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学生学习心向策略初探

2016-10-13许美华

考试周刊 2016年79期

许美华

摘 要: 当前教育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读书无用论使学生缺乏学习心向,导致教师苦口婆心地求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心向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持久关注力,文章探究了建立学生学习心向的三种策略。

关键词: 学习心向 师爱氛围 树立自信 积极的人生

学生学习的心向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持久关注力,然而,现在的教育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读书无用论使学生学习心向涣散,导致教师要想方设法、苦口婆心地求学生学习,这样被动学习的效果是不理想的。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心向,笔者摸索了以下三种策略:

一、营造爱的氛围

习近平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才能热爱老师,才能接受他的教育[1]。学生是很单纯的,谁喜欢他,谁为他着想,他就听谁的。老师应该用自己的爱培育爱、激发爱,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到达心的深处。只要我们用心去爱,用心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接近他,去感染他,学生才会亲近我们,喜欢我们,才能学好,才会愿意学、乐于学。实际上每个人,哪怕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软肋,都有需求与表现欲,这就需要老师更多地发现、关注,也需要老师用更好的方式激发他。如果让学生失去自尊心,失去尊严,完全丧失了自信心,那时就是苦口婆心也是徒劳无功的。

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自己的尊严,其实,这并不是尊严,而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2]。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该自视高学生一等。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学生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真诚地送上一张贺卡;课余,与学生一起评论甚至争论世界杯足球赛的风云……也许你并不喜欢足球,但学生在课间谈起马拉多纳便眉飞色舞,那么你最好关心电视台的足球赛转播;也许你对港台流行歌曲并不感兴趣,但学生对此如痴如狂,那么,你不妨多少听听流行歌曲;也许你并不爱看武侠小说,但学生有时连上课时都在偷偷地读金庸、梁羽生,那么你也不妨读读《鹿鼎记》、《倚天屠龙记》……这绝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教育的需要,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

二、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一些老师想借助惩罚的手段,让学生感到不自在,增强自我约束力。但是这样的惩罚教育不太好,可能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损害学生的生命健康,惩罚的度把握不好,就会适得其反。现今教育容易被简化为训斥、强迫、禁止、惩罚[3]。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教师失去认同感,失去向师性,就会排斥教师,排斥学习。

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考试不一定能检验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因为人的智力分布是不平衡的,这种智力分布的不平衡就使得人的发展不平衡,一生所成就的领域不平衡。大文豪钱钟书,数学成绩不好;历史学家吴晗,数学成绩不好,但他们都成为一代名人,他们的数学都那么差,不是不努力,而是数学思维可能是个空白点。虽然在数学方面有缺陷,但在文科方面却很突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数学从来不及格,但老师对他非常宽容,他上数学课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影响其他同学就好了,这种宽松的教育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贝克汉姆的数学也极差,但他的绝活——定位球,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球星。

每个学生都有优势项目,这种优势项目也许就是学生获得人生成功的一个保证。那么,教师就该千方百计地让每一位学生在各领域、各阶段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信心,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宽容”[3],我们不能一直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而要多发现和关注学生的优点,经常给予真诚的肯定与鼓励,帮助他们改进。少一些责罚,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多一些肯定。当学生感受到你的善意、你的温情,他们就会信服你,愿意听从你。

三、学生要有积极的人生期待

某年六一节,一电视台到山区去采访孩子,问一小姑娘长大后想干什么,起先孩子一直不肯说,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说长大后要出去替人家洗头,这回答让她的老师感到很难堪。替人洗头也没什么不对,靠自己双手谋生,但小姑娘为什么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比较低呢?经了解得知,她的父亲总对她说:“你不好好读书,你长大就出去替人家洗头。”在这种学习心向之下,她对自己一生的期许就比较低。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积极的人生期待,他对学习就不会有太多乐趣,有可能就会因为某种挫折而放弃学习,或者说某方面的压力会让他放弃学习。所以,改造学生的学习心向,让学生对人生充满期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现在一些学生甚至家长持读书无用论,认为现在无业大学生那么多,还不如早早到社会上历练。但实际上,上大学跟没上大学是非常不一样的。在大学里可以接受很系统的知识,可以跟来自全国各地的英才进行交流,在大学能参加各种活动,眼界更开阔,对人生的期许是不一样的。从大学走出来以后,人的精神面貌,自己的期望值都会大为改观。他们会希望自己成为人才,希望人生更精彩。老师要激起孩子对更高一级、更美好的教育的期待,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9.9.

[2]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随笔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

[3]张文质.张文质教育讲演录(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