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资本扭曲的产出损失及分解研究*

2016-10-14张兴龙沈坤荣

经济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所有制省份损失

张兴龙 沈坤荣



中国资本扭曲的产出损失及分解研究*

张兴龙 沈坤荣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

经济新常态下,亟需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增长动力,而资本要素的扭曲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本文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资本要素的扭曲配置,导致经济总产出的损失比率在15%-20%左右,且存在恶化趋势。使用2002-2007年和2002-2013年两组数据,对行业、区域及所有制三个维度导致的资本扭曲进行分解并计算产出损失,结果发现:行业因素和所有制因素导致的产出损失在下降,而区域因素导致的产出损失在上升;现阶段资本扭曲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在地区间的扭曲配置。政府需要进一步消除行业进入壁垒、提高行业内部竞争,减少融资的所有制歧视问题,并重点破除地区间的资本流动障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资本扭曲 产出损失 分解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5%。但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我国季度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步入下行轨道,2012年第一季度开始,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十六个季度低于8%,我国经济步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目前经济运行的现状表明,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减弱,经济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问题日益凸显。新常态背景下,如何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十分关键。经济增长的动力一般体现在要素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我国前三十年的增长一直依靠资本要素的不断投入和劳动要素的流动配置。但需求管理政策引导的发展,导致大量的过剩产能和环境污染,资本的扭曲配置已经不容忽视。因此,现阶段亟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入手,为我国经济增长增添动力。

不少文献对中国资本扭曲的产出损失进行研究。如Hsieh和Klenow(2009)的研究发现,如果中国能够消除资本扭曲,那么可以将经济总产出提高30%左右;Dollar和Wei(2007)则认为如果能够减少资本扭曲,可以在不增加资本投入的情况下使得中国的GDP增加5%;国内也有学者(才国伟和舒元,2009;邵挺和李井奎,2010;陈永伟和胡伟民,2011;龚关和胡关亮,2013)给出了各自的估算。但是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没有说明究竟何种因素导致我国资本扭曲更大?由于数据限制,这些研究都是使用2007年以前的数据,而我国在2008年以后出台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性政策有没有恶化资本配置呢?回答好这两方面问题,有助于把握我国现阶段资本扭曲状况,判断各种因素对资本扭曲配置影响的主次程度,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握主要矛盾,为执政者精准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错配(misallocation)问题的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Baily等人(1992),该文研究发现美国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近一半的生产率增长可以归因于生产要素从效率较低的企业流向效率较高的企业。但由于发达国家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这些国家资本配置扭曲问题并不突出,Wurgler(2000)称这方面的研究“只有很少的早期文献(a small prior literature)”。随着发展中国家微观企业数据逐渐可获得,关于错配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并主要使用错配来解释国家间TFP差异。Restuccia和Rogerson(2008)是这方面研究的开拓者,该文首次通过模型的校准和模拟,发现政策扭曲可以导致TFP损失达30%-50%。Hsieh和Klenow(2009)则直接使用中国和印度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研究认为若两国企业要素能够有效配置,则可以分别将TFP提升30%-50%和40%-60%。Dollar和Wei(2007)、龚关和胡关亮(2013)、陈永伟和胡伟民(2011)、才国伟和舒元(2009)、邵挺和李井奎(2010)也都给出了各自的估算。虽然各位学者估算资本扭曲配置导致产出损失的数值相差较大,但这没有影响其共同的结论:资本扭曲配置会导致产出损失。

