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到手艺的写作
2016-10-13吴佳骏
吴佳骏
编讫本期散文,恰逢“中国文存?全国散文家笔会”刚刚闭幕。笔会期间,来自全国30余位优秀散文作家齐聚山城,共同就当前散文写作面临的处境和前景进行了深度研讨。大家各抒胸臆,赤诚以待,纷纷发表高见,场面煞是热烈。这无疑是一场“散文的盛会”。
会上,散文家们谈得最多的,是有关散文的文体边界、个性化与同质化、非虚构等话题。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有人谈到散文是一种“高能耗低产出”的写作。这一观点,倒是十分符合我对散文的认识。由于散文这种文体的特殊性,它需要写作者毫无保留地调动自我的全部经验——情感的,生活的,精神的,心灵的……它不允许你虚假和虚伪,它要求每个从事散文写作的作家,必须首先是一个“真诚”的人。否则,你很难写出好的散文作品来。即使你再博学,再有才华,如果缺少心灵的参与和灵魂的融入,你写出的文字,终究难以抵达生命的境界和诗性的高度。
如今,写散文的人数以万计,却为何难于见到几篇有影响的好散文问世?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大多数写作者对散文这种文体缺乏敬畏之心。写得太水,太轻浮,太没有想法;而且,写得多,写得快,写得没有节制。他们像生产机器零件般写散文,像发手机微信般写散文,其结果自然是破坏了散文的生态和秩序。
一个优秀的散文作家,他对自己的写作一定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他不贪多求快,他懂得以少胜多的道理。他以慢的方式,以做减法的方式,去维护散文的尊严。我将这种写作态度和方式,称为“手艺的写作”。
不错,唯有像一个手艺人那样去写散文,你才能写出细节饱满,文脉纯正,语言简练,内涵丰富,个性张扬,审美独具的作品。手艺是一门绝活,除了要求“手艺人”技术精湛,更需要其永葆一种人性温度,那是高科技和信息化技术无法复制出来的。
本期刊发的三篇散文,从文本上看,都有“手工锻造”的特质。它们跟时下流行的散文不大一样。无论从结构和叙述,还是从思维和视角上分析,均有独特的创造性。沈苇的《洛克的旅行》,看似在触摸探险家洛克的精神世界和心灵轨迹,实际是作者通过洛克在表达自己的文化见解和哲学思考。文体亦诗亦文,像一个四处学艺后兼收并蓄的艺人创造出的精心之作。郑亚洪的《西去芙蓉》散漫随意,却又严丝合缝。文字有音乐的节奏感,这节奏,不是小号和竹笛吹奏的,而是由芦苇和水,石头和秋雨合奏而出的。芙蓉是一个镇子的名字,作者用脚步抵达芙蓉镇的过程,也是他用精神抵达思想的过程。言子的《南方》更是一篇“手工之作”,这从她文末标记的修改次数可以看出。南方在作者笔下,无疑是一个“精神泛指”,在南方这个水雾迷蒙的场域里,有冷风枯树,雨季河流;也有痛与罪,诗与思。文中的每一个汉字,都是那么圆润和通透,充满了光泽度,这全是经作者耐心打磨后才可能有的效果。
作为一个编辑,我渴望读到这类“手艺之作”,也敬佩尊崇“手艺式”写作的作家。是他们的敬业精神,保证了散文写作的品质。“中国文存”栏目期待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我们将不吝版面,给予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