因素及特点等,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2015年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314例,其中男性151例,女性163例。年龄4~78岁,平均年龄(60±3.8)岁,其中年龄≤19岁患者9例(2.86%),20~29岁患者17例(5.41%),30~39岁患者31例(9.87%),40~49岁患者23例(7.32%),50~59岁患者76例(24.2%),60岁以上158例(50.32%)。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表格加以分类和筛选,依据患者性别、年龄、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给药方式、ADR临床表现症状及不良反应史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给药途径 3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87.58%,口服给药为31例,占9.87%。静脉滴注给药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作用较口服给药迅速,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此外,静脉给药时的操作与滴速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也较大。
2.2 引发ADR的药物品类及构成比 314例药品不良反应与116种药品有关。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高,为144例(45.86%);其次是中药制剂为111例(35.35%)。有关的各系统药物品类及发生的例数具体分布见附表。
附表1 引发ADR的药物品类及构成比
附表2 各科室抗菌药物不规范使用情况(%)
附表3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临床表现及构成比
2.3 引发ADR的抗菌药物品类 引发ADR的抗菌药物,占首位的为喹诺酮类(43.75%)。其次为头孢类药物(21.53%)。抗菌药物ADR的发生,除取决于药物本身性质外,还与临床药物不规范使用有关。
我院门诊处方统计结果显示(详见附表2),抗菌药物无指征用药比例为48.65%,给药频率不当的比例为81.52%,给药剂量不当的比例为7.85%,表现为给药剂量过大。
2.4 引发ADR的中药制剂 在314例ADR报告中,中药制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为111例,其中中药注射剂69例,占中药制剂的62.16%,引起ADR的主要中药注射剂产品有: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血栓通注射剂等。
2.5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本院314例ADR报告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比52.23%。临床表现为其次为皮疹、药疹、瘙痒、荨麻疹、红肿等,其次为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详见附表3。
3 讨论
3.1 老年人为ADR发生率较高的人群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ADR的高发人群,所占比例达50.32%,可能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各种器官功能及代谢等逐渐衰退,机体耐受性降低,对药物的敏感性较弱,故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所以,我们必须根据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用药,减少合并用药,调整药物剂量,做到个体化用药,对老年人的合理用药问题要引起高度的重视[2]。
3.2 抗菌药是ADR发生率较高的药品种类 引发ADR的主要原因有患者本身的因素,临床不合理用药,甚至还有抗菌药物的滥用。无论是药品种类还是ADR发生率,抗菌药物均占居首位,尤其以喹诺酮类最多,与李韵梅[3]报道一致。这可能与抗菌药物种类多、临床使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相关。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其具有广谱活性、高效、方便、不用做皮试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此类抗菌药物容易因滴速过快引起静脉刺激症状或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此外,该药物不宜与其他药物同瓶混合静滴,或在同一根静脉输液管内进行静滴,故其发生的ADR较多。
抗菌药物无诊断指征用药,一般指患者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诊断证据或属于病毒感染患者,而直接给予抗菌药物。根据附表3可见,无指征用药比例为48.65%,主要为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病毒性感染疾病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只有少数由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继发细菌性感染,才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例如经常出现头孢菌素类和抗病毒类药物的联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是病毒感染,抗菌药物的疗效并不好,还可能导致耐药或者菌群失调[4]。给药频率不当的比例为81.52%,多表现为应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时用一次给药的方式代替正常的分2~4次给药治疗,这样往往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仅未能杀死病原菌,还易发生耐药性。统计发现,儿科的给药频率不当比例最高,达到38.14%,可能是由于医师对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认识不足或患者依从性差[5]。给药剂量不当的比例为7.85%,主要表现为给药剂量过大,门诊患者感染程度一般较轻,无需依照说明书中的治疗剂量,且一日剂量用一次给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
3.3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不可忽视 静脉用的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也不可忽视,这与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复杂、提取物成分多、化学稳定性较差等因素有关。此外,引发中药制剂ADR有可能为长期用药,超剂量用药及忽视配伍禁忌,应规范使用中药制剂并加强ADR的监测和研究。
本文314例ADR报告中,最常见的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在临床上较易观察到患者全身各部位的皮疹、瘙痒、红肿等皮肤及附件损害的临床表现。而其他系统或器官的损害可能较为隐蔽,医患双方都不易察觉,故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更大,临床医护人员也应引起特别的重视。
4 结论
药物品类、患者的个体差异、临床用药途径等多种因素均与ADR的发生相关。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不合理用药日益严重,导致越来越多的致病菌产生了耐药性,继而引发了更多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给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我们在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应全过程加强观察,做好对ADR的预防和及时处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因此,在临床用药上,我们应全方位加强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快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传递,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性和警惕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或避免用药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有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