引发资本配置扭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金融摩擦和进入管制是主要原因。金融摩擦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一般会表现为企业借贷利率的价格差异和借贷数量的约束,其本质就是市场中个体无法以市场利率借入合意数量的资金。Banerjee和Duflo(2005)发现,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非正式渠道的贷款利率相比正式渠道高很多,这导致这些非正式渠道的借款企业资本边际产出比正式渠道借款企业的高,从而扭曲了资本在两类借款企业间的配置;Kalemli-Ozcan和Sorensen(2012)以非洲十国为研究对象,发现金融的可及性对于企业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存在很重要的影响,总体而言,金融可及性差的国家,该国企业的资本边际产出要比金融可及性好的国家的企业高45%。而进入管制则体现为企业进入一个领域(行业、地区)需要付出较高的进入成本,甚至根本无法进入。Barseghyan和DiCecio(2011)的模型发现,进入成本的提高会降低总TFP水平,每增加1%的进入成本会降低TFP达0.14%;Chari(2011)以印度的行业许可证改革为样本的测算结果证实了相似的结论。

而从国内资本市场看,卢峰和姚洋(2004)发现,非国有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远小于其对GDP的贡献。并且在资本市场上,一些非国有企业很难筹措到资金,即使能够借到,其资金成本也很高(Guariglia和Poncet,2008)。鄢萍(2012)通过研究发现,民营企业面临的边际利率远远高于外资企业,而外资企业面临的边际利率又高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面临的差别利率是造成资本扭曲的最重要原因。地方政府有较强的动机通过干预银行的信贷决策给国有部门提供贷款支持,当然这类贷款支持是低效率的(余明桂和潘红波,2008)。罗德明等(2012)认为,正是由于政府的偏向性,一些本来应该被淘汰的低效率国有企业可以用低廉的成本获得生产要素,这些国有企业不仅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而且还能不断扩张,而高效率的民营企业获取生产要素付出的成本则较高,对它们的经营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出于保护本地就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以使地方官员在晋升激励的“锦标赛”(周黎安,2004)中取得良好的GDP成绩,地方政府通过其自身所掌握的公共权力对市场中的竞争行为进行很多限制,即通过各种形式的行政性垄断壁垒(于良春和付强,2008)等制度性措施以有效的限制外地企业对本地市场的竞争。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导致了中国地区产出配置以及生产要素省际配置的结构扭曲,并最终导致了制造业产出效率的损失(刘培林,2005)。对竞争的限制不仅在于地区要素市场的障碍,还在于行业的进入壁垒。陈斌等(2008)统计发现,在我国只有约20%的民营企业进入了汽车、交通运输、能源、金融等政府管制行业,而国有企业的这一比例则高达90.31%。从行业进入角度来看,这些管制行业的进入受到审批、法律法规的限制,造成行业进入壁垒很高,这限制了竞争和效率的提升。垄断行业中的企业依靠对资源的占有和部分行政特权,可以采取非市场化手段,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导致资本配置效率低下。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引发资本配置扭曲的因素最终可以归类为行业层面、区域层面和所有制层面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三方面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已有文献没有很好的进行分解分析。为了分析三方面因素对资本扭曲的负面影响的大小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本文将对三种因素的产出损失效应进行分解分析。

三、理论模型

本部分的理论分析框架拓展了陈永伟和胡伟民(2011)的模型框架,并借鉴了Hsieh和Klenow(2009)的一些设定。模型的拓展在于,将经济部门按行业、区域和所有制三种维度分为个部门,即存在个行业、个地区、种产权,这样的设定为后续扭曲分解工作提供了便利,便于分析哪种因素造成的资本扭曲及损失最大。

(一)部门经济

假设封闭经济中有个行业、个地区,且企业有种产权属性。设每个部门内企业同质,使用一个代表性企业表示。各部门生产函数为C-D函数形式:

其中,Y表示第行业地区产权部门(以下简称第部门)在时期的增加值,A为第部门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KL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投入。αβ则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本文假设α+β=1,即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形式。设每个部门的潜在全要素生产率为A,存在生产率扭曲d,则实际生产率与潜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A=dA。假设经济体内要素价格存在扭曲,即各个经济部门面临不同的要素价格: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分别为(1+d)、(1+d)。(1+d)和(1+d)分别为资本和劳动价格扭曲的大小,和为无扭曲要素价格。P为第部门期产品价格。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2)

