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撕纸艺术的传承与实践探索

2016-10-14华兴富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剪纸技艺艺术

华兴富

撕纸,俗称手撕纸,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撕、整形、粘贴形成平面图形的原生态民间手工艺术,是纸造型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撕纸源于民间,和剪纸、刻纸一样,都属于民间剪纸范畴,三者同源分流,是在同一土壤中所盛开出来的三朵花,是一脉相承的姐妹艺术。只是撕纸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制作方法,它更本色、更方便,不用剪刀、刻刀等工具,以手代刀,以撕代剪,是中国最原始、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研究古老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一、寻根探源

艺术源于生活,撕纸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民间艺术,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早在没有发明工具之前,在没有剪刀、刻刀和纸张以前,人类由于行为和生存的需求,就有撕扯的意识,这种意识出现在日常生活采集、觅食、交流等,成为了撕纸艺术最初的萌芽,也是撕纸的源头。

史前,先人们在原始的野山丛林中、自然环境下艰难地生活,为了生存、繁衍,为了抗争自然,就以手代刀,以撕代剪,将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树皮、树叶、鱼皮、兽皮等自然资源物撕扯拼接成“衣服”,围接成“帽子”,挡风遮雨,或撕拼成各种抽象的符号、图像,串联制成各种挂饰、腰围和信物等装扮自己,美化身姿。他们还能用灵巧的双手把质地柔韧、防腐耐潮的桦树皮制成接雨盛水的桦皮桶、皮碗、木杓等,甚至还能将其拼接成渡河的小舟。

因树皮、树叶、鱼皮等极易损坏、腐烂,不易保存,所以现在已经无法找到用树皮、树叶撕拼出来的“远古帽子”、盛水的“桦皮桶”和鱼皮拼接的“衣裳”了。人类文明初始的一切早已湮没得无影无踪。我们无法穿越时光,回到远古时代,但我们完全可以窥见到先人从站立直走进化为用手作为主要行为开始,无意识的、习惯性的“撕”已成为生活需要,情感的需求及对美的心理追求了。

从“撕”第一张树皮、第一片树叶起,人类文明就从“撕”开始,孕育和滥觞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文化艺术,这也是撕纸艺术的源头。

纵然现在还能在长白山区的满族寨里见到用桦树皮、柞树叶、包米窝等植物皮、叶制成的各样图案;还能在心灵手巧的鄂伦春、郝哲、达斡尔民族中找到用桦树皮制成的树皮盒,用鱼皮缝拼成的衣服,用袍子皮做成的图案挂包,但那些都是用剪刀、刻刀、钻子、火烫烙铁等工具制作的,而非用手撕扯,并且这类原生态的“旅游商品”也越来越少,逐渐退出市场乃至消失。

云南的哈尼族爱伲人有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手工艺,用箭毒树皮加工“撕”制成的“布”可用来制作树皮包、树皮衣裙、树皮帽。它们可以防寒、防潮、防虫、耐穿并且冬暖夏凉,直到19世纪初现代织布技艺传进山寨来,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树皮衣裳、挂包才渐行渐远。2009年哈尼族“撕树皮布”制作技艺,被昆明政府列入“昆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当下,我们再也无法回到远古时代,也再不用因贫苦买不起纸,撕树皮、剪桑叶来做衣裳了。我们只能从残缺的考古文物、遗迹中去遥想,还原其本相或真相,只能从“写意”的想象摹拟探究千百年前先人在没有发明工具,没有剪刀、纸张前的以“撕”代刀,以手代剪的场景了。真正的剪纸,应该是发明了剪刀、纸张后逐渐传播、兴旺起来的,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源起的。

撕纸也是民众在生活生产和社会活动中自发形成发展起来的。早期的民间撕纸是自娱自乐的休闲活动,人们不受任何束缚,以兴趣所致的民间休闲为主,这项技艺根植于民间,是从民间的手工技艺中发展起来的。

撕纸是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智慧的一种手工技艺,它承载着人类文化技艺的符号,是原生态自娱自乐的民间技艺。它有着深厚的原古文化元素和造型符号,在不同地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不同民族特色和传统艺术风格。

撕纸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和家传等。技艺简单、朴实,随时即兴,以城乡的日常生活现场娱乐,自我满足为特色,制作时应物象形,一气呵成,作品淳厚,内容以日常生活用品和文字为主。

长期以来,由于不如剪纸、刻纸知名度高,受其内容与形式的粗糙单一,审美情趣和观赏价值的差异影响,受制于民间世代积淀传承的表象和原始思维的模糊、简约的模式局限,民间乡土撕纸很少人有人问津,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看重,所传播,难以进入学府课堂,加之撕纸艺术一直没有专门系统的理论研究、整理,故学习撕纸、传承撕纸的人日益减少,撕纸逐渐被人淡忘。随着习俗的改变,撕纸逐渐缺失社会的关注,退出剪纸的艺术之林,人们很少见到撕纸的影迹。撕纸技艺濒临失传和后继乏人的境地。眼下随着剪纸、刻纸的兴起普及,工具使用的方便快捷,科技信息加速,电脑、雕刻机、3D打印软件等广泛应用,加之城镇化推进加快,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变得浮躁起来。人们专注做好一件事情,专门学门技艺的兴趣更是越来越少,撕纸也逐渐衰落。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纯手工民间技艺逐渐离我们远去,甚至消失不见。古老的撕纸艺术已少有人知,在各地剪纸大赛中少见其踪印。

