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为适宜的教学目标奠基
2016-10-13陈小红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趟旅行,我们老师就是导游,应该清楚地知道把学生带到哪里去。那么老师如何确定目的地是这儿,而不是那儿呢?这就需要老师具有“三读”的本领:读教材、读《标准》、读学生。
下面就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读教材,理出一切可教的
每一篇教材都有其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是为了获得信息,教学价值即“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读教材,既要关注原生价值,更要关注教学价值,即教材的言语智慧。要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双重价值。
当我们教师用关注双重价值的眼光来看教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可以教的,我把这些可教的称为教学点。教材的情感思想,教材的言语表达,小到一个标点,大到整篇教材的谋篇布局,都应该关注。比如我在读《装满昆虫的衣袋》时,关注教材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进行细细解读,从精确到年、月、日的日期,到课文的选材,到课文题目的妙用,边读边圈边记,可教的点有二三十个。
理出那么多教学点以后,不妨把理出的点再好好看一看,发现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有的是一类的,就放一起。比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我发现理出的点中,“着迷、迷恋、痴迷”“观察、欣赏”“责备、责骂”都是近义词,这一类近义词可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教材中人物的动作描写特别多,比如在抓小甲虫以后,法布尔的一“放”、二“包”、三“装”,当爸爸妈妈责骂法布尔以后,他是把小甲虫“放”进垃圾堆,而不是“扔”,这些动作都可以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把一些有关的字词句放到一起归归类,小的教学点就统整为大的教学点了。
总之,读教材就是要关注教材的双重价值,用逐字逐句逐标点的仔细劲儿,去发现教材的一切教学点,为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二、读“课标”,筛选应该可教的
认真解读教材,发现了教材的许多教学点。可这些教学点不可能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达成,这就需要筛选。如何筛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是重要依据。
当前语文教学由于缺少具体的指向,关于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常常是语文教师自己在“摸着石头过河”。比如我就在同一天听到三年级的学生和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同样的内容,两位老师却浑然不知。我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就是教师对《标准》的学段目标把握不到位。要想教师教得清楚,教得明白,把握《标准》十分重要。
比如《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对照《标准》,目标指向应该是小学第三学段,因此教学点的选择应从第三学段的目标出发。在解读教材时,我发现了教材选材的特殊性:所有的事例都是写法布尔小时候的,而我查资料发现,法布尔一生都对昆虫十分痴迷,作者为什么不既选择法布尔小时候的事例,又选择长大以后痴迷昆虫的事例,这样不是更全面吗?选材的用意要不要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呢?在初定教学目标时我认为选材特殊性在这篇教材里有其独特的价值,应该放进去。但是反复读《标准》,我发现第三学段的目标并没有关于选材的理解,如果我把它作为目标,很可能教了别人教过的,或者教了以后老师要教的。有了《标准》的指引,我把这个教学目标给删去了。最终从《标准》第三学段的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出发,我把本课目标定在品词析句上。
从罗列教学点到选择教学点,这过程不是教师想当然地判断,而是从《标准》出发,选择符合年段特点的。如果每个语文教师都能有这样的意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至于学过了,该学的没学,语文学习才能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三、读学生,确定实际可教的
从《标准》出发,所有理出来的教学点已经有了基本的取舍。但是,是不是符合《标准》的目标就可以确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显然,这是不够的。
《课标》的目标针对的是一般的学生,我们所要教的是本班具体的学生。无论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还是地域特点、家庭构成等,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看具体的学生。
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例,本课的情感价值体现是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学习法布尔执着的探索精神。第一课时初读交流时,请大家谈谈初读课文后的收获,大家基本都能谈到对法布尔的这些认识。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认为就没有必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作为重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的生长点上,如“了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的痴迷的?”这样的学习会更真实,更有效。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我曾设想小组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去小组讨论交流“课文怎样写法布尔痴迷昆虫的?”虽然是体现了《标准》“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更有主动性,但是这种“合作共同体”的方式,学生平时缺少训练,一旦没有指导直接尝试,可能会“收不住”,或学生不知所措,因此关于“过程和方法”尝试合作探究的设想也因此而放弃了。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亦是如此。教师心中唯有具体的学生,才能让教学目标更实际,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
读教材,发现一切可教的;读《标准》,筛选应该可教的;读学生,确定实际可教的。有了这三读,教学目标的制定才能从随意走向用心,从教走向学,从浪漫期走向精确期。
(陈小红,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215211)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