(二)经济总体

经济体的总量由各个经济部门加总而成。不失一般性,将社会最终产品的价格标准化为1,同时参考Hsieh和Klenow(2009)的设定,假设经济的加总函数为C-D形式,即:

其中,Y为经济体期的总产出,θ为第部门在期的增加值所占份额。设总体经济的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形式。相应可推得:

(5)

(三)要素约束和均衡状态

假设总体经济中要素数量固定。在竞争性均衡状态下,要素市场出清,因此:

(8)

总体经济的总产出可表示为:

经济在存在扭曲的状态下达到竞争均衡,此时式(2)、(3)、(7)、(8)成立。可得:

(10)

(12)

设经济体总体的资本扭曲水平为(1+d),则有:

定义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偏离经济总体资本的边际产出的程度为该部门资本的相对扭曲水平,使用η表示,则有:

(14)

设劳动扭曲水平为(1+d),定义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偏离经济总体劳动的边际产出的程度为该部门劳动的相对扭曲水平,使用η表示,同上文可推出:

(四)配置扭曲与产出损失

将(14)式和(15)式代入(12)式,可得:

当各部门要素的边际产出相等时,经济总体产出达到最大,为最有效状态,最优产出使用Y*表示,Y*与实际产出的比例为:

(17)

本文主要分析资本扭曲造成的产出损失,因此假设部门生产率扭曲和劳动扭曲不变的情况下,仅资本扭曲消失时,经济体的最大产出Y*与实际产出的比例为:

(五)资本配置扭曲的分解

由上文分析可知,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因素主要有行业、地区和所有制三类因素。本文假设(1+d)满足式(19)所示的形式。其中τττ分别表示由行业因素、区域因素和所有制因素产生的资本配置扭曲,e为其它随机因素。

若由于行业因素导致的资本扭曲消失,可推得第部门资本相对扭曲系数η

(20)

因此,由行业因素导致的资本扭曲消失后,总体经济的产出与扭曲消失前的产出之比为:

同样,也可以计算由于区域因素和所有制因素导致的资本扭曲消失后,总体经济的产出与扭曲消失前的产出之比。限于篇幅,在此不逐一推导。

四、资本扭曲的产出损失分析

(一)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各省份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和各省份分行业国有控股企业数据,数据来源为各省份的统计年鉴。鉴于目前数据可获得情况,本文构建了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分别为22省份2002-2007年数据,以及8省份2002-2013年数据,其余省份和年份未选取是因为这些省份当年统计年鉴没有公布对应数据。2002-2007年对应的22个省份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陕西、青海、新疆;2002-2013年对应的8个省份为:北京、福建、江西、河南、广东、重庆、青海、新疆。使用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减去分行业国有控股企业数据得到分行业非国有控股企业数据。本文去除了极少数增加值为负的样本。本文还使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02》、《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07》估算各省份分行业的资本要素产出弹性;各省份统计年鉴里工业行业分为38个,而各地区投入产出表中工业行业分为23个,因此将各省份分行业数据规整合并为23个,去除了其他采矿业、木材和竹材采运业以及废旧资源回收加工业。本文对各省份分行业资本存量估算,以1998年为基期,基期资本存量使用1998年各省份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净额,数据来源为各省份统计年鉴;每年投资流量使用各省份分行业新增固定资产,1999-2002和2013年数据来源为各省统计年鉴,2003-2012年数据来源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2004-2013);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使用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为各省份统计年鉴。

(二)相对扭曲系数的计算

为了提高各部门资本投入的可比性,使用各部门的资本存量衡量资本投入。资本存量使用永续盘存法测量,不失一般性将折旧率设为10%;计算出各省份分行业各期资本存量后,按照各省份分行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各省份分行业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数据的比例,将各省份分行业各期资本存量分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资本存量。经济总体的各年资本存量则由部门经济各年资本存量加总而得。