撕纸艺术的传承正面临着困境,就在此青黄不接的时期,艺术家胡立德先生为使这门古老的撕纸艺术广为人知,发扬光大,自费行程千里,经历8年在街头、文化集市等场地现场进行撕纸传播活动。他穿越全国96座市、县,旅途中不畏艰难辛险。当时没有手机、ipad等电子通讯装置,没有资助,乘船睡底舱,投宿浴室,甚至露宿屋檐下。其间他拜访了赵朴初、刘海粟、关山月、亚明、张汀、张乐平、刘开渠等一百多位著名艺术家,完成“行万里路,留万人名”的撕纸艺术传播交流之旅。他徒手撕纸110米长卷,完成万人签名的《万众一心迎港归》,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最长徒手撕纸作品殊荣。雕塑家刘开渠称誉他为“今日徐霞客”,著名画家程十发欣然题词赞为“中国艺丐艺痴”。鉴于胡立徳先生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成绩卓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86年10月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经过几代撕纸艺人的辛勤耕耘和努力下,撕纸技艺开拓出了创作的新艺术形式、技艺和表现内容,更多地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文化内涵,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民间乡土气息浓厚,传统风格浓郁,简便易学的撕纸艺术,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受到民众的关注和喜爱。撕纸艺术深入到社区、学校,各级省市级剪纸艺术展中撕纸作品纷纷亮相,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观赏。

海派撕纸融剪纸、刻纸、书画于一炉,吸收南北撕纸技法,融会贯通,以皮影造型手法展现出传统古韵与现代清新的结合,又充满乡土气息,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手工技艺。撕纸的纸张易得,入门容易,制作技法简便,作为一项简便易行、民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受到大家的青睐,在社会上颇有声誉。笔者的撕纸作品多次参展市、全国剪纸大赛并获奖,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剪纸名人大典》和《上海工艺艺术家名典》等多部辞书。2012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撕纸现场展示,被誉为“沪上一绝”。

2010年“撕纸技艺”列入上海市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3年被列为上海市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撕纸”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6年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二、艺术风格与特色

撕纸艺术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民俗中有着各异的艺术风格,作品展现出各地区的生活、劳动、习俗和信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的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三类:

1.北方撕纸

特点是粗犷、豪放、浑厚,造型简练夸张,注重表现广大农村、山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风情,以表现生活、劳动场景及戏曲人物题材为主。在构图上继承了汉代图像石艺术和皮影雕刻技艺的简约、朴素,强调外轮廓、侧影造型为主,装饰吉祥物和抽象符号,线条连接,简单粗放。作品中还残留着较多的原始遗风,展现出北方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貌。

2.南方撕纸

特点是简朴、灵巧、流畅、朴实。造型疏密有致,质朴清亮,富有装饰性。作品以表现岁时节令的生活、劳动、娱乐和喜庆、动物、植物为普遍的题材。构图常以传统的植物纹样,花鸟、云卷装饰连接,富有寓意和装饰性,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手法随意夸张,人物、动物大都采用正侧面造型。灵巧古朴,撕纸特点更加鲜明。

3.海派撕纸

特点是兼取南北撕纸艺术多样的风格,将古朴粗犷、简约夸张的艺术与随意自然、情趣及文化内涵融合为一。追求海派文化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包容开放、融会贯通。在学习吸收“海派剪纸”语言的基础上,吸取了传统剪纸、皮影、蜡染等民间艺术元素。撕纸造型以“一纸成型”皮影侧面造型为主,信手拈来,即兴创作,兼用撕、挖、折、叠等手法。制作方便,随意灵巧,既有古朴厚实的写意线条符号,又有原创的独特纸韵、纸感。丰富拓宽了撕纸艺术的表现语言,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于一体,海派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海派撕纸成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一朵奇葩,使传统撕纸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其主要技艺特点有:

(1)题材广泛。花鸟生肖、戏曲舞蹈、人像文字、窗花图案、民俗风景等传统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书籍装帧、广告海报、舞美设计、展馆装置、服饰用品、动漫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2)取材多样。纸张是撕纸的主要材料。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广告纸、画报、彩页、包装纸、挂历、复印纸等皆可就地取材作为常用的材料。

在制作中可根据题材和构思,结合原有纸张的颜色、图纹、色块等元素“触景生情”或“异想天开”即兴发挥,或因“纸”利导,因纸生形,创造出独特、新颖的个性作品。

单色纸、彩色纸因色泽明亮、鲜艳有很好的表现效果。大红纸是最常用的纸张,在民间,红色是中国文化中吉祥的色彩。红色意味着吉祥、幸运、喜庆和团圆,有着红红火火、鸿运当头的寓意。作品热烈、明快、赏心悦目,有着饱满喜庆的装饰美感。

