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生活的践行者
2016-10-13陈小真
陈小真
我与残雪的相识源于她的一篇几千字的短篇小说,后来几年又陆续编发了她的几篇小说,再后来签下了她所有作品的数字版权,接着,就做了她的五本短篇小说集。直到去年年底,成功推出她的最新长篇小说《黑暗地母的礼物》上部,争取今年将下部出版,并已经签约了她所有作品在我社重新包装。
我与残雪老师交往的头几年大多是通过邮件和电话。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2014年10月份。那时候我们原创文学编辑部去北京组稿,龚湘海主编、汤亚竹主任还有我三个人去拜访残雪老师。那次我们打车从农展馆出发到枣庄地铁站,挤进北京下班地铁洪峰中,乘坐地铁14号线到望京站,再换乘15号地铁到顺义站下车,然后花了几百块钱乘坐黑车狂奔而去。疲惫不堪的我们到达残雪密云的家时已经将近晚上七点。我们与残雪老师夫妇共进晚餐,龚社长、汤主编和残雪老师以及她爱人鲁庸先生说着长沙话,倍觉亲切。吃完饭后我们还得往北京城区赶,行色匆匆,我跟残雪老师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来交流。但残雪老师说我们的拜访让她感受到来自家乡亲人般的温暖。
2015年9月,残雪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隆重举行。残雪老师最后做了发言,她的字字清晰铿锵有力的发言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本以为她会怯场,但她却没有任何的口误和紧张。可见她内心一直是那么自信从容。在几天后的中秋节,我们在湖南省图书馆举办了一场残雪读者见面会,严格意义上这也是我组织的第一场活动。省图书馆一楼报告厅有一百五十多个座位,因为是中秋佳节,我有些担心当天会没有什么读者。可是临近活动开始的时候,我发现座无虚席,有的读者提前一天从永州赶来,从湘潭赶来,从桂林赶来,还有从深圳赶来的,就是为了聆听残雪的讲座,想和她面对面交流。不仅读者给力,残雪更是给力!残雪手拿着话筒,娓娓道来讲她的人生经历,以及她的创作和她的生活。残雪此前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读者见面会,我欣喜地发现,在面对一百五十人的讲坛上,她亲切大方、从容镇定、睿智和富有哲理。特别是童年时期残雪家庭和她本人所经历的悲痛的遭遇让在场观众无不动容。在场读者热烈互动,读者朋友们对残雪的热爱、敬佩和倾心,让我对残雪又有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认识。残雪老师说,尽管提问,不管什么问题,我都能回答。给她话筒,她就会给读者一个没有腹稿的精彩的故事。之前我还为读者提不出什么问题而发愁,为她在讲台上讲不出什么内容而担忧,后来我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场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会后我们与残雪共进午餐,有了更多的时间交流和沟通。
我们出版社使出浑身解数,最终残雪老师答应了参加2016年1月份全国图书订货会我社的原创之春新书发布会,当我联系残雪商量发布会具体事宜时我才知道,发布会前三天,残雪老师的母亲离世,她已经回到长沙。那几天因我已到北京,匆忙间她给我写了几封邮件我都没有及时查收,她以为是8号的活动时间,就订了7号回北京的机票,我只能让她改签机票提前一天回北京,这事情来得太突然差点误了大事。但是残雪老师最终还是如约来到了我们的发布会现场。发布会残雪发言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是与会的媒体朋友掌声和笑声却是最热烈的,会前会后许多媒体朋友又是签名又是采访,好不热闹。残雪写作三十多年从来不参加任何形式的发布会,这是残雪老师第一次参加新书发布会,这已经让我非常感动了,而且是在痛失母亲的非常时期,更令我心生敬佩。
这次北京原创之春发布会,我与残雪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是最久的一次。前一天去机场接残雪老师和她的爱人鲁庸老师回她西三旗的家,第二天一大早又接残雪到会场,活动完再送残雪回去,两次到她家坐了将近两个小时。前后统共差不多有近十个小时,这使得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深入交流。在与残雪的聊天中,一个真实而生动、全面和清晰的残雪呈现在我的面前。
残雪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与她交流贯穿始终的是爽朗的笑声,这种笑声没有任何的修饰和伪装,孩童般的发自内心的声音。特别是在放松的状态下,在熟人的眼前,她的这种笑声会更加干脆、清澈,这可能是残雪特有的谈话模式吧。哪怕是讲到她父亲在“文革”时期关在牛棚,她也依然呵呵呵地笑着说出来。残雪受了那么多苦难依然那么天真自然地笑出声来,我想她骨子里头应该是一个乐观的人。