资本要素产出弹性。使用各省份投入产出表数据估算各期资本要素产出弹性①。工业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将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三个部分相加,作为资本报酬,并以资本报酬占工业增加值比例作为资本要素产出弹性。总体经济的各期资本要素产出弹性使用分部门资本要素产出弹性加权计算得出,权重为部门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值。本文假设同省份同行业而不同产权的经济部门之间的资本要素产出弹性不存在差异,由此根据《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02》和《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07》可以计算出2002和2007年各省分行业的资本要素产出弹性和总体经济资本要素产出弹性。2003-2006年数据使用2002和2007年数据进行折算,折算方法见下式;2008年以后数据使用2007年数据代替。

相对扭曲系数η。相对扭曲系数η使用式(14)进行计算。使用上文所示数据,可以计算出每年各行业省份所有制部门的相对扭曲系数。图1~图6分别为非国有部门和国有部门2002年、2007年和2013年细分行业和省份的相对扭曲系数。其中行业代码分别代表23个行业;省份代码按上文两组顺序分别代表省份。从这六幅图可以直观的看出:我国的资本扭曲状况较为严重;行业、省份和所有制因素交织在一起;非国有部门的相对扭曲系数普遍大于国有部门,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相似。

图1 非国有部门相对扭曲系数分布(2002年)

图2 国有部门相对扭曲系数分布(2002年)

图3 非国有部门相对扭曲系数分布(2007年)

图4 国有部门相对扭曲系数分布(2007年)

图5 非国有部门相对扭曲系数分布(2013年)

图6 国有部门相对扭曲系数分布(2013年)

(三)产出损失的估算

由上文计算出的相对扭曲系数,根据(18)式,可以计算资本扭曲消失后每年的最优产出Y*与实际产出的比例。本文定义资本扭曲导致的产出损失比率为如下式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资本扭曲的产出损失时,假设劳动扭曲和生产率扭曲保持现状、不发生改变,仅对资本扭曲的状态进行改变,计算产出损失的大小。分别使用22省份2002-2007年数据和8省份2002-2013年数据计算产出损失比率情况,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由于资本配置扭曲导致的产出损失很大,损失水平维持在15%-20%左右,以22省份计算的结果表明产出损失最大可达21.07%,8省份计算的结果显示最大产出损失达到22.21%,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通过提高资本在各部门的配置效率,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经济总产出。纵向比较发现,资本配置导致的产出损失大小随年份有一定的起伏:两组数据都显示,在2002-2007年我国的资本扭曲的产出损失总体呈现波动中下降的态势,表明这一阶段的资本配置效率存在改善迹象;而2008年之后的资本扭曲产出损失则存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且2008年以后产出损失普遍大于2008年以前的损失水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政府为了提振经济,从需求端进行经济刺激,出台了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及更大规模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在此拉动下投资额剧增,但投资效率较低,严重的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

表1 产出损失比率估算 (单位:%)

五、产出损失的分解分析

为了分析地区、行业、所有制这三类因素分别影响产出损失的大小,我们通过将扭曲系数进行计量分解,得到三类因素分别影响扭曲系数的大小,并据此分别计算地区、行业、所有制因素导致的扭曲分别取消后,可以提高多少比例的产出。

(一)相对扭曲系数分解模型

由(19)式,本文建立如下资本扭曲的分解模型:

其中,η为第部门的资本相对扭曲系数,为产权虚拟变量,若第部门为国有控股部门,则为1,否则为0。和分别为行业虚拟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变量顺序与年鉴相同。α为常数项,为误差项。若将所有行业都设置虚拟变量,则会存在共线性问题,因此需要将某一行业作为基准,其余行业设置为虚拟变量。地区虚拟变量同理。本文选择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北京分别作为行业、地区的基准。

使用式(24)对两组数据分别进行分解,得出每年的行业、区域和所有制因素导致的扭曲系数大小,系数越大则资本边际产出越大。GOWN系数都小于1,表明国企相比于非国企存在资本过度使用情况;但该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所有制因素导致的资本扭曲在减小。区域系数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这些省份资本边际产出较高;而系数较低的省份主要在中西部地区,资本边际产出较低。限于篇幅,分解结果未报告。