(3)技法多变。撕纸全靠“手上功夫”,是以手代刀,以撕代剪的手工技艺。制作时受徒手的局限和工艺的局限,创作即兴发挥、随纸而发,随着纸张的纹理(丝流)、材质、厚薄、色彩和个人的制作习惯、题材等不同,技应随机应变,常采用以撕为主,兼用扯、挖、扣、折、叠等技法进行制作。线条似直非直,圆形似圆非圆。撕后不规整的边缘呈现出纸张不雕不饰,自然的毛边纸痕,有意趣天成的朴拙和装饰美感。这种自然形成的毛边也是撕纸艺术的标志性语言。这是无法用笔墨、剪刀、刻刀等工具制作出来的纸味和韵味。作品具有原创性和不可复制性。

三、基本符号和纹样

撕纸源于生活,其基本符号来自大自然,原始、自然、自由、自在。撕纸符号借鉴了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秘悠远的图腾和岩画石上的线条、符号及纹样,是最为原始、饱含人类最初艺术基因的符号,是人与自然交媾的记忆,是先人们传递天人合一的崇高生命观念。千百年来,先民用抽象的符号、纹样来表达情感、信仰,具有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笔者在长期学习、研考、创作、探索撕纸艺术的过程中,吸收借鉴岩画、瓦当、汉磚、石刻、彩陶青铜器等纹样,纹骨、甲骨文、篆文和出土文物等物品中原始居民留下的图或符号纹样,注重收集整理剪纸、皮影、蜡染、篆刻、书画等民间艺术的图案、装饰、纹样痕迹,倘伴在中国悠久的伟大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结合撕纸艺术徒手制作,将线、圆、月牙形作为撕纸艺术最基本的符号和纹样。

古人云:“画以简为贵”,最简单的也是最有用的。一根线条,一个圆,一只月牙形看似很简单,它可千变万化,可派生出千姿百态的符号、纹样、图案。

撕纸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顺其自然”和“天趣妙成”,就是力求用自然的线条,纸痕来表达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多姿多彩的审美形式。

四、传承与实践探索

撕纸是快乐的。在指间和纸张的交流过程中,不需要工具、水电,不需要场地,随时可撕,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作出个性的作品,让人惊喜,给生活带来快乐。这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手工撕纸。

纸张随手可得,又可循环利用,低碳环保。便捷、安全、易学,易出作品的撕纸艺术正是现代人寻觅追求,老少皆宜的手工艺术。

近年来,推广传统文化,挖掘、传授、普及、传承古老的撕纸艺术,成为最迫切、重要的工作。我们先从普及做起,把传承做实,让撕纸艺术走进社区进家门,送进学校到课堂。

1.撕纸进幼儿园、学校

撕纸走进幼儿园、中小学、老年大学等。从2004年起至今,我们已在新剑幼儿园、北新泾第二小学、绿苑小学、长宁区老年大学、浦南文化馆等单位开办撕纸学习班、拓展班,共1500节课时,学员2500人次。当年教的第一批学生现在都是大学生了。绿苑小学、民办东展小学等,2016年被授予“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谢严依、李天惠、华嘉玲等同学被评为“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小达人”,或加入“上海市学生艺术团手工艺表演团”。

2.撕纸进高等院校

把撕纸艺术带入高等院校,是我们长年的愿望。近几年来我们应邀参加上海音乐学院每年举办的“上海音乐学院外国留学生中国民乐大师班”、上海财经大学“七国学生文化交流周”活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非遗撕纸的技艺制作和传承”等授课技艺活动,受到学生的好评和喜爱,大学生们感叹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撕纸太惊奇了。”

3.撕纸传四方

撕纸技艺作为非遗项目,参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现场展演,成为中外观众排队学艺的“亮点”。2015年笔者出访卡塔尔,参加中国大使馆举办的新年团拜会活动;2016年笔者随长宁区非遗访问团赴台北参加民间交流活动,还参加了香港赛马会民间艺术展演等。

笔者的撕纸作品《金猪献瑞》赠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多幅撕纸作品赴日本、苏格兰、澳门等地展览。

4.著书传技艺

为了更好普及、传播、传授这门撕纸艺术,针对目前有关撕纸技艺的参考资料非常少和技艺没有系统整理、论述的现状,笔者将教学、创作中的实践,总结成书,让更多人来学习,传承撕纸艺术。经过5年的努力,精心编写出《撕纸艺术与技法》,这是第一部系统的中国民间撕纸技法教程,被列入长宁区非遗保护项目系列图书之一。

笔者和纸张打了30多年的交道,在印刷厂工作了近40年,整天和纸相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是纸造就了我,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是纸给我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作为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将在路漫漫的传承艺路上,带着梦想,探寻纸艺真谛,让非遗撕纸给更多人带来快乐,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剪纸技艺艺术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剪纸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纸的艺术
剪纸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