我们知道康德生活中的每项活动都是按照固定的时间完成的。比如每天下午三点是他的散步时间,风雨无阻。以至于他的邻居看到他散步就知道是几点!残雪每天的生活几乎跟康德是一样的。三十年来,日复一日地过着“单调刻板”的文学生活。七点钟准时起床,九点钟开始阅读和写作,一个半小时。下午一点钟开始阅读和写作,是两个半小时。这两部分时间她写的是哲学书。然后是锻炼时间。晚餐后,开始进入一个小时的小说创作时间。不打腹稿,也不思索,冥思一两分钟就不停地写下去。写完八九百字就放下笔不管了。待作品全部完成后再稍微润一下色。然后是英语学习时间。这就是残雪每天的生活,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残雪不用手机,不用微信,这让她省去了许多没必要的干扰,可以专注于她的文学和她的哲学。残雪的写作每天都是定时定量的,每天只写一个小时小说,大概就是八九百字,而且从她开始写作至今全部都是手写!二十多年的英语自学让她阅读英文小说轻而易举,以至于她的小说翻译到国外,她自己做自己外文书的英语校对。她还自己用英文写文章,最近还写了一篇谈自己创作的文章发表在美国杂志上,又被英国著名的《卫报》转载,后来因为残雪的这篇文章,《卫报》特意开了世界各国作家谈创作的系列。
说到残雪的英语学习,这简直就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了。一个小学毕业生,那个年代学校应该还没有英语课程吧,却可以无障碍看英文小说和英文哲学。二十多年来,她坚持每天看英文,哪怕是每天一个小时也坚持下去。她看英文原版的纸质书,读那些文学经典作品。她对当代中国的翻译作品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觉得翻译得太差了,这也是她看英文原著的原因之一。像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卡夫卡、但丁等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是读的英文原著。就凭这一点,我敢说,她已经远远超过中国绝大多数的作家。中国当代作家中有几个人是读英文著作成长起来的呢?所以,残雪对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艺术创作从来都是非常自信的,我想这种自信与她二十几年持续不断地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文学是分不开的吧。她是作品翻译到国外最多的中国女作家,这也与她的这种长期的英语训练分不开的吧。
我看过残雪的大部分的访谈。残雪喜欢尖锐的问题,不管提什么问题,残雪都能有针对性地、滴水不漏地回答,残雪的回答大多是充满智慧的,富有洞见的。而且很多都是一气呵成的。残雪最喜欢的是那种即兴发挥的访谈。有些媒体真是对访谈不负责任,一些问题无数人问过了还反反复复地问。她也表示并不愿意过多地接受这些不负责任的访谈,她尤其极端不愿意自己在公众场合露面。但这次活动却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去参加活动的路上,我们搭乘一辆的士,一路聊天,司机默不作声,后半部分时间,他却是主角了。我真是见识了北京的士司机的口才与视野。他熟知莫言、路遥、韩少功、贾平凹等好些作家,而且还看过他们的书,而且他也知道残雪!他听到残雪不愿意参加宣传活动,比我还着急。一路上他都在充当说客。这里摘录几句他有趣的“喋喋不休”:
您再出名也需要媒体网络上炒作炒作,需要网络上发声,您就得在媒体上露面,您看余秀华,您说您比她强十倍百倍,那不成,老百姓网络推手这东西真没法说……哪个作家比您出名,在普通人接受里头,他们的出镜率,他们在网络上曝光率比您强很多,您一点没有,这不成啊。人家配合得特别好,您却特别抵触,这怎么成?……没手机?没微信?您别不爱听,您太落后了。您太超凡脱俗了……您写完书以后,休息一个月,好好宣传,接受接受采访,您不能不受干扰。忙是忙,死了出名了,非得等您没了出名吗?没必要,也不是没这个实力,没这水平,中国这么大,十几亿人,您就得好好推推……
这真是一位可爱的的士司机,其实还是要好好感谢他的。残雪不时地发出笑声,我想她应该也会有所感悟吧。虽然她每天贴近灵魂的写作在继续,我想她听过这一番话也会想到,让普通大众知道残雪也应该是一件值得考虑的事情。