(二)资本扭曲所致产出损失的分解

由理论模型部分的分析,计算行业、区域和所有制因素导致的资本扭曲分别消失后,产出提高的比率,亦即上文定义的产出损失比率,结果见表2。

由表2中结果可以发现,行业扭曲导致的产出损失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但存在一定的波动:22省份结果显示,行业扭曲导致的产出损失从2002年的5.92%降至2007年的3.73%,处于稳步下降阶段;而8省份的结果可以看出,2008年以后,行业扭曲导致的产出损失平均而言比2008年以前要低,表明近年来,行业因素导致的资本扭曲在减小,行业间差异没有以前大。对于区域因素,由于两组样本的省份数量不同,因此分解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这在意料之中:22省份数据显示2002-2007年,区域因素导致的产出损失先上升后下降;而8省份结果则表现为2007年之前产出损失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而2008年以后,产出损失开始快速提升,且2008年后区域因素导致的产出损失普遍大于2007年以前,表明区域间要素的配置扭曲更甚。所有制因素导致的产出损失一直在下降,这与扭曲系数分解部分得出的结论相验证:22省份数据结果显示所有制因素导致的产出损失由2002年的5.29%下降到2007年的2.79%,而8省份数据计算的产出损失由2002年的3.64%变为2013年的0.91%。这表明,所有制因素对于资本扭曲的影响在降低,信贷的所有制歧视得到缓解,国企和非国有企业的资本效率在逐渐趋近。

表2 分解结果 (单位:%)

(三)分解结果的稳健性分析②

前文在分解时,为了比较标准的一致性,假设在其他两个层面的扭曲存在的情况下,某一扭曲取消后能够提高产出的程度,这种方法能够直观的比较究竟哪种层面扭曲取消后对产出提升更多。为了对结果稳健性进行分析,本部分放宽其他两种扭曲不取消的假设,增加了三种情况的分析,重点分析了2002-2013年这组数据,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当其他两种扭曲是否存在的假设不同时,扭曲的分解结果在数值上会存在差异,表明三种扭曲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虽然不同假设下的数值存在差异,但数值变化的趋势性较为一致(见图7~图9)。从具体计算数值来看,区域因素是造成近阶段资本扭曲的主要因素,行业因素次之,所有制因素影响最低;从数值变化趋势来看,行业因素存在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区域因素的影响一直在上升,而所有制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一结论与上一部分的结论相吻合,表明上文结论较为稳健。

表3 产出损失的分解③ (单位:%)

图7 行业扭曲所致产出损失

图8 区域扭曲所致产出损失

图9 所有制扭曲所致产出损失

图10 各省份固定资本形成与GDP比率

(四)区域因素所致资本扭曲原因的探究

在行业因素和所有制因素所致资本扭曲和产出损失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为何区域因素所致资本扭曲变的严重了呢?我们认为原因可能是,在资本过度使用的省份,投资率反而更高,导致资本效率低下,最终反映为区域因素所致资本扭曲恶化。图10为8省份2002-2013年固定资本形成与GDP的比率,各省份固定资本形成数据和GDP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各期。从图10可以发现各省份的资本增量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省份固定资本形成与GDP比率较低,而中西部地区省份该比率普遍较高,且在2008年后增长趋势明显。

为了验证上文的观点,我们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表4从静态角度展示了地区间相对扭曲系数的比较情况,该数值由上文分解部分得出,数值越小表明相比于基准省份资本越过量使用,数值越大则表明资本使用量相对不足。将2008年后和2007年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所有省份的相对扭曲系数都显著变小,表明2008年以后,相比于北京,其他省份的资本都存在过量使用,且中西部省份过量使用资本的现象更严重。从趋势比较来看,除了青海以外,其他省份的资本扭曲系数相对大小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很大,这表明资本在这些地区过度使用状况在恶化。

