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遗艺”中发现“非遗”的魅力
2016-10-14叶楠
叶 楠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前身名为嘉定区封浜中学,由2012年2月开始拆一建二,独立成为封浜高级中学。学校秉持“让每个学生内心充满希望”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特色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全国书法实验学校、上海市中华优秀文化传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嘉定区民族文化特色项目学校。
“非遗”进校园的另一种发展
封浜高级中学非遗传承以美术教育为基础,主张在生活中传承非遗,在非遗文化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根本出发点是“唤醒学生非遗传承的文化自觉”,继而提出“一人一非遗,一班一特色”的传承口号;着力实施“一项非遗一个故事,一项非遗一门技艺,一项非遗一段文化”的传承理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传习非遗的平台和内容,培养热爱传统文化,具有传统美德和创新力的当代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生活遗艺”是指学校传承非遗文化并非单一着眼于某个点,而是指向于美育融合下且在生活中“衣、食、住、艺、医”等多领域可接触到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具有生活化、区域化、多样化的特点。
走进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一个特色十分鲜明的“非遗”体验馆必定会吸引住你的眼球。在中央建筑的一楼,设有学校的非遗展馆——“生活遗艺”体验馆,展馆面积近600平方米,是一个体验式展馆。体验馆里设置了“里弄文化、江南老街、戏剧天地、海派剪纸、中华书法、民族服饰、茶医养生、农村风情、水印木刻”等九个体验点,每个点主题突出,“非遗”教材等宣传资料应有尽有,内容精彩纷呈,可以说是上海市“非遗”进校园在实践中的一大创举。
学校校长俞建平自豪地讲道:“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结合学校所处地域实际,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引入校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一个故事,一段记忆,一种文化,让学生经历认识、传习再到感悟,帮助学生正确的三观形成。”
学校将多个非遗项目引入校园,为学生认识、了解中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多种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为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提供多样的选择。
学校“非遗”传承全面推进
为了发挥学校非遗体验馆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成立了体验馆讲解团队,以老师为核心,吸收部分学生加入。黄秋宁是学校语文老师,擅长书法、国画、茶道、戏剧等,兼任了学校体验馆讲解老师。据黄老师介绍,学校传习的每一项非遗项目都成立有一个学生社团,每周五下午二、三节课学生就会到体验馆学习体验盘扣、茶道、书法、剪纸等各种“非遗”技艺,每一个“非遗”项目学校都配有校外指导师、校内传习老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参观上海市各类非遗建设场馆,以保证学校非遗项目课程的正常开展。部分非遗项目还聘请传承人到学校指导相关活动的开展,如海派剪纸大师王建中,在学校的体验馆里就陈列有王老师的多幅剪纸作品。
在“非遗”进课程的实践中,学校充分调动各科老师的积极性,让每个老师都梳理各自学科涉及到的非遗知识拓展点,将它们汇编成《学科非遗资源点案例汇编》,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教学科目。此外,《我们身边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知识读本》《书法》《太极操》《剪纸》等一批非遗校本教材编印刊出,丰富了学校课程资源,为学校非遗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学校还将校内传习与校外辐射相结合,组织多样的活动促进学校非遗项目的发展。每年6月的非遗活动日,结合学校的非遗项目开展各式各样的展览、展演活动,给学生搭设多种平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校外合作,组织学生展示相关非遗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每年春节、元宵节等一些重要传统节日,送春联进社区、敬老院等,在检验学校非遗传习成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爱心和奉献精神。
“生活遗艺”发展有创新
今年暑假,学校充分发挥“非遗”体验馆的传习作用,向市内的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共接待11批次的参观人员。据黄老师介绍,学校会针对参观对象,在解说词及展馆布置方面进行适度微调,以让参观者有更深切的非遗文化体验之旅。如针对小朋友,在体验馆里增加体验互动游戏和互动项目,提高小朋友参观的有趣性和生动性。如果是成人,则以知识性的讲解介绍为主。
高二(6)班的王逸晨是美术班的学生,现在主要学习书法和水印木刻版画,他是学校水印木刻版画最优秀的学生,他现在俨然是学校水印木刻版画的“负责人”,水印木刻版画社团的管理及对外展示主要由他负责。他介绍道,用作水印木刻版画的纸是要经过特殊处理的,需要用五层夹宣喷过水湿润以后才能达到印上水墨画的效果。处理过的纸,普通宣纸一般要等一两天才可以用,而五层夹宣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用。“传习非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从中可以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减少时间浪费,还可以领悟到做事要小心、仔细、坚持不懈等精神。”王逸晨补充道。
学校“生活遗艺”项目发展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对于学校非遗传承未来的发展,俞校长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借助更多的社会资源,将学校非遗体验馆建设成为区高中生校外实践基地,同时与区域内的中小学组建联盟,将资源辐射到其他区域和学段的学生,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一定时间以后,将体验馆里的部分“非遗”项目适度更换,在保证新鲜感的同时又充满活力,实现活态传承,保持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