谈话中当然也谈到我对残雪作品的理解。我大学时候读的是中文专业,那时候读过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黄泥街》等中短篇小说以及她的许多访谈。来湖南文艺社就开始陆续编辑残雪的作品,已经编辑了一百多万字了。但是说实话,我不敢说我完全读懂了残雪。任何一个轻易说出读懂了残雪的人其实都是值得怀疑的。如果我说我能理解残雪的一些意思的话那也可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残雪的作品大多数是这样的:她的小说,每一句话的意思我们读者可以准确无误地把握住。几句话组成一个意象,读者就有点不太清楚在讲什么了,虽然隐约知道她要表达什么,但是她所表达的东西,我们很难描述出来。当这种意象不明朗的段落组成一个中篇小说或者是一个长篇小说的时候,读者就开始捣糨糊了,莫名其妙、匪夷所思、不知所云等等感受就纷至沓来了,很多读者半路就不得不放弃阅读,这样就拒绝了大部分的读者。因为大部分读者都读不懂残雪所表达的意思。很多人是没有耐心阅读这种需要花非常多脑力的作品的,更可怕的是动脑筋了还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现在很多人都乐于阅读轻松的东西,这可能是残雪的小说国内读者不够多的原因。
但是残雪作品有一批极其忠实的读者,他们一直追随着残雪的作品,对残雪的认同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我在省图书馆的活动现场就亲眼目睹了手捧一二十本残雪各个时期的老版本图书给残雪签名的慕名读者。我也发现我的好些个作家朋友对残雪敬佩有加,并且认真阅读残雪的作品。我看到更多的是大量以残雪作为硕士博士论文研究对象的研究者,以及网络上关于残雪作品的精彩书评。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残雪知音一直都有而且在不断壮大。
残雪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语言是陌生化的。谁也无法预料读她的小说接下来会有什么情节出现,任何情节都在深层叙事逻辑的情理之中却又是表层无法理解的。残雪让她的主人公做各种莫名其妙的事情,而且一直都是莫名其妙地做下去。残雪小说的故事,充满了荒诞感,离奇古怪,而且是极其独特的,这种独特贯穿了残雪几乎所有的作品。而且,从表面看,残雪笔下的人物做的事情往往是没有结果的,做的几乎任何事情都是不求结果的,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并且整个故事都是支离破碎的,没有任何的逻辑性可言。
这是属于残雪特有的叙述方式,她总可以在平凡中发现和创造全新的个性人物。行为方式的独一无二,语言的独一无二。这是极具残雪特色的写作,任何人都模仿不来,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叙述。正是这种天马行空,拒绝了很多读者,也正是因为这种天马行空,造就了残雪的独一无二。这是一种悖论,一方面独特,另一方面不被理解,一直被误解。但是对残雪自己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残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她在一直坚持自己。并且一直会继续坚持下去。她就用这种方式获得了不少异域读者的青睐,因为高级的文学属于全人类。
很显然,残雪就是属于另一个精神世界的人,她的世界充满了珍奇异质的东西,没有进入的人总是理解不了,只有真正进入的人才能发现它有多么的精彩。在许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你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感受到自己真实而且纯粹的存在,你会在某个时刻和残雪产生深深的共鸣。这个时候或许就是理解了残雪的时候。残雪的小说,应该在深冬雨夜的孤独中慢慢品味。也是在某个独特的瞬间,我感觉我有点理解残雪的艺术了。就像我对现代主义绘画一样,我喜欢上残雪的叙述了。我可能依然说不出每一处情节残雪表达的是什么,但是那种感同身受的瞬间,那种读出自己的感觉则让我兴奋。也许任何阅读都是读自己,这句话确实如此,她给我带来的文字的魅力超过了很多现代知名作家。它需要慢慢进入,慢慢咀嚼。而且,这个过程很可能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但是它却是益智的,是可以提升我们的鉴赏能力的一种操练。残雪,在这方面站在了时代的前列。
在深入阅读了残雪大部分作品之后,再与生活中的残雪进行交流,这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生活中的残雪与她的作品其实是有机融为一体的。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残雪生活着的世界纷繁复杂,但是残雪却可以在这个吵杂的世界中保持那种单纯天真,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这就是残雪的高明之处,这也许也是残雪作品独特的根本原因吧。
责任编辑 刘鲁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