动态来看,资本过度使用地区其每年投资较多还是较少呢?如果这些地区资本投资处于高水平,则表明资本配置继续恶化;而如果这些地区资本投资处于低水平,则表明资本配置得到改善。使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衡量各省份投资水平,本文计算各地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下文简称为“工业”)每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状况④。表5列示了各省份工业每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其他省份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都远高于北京,2003年有五个省份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是北京的2倍左右,两个省份是5倍左右,而到了2012年,除了广东是北京的1.43倍,福建是2.4倍以外,其余四个中西部省份都大于4倍,青海和新疆甚至是北京的8倍多。对比表4和表5可以发现,过量使用资本的省份投资反而更高,更高的固定资本投资使得资本过度使用状态进一步恶化,区域间资本扭曲更加严重。

表4 区域间资本扭曲系数相对大小(以北京为基准)

表5 各省份工业每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单位:万元/人)

部分省份在资本过量使用的情况下,投资水平反而更高,导致了上文所发现的区域因素导致的资本扭曲在变大这一结论。我们发现,高资本投入和高资本扭曲的省份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国家政策的倾斜是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8年后政府的“四万亿”刺激计划,都对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的政策倾斜。这些政策的制定本意是为了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促进我国经济整体平衡发展。但是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地方政府“重视招商数量,轻视招商质量;重视项目招商,轻视产业招商;重视优惠政策,轻视产业培育”等行为倾向(程李梅等,2013),会导致资本低效投入、重复建设等问题,并最终扭曲了资本配置,导致资本过度使用状况加剧。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则会对我国经济整体的效率产生损失。这种扭曲,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纠正。

六、结 论

鲜有文献对资本配置扭曲进行分解分析,本文从行业、地区及所有制三个维度,对资本配置扭曲进行分解研究,分析各因素的扭曲系数大小,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测算三种因素造成的产出损失的大小。本文研究发现,2002-2007年我国资本扭曲处于改善状态,实际产出的损失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但2008-2013年我国资本配置存在恶化趋势,资本扭曲导致的产出损失普遍大于2007年以前。分因素来看,行业因素所致资本扭曲造成的产出损失总体趋势是下降的,2008年后的产出损失大小明显低于2007年产出损失的大小;地区因素导致的产出损失在2007年以前较为平稳,但2008年以后产出损失处于快速上升趋势;而所有制因素导致的产出损失一直在下降。造成现阶段资本扭曲的主要因素是地区间的扭曲配置。

本文的研究表明,资本扭曲在现阶段我国依然较为严重,且在2008年财政刺激政策以后存在恶化趋势。若能够改善资本配置状况、提升配置效率,那么在保持现有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可以提升经济总产出水平达15%-20%左右。从长期角度来看,若改善资本扭曲状况,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提升经济增速:由于现实经济中一些摩擦因素的存在,引发资本扭曲的因素取消后,资本在部门间的调整不是瞬间能够完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随着资本在部门间逐渐优化调整,资本扭曲取消的正面影响逐渐释放,经济发展将处于一个更高的水平;资本扭曲也存在影响经济中微观主体创业创新决策和资本积累的可能,导致经济的微观效率损失,这会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⑤从影响因素来看,行业、地区和所有制因素对于我国资本扭曲都存在显著影响,其中行业和所有制因素对资本扭曲的影响都在降低,而地区因素对资本扭曲的影响则在不断增加。

政府提出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我们认为,改革需要破除导致要素配置扭曲、制约要素配置效率的各类体制机制障碍,使得要素能够在市场中更加有效的配置,从而提升经济的潜在产出和水平。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消除行业进入壁垒、提高行业内部竞争水平,并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及破除融资的所有制歧视问题,从而削减行业和所有制因素导致的资本扭曲;针对区域间资本扭曲恶化情况,不仅需要破除地区间资本流动的障碍,改善地区间投资回报率的差异,同时要约束地方政府行为,避免优惠政策滥用导致低效资本投入;同时进一步改革制约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引导劳动力到资本过度使用的地区工作,缓解部分地区资本过度使用的现状。

