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而不见?

2016-10-13杨晨颖

中国服饰 2016年1期
关键词:净化器雾霾消费者

杨晨颖

1952年冬天,伦敦一场史无前例的超级“杀人毒雾”直接导致1.2万多市民死于非命,当时的图片资料显示,英国议会大厦几乎完全被浓雾掩盖。

2015年冬天,北京PM2.5浓度在12小时内一度激增近10倍,部分监测站点出现超过900微克/立方米的极端峰值污染浓度,不用说地标建筑,记者家对面的楼都“消失”了。

于是,学生开始讨论哪所学校停课了,家长开始讨论孩子在家怎么学习,白领开始讨论3天以后会不会英勇就义……总之,一时间,以北京为中心,雾霾的话题向全国蔓延,并在社会、经济、政治、商业等各个领域引起疯狂讨论。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在一片沸腾声中,记者所处的服装圈显得异常安静。虽然吐槽是一种不严谨的行为,但记者实在忍不住了:“雾霾这么大,你却视而不见,天天念叨互联网化,睁开眼睛仔细看看真正互联网化的企业是怎么做的吧。”

上午9点,记者就收到滴滴打车的短信提示,为了减少大家因公共交通花费在户外的时间,滴滴打车赠送3张7折优惠卷,已经存入账户。中午时段,记者打开手机淘宝,跳出互动页面,需要消费者“擦拭”雾化的屏幕,口号是“拨开雾霾,重见天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

当天,记者的所见、所闻几乎被各种雾霾营销占满。虽然“灾难当头”,我们应该考虑的是社会责任;是从我做起;是造福人类……但这并不意味着抓住热点进行营销就是“投机倒把”,对潜在商机的敏锐洞察力是互联网时代必备的素质之一。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此时记者的内心写照,而且,传统企业的不作为也没有拨开天上的雾霾。

记者随后与几个企业的管理者交流,询问他们不作为的原因,得到的回答多是:“雾霾和服装的关系不大吧。”“我也想做,但是我们的产品没有防雾霾功能呀。”“如果做这个热点,投入太大,又不能直接带动销售,不值得。”

从这样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互联网思维再火,似乎也没能撼动传统企业的“坚持”。换句话说,传统企业没有领会到互联网时代营销的真谛。

营销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识别消费者需求,面对雾霾,消费者核心的需求是什么?口罩?空气净化器?这些答案看似正确,却没有抓住本质。消费者的本质需求是健康,而口罩、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只是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工具而已。

同样一种工具,对不同人来说,满足的可能是不同的需求。同理,同一种需求也可以由不同的工具来满足。所以,在“健康”需求面前,一切以“绿色”为出发点的营销理念都可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当记者把这一想法与朋友分享时,又有反对的声音出现了。一个“前辈”称,在雾霾出现不久,他就针对高科技面料做了推广,然并卵。

这又牵扯出创意的问题。互联网企业营销从来都不按常理出牌,花招百出,往往让人感叹:“这样也可以啊。”但仔细总结,不难发现他们都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在文化、思想、感情上绕圈子,也有土豪直接“发钱”。

传统企业的营销是怎么做的,强调“百年老字号”;强调“世界领先技术”;强调“造型无与伦比”……这种自卖自夸的行为很难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必然收不到效果。如果不改变思考模式,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后“然并卵”的情况还多着呢。

有些消费者甚至可以不关心你的产品是否对环境有益,但绝对不会放过自己眼前的利益。

不仅如此,当下的消费者群体年轻化,他们重视的不仅是物质,还有精神需求。即使产品与雾霾没有一毛钱关系,只是“蹭热点”,只要做的有创意,别出心裁,就能成功宣传或树立品牌形象。

雁过拔毛,这是传统品牌亟需强化的思维。

猜你喜欢

净化器雾霾消费者
空气净化器 用过的都说靠谱
新德里雾霾
建筑学园(9) 十一哥
超级净化器
知识付费消费者
扫清“霾”伏
有些日子没被某编毒舌插刀了,雾霾都散了!
空气净化器使用的五大误区
3.15打假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