1. 程李梅、庄晋财、李楚、陈聪:《产业链空间演化与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陷阱”》[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8期。

2. 才国伟、舒元:《我国资本的配置效率:一种新的测算方法》[J],《经济科学》2009年第4期。

3. 陈斌、佘坚、王晓津、赖建清:《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发展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4期。

4. 陈永伟、胡伟民:《价格扭曲、要素错配和效率损失:理论和应用》[J],《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4期。

5. 龚关、胡关亮:《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3年第4期。

6. 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损失》[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7. 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8. 罗党论、刘晓龙:《政治关系、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9. 罗德明、李晔、史晋川:《要素市场扭曲,资源错置与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10. 邵挺、李井奎:《资本市场扭曲、资本收益率与所有制差异》[J],《经济科学》2010年第5期。

11. 鄢萍:《资本误配置的影响因素初探》[J],《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2期。

12. 于良春、付强:《地区行政垄断与区域产业同构互动关系分析——基于省际的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6期。

13. 余明桂、潘红波:《政府干预、法治、金融发展与国有企业银行贷款》[J],《金融研究》2008年第9期。

14.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15. Baily M, Hulten C, Campbell D., 1992, “Productivity Dynamics in Manufacturing Plants” [J],: 187-267.

16. Banerjee, Abhijit V., and Esther Duflo., 2005, "Growth Theory through the Len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M], In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edited by Philippe Aghion and Steven Durlauf, 473–552.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17. Barseghyan L. and R. DiCecio., 2011, “Entry costs, Industry Structure, and Cross-Country Income and TFP Differences” [J],, Vol.146(5):1828-1851

18. Chari. A., 2011, “Identifying the Aggregat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Entry and Size Restric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License Reform in India” [J],Vol.3(2): 66-96.

19. Dollar D, Wei S J., 2007, “Das (wasted) Kapital: Firm Ownership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in China”[D], NBER working paper 13103.

20. Guariglia A, Poncet S., 2008, “Could Financial Distortions Be No Impediment to Economic Growth After All? Evidence from China”[J],Vol.36(4):633-657.

21. Hsieh.C and Klenow.P., 2009, "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J],, Vol.124(4): 1403-48.

22. Kalemli-Ozcan S, Sorensen B E., 2012, “Misallocation, Property Rights, and Access to Finance: Evidence from Within and Across Africa”[D], NBER Working Paper 18030.

23. Restuccia D., and R. Rogerson, 2008, “Policy Distortions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 with Heterogeneous Establishments”[J],, Vol.11:707-720.

24. Wurgler J., 2000,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J],Vol.58(1): 187-214.

(LF)

①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和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口径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估算的资本要素产出弹性出现向下偏移,即估算的资本要素产出弹性可能比规模以上企业实际的产出弹性要低。资本产出弹性的低估对于相对扭曲系数的估算影响不大,但是资本产出弹性的低估将导致潜在产出的低估,从而导致产出损失的低估。因此,实际的产出损失可能比文章计算出的产出损失要大。当然,低估并不会影响对于损失趋势性的判断。非常感谢评审专家的意见。

②感谢评审专家的建议。

③表中Yes表示扭曲存在,No表示扭曲取消。表3中计算的产出损失为其他两种扭曲不变情况下,某一扭曲取消前后产出的提高程度。

④使用各地工业每年合计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除以各地工业合计就业人数得出每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数据来源:就业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使用分地区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分地区分行业城镇单位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加总计算出分地区工业的就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使用各地区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减去各地区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得到分地区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⑤感谢评审专家的意见。

*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3121)和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KYLX15_0005)资助。作者感谢评审专家和编辑部老师的宝贵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所有制省份损失
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与公司治理分析
两败俱伤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22个省
发改委:鼓励非公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菜烧好了应该尽量马上吃
损失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
混合所有制改革破题在即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