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6-10-13朱克胜
朱克胜
我国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非常辩证地阐述学习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当前初中历史课程结构下,我们更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双基”——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知识支撑点
基础知识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基础,同时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当然是产生问题的基础。科学家E·L泰勒认为“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起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一个问题的发展、提出,并能积极寻求问题解决,都是以一定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和依托的。一方面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所以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另一方面基本技能训练正是历史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会发现许多需要解释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引发他们的思考,培养发展他们的问题意识。
如学习“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这一内容时,因为本课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我首先用故事形式概述里面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然后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起因是什么?(2)何时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鼎盛时期?(3)使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力量削弱最大事件是哪一件?(4)为什么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最终没有取得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掌握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有关基础知识,然后请学生分析上述问题,思考还有哪些问题?正是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切入点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他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因此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一种带有问题、矛盾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首先要发挥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变传统传授—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纽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引导、发现过程。如学习《经济体制改革》一课时,我先提出问题:“改革开放初,我国农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基本都能归纳出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进而一系列新问题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了:“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对此,我并没有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是把学生的一系列疑问列出来,让他们根据教材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探究,得出结论。之后,我又结合当前时政热点,提出新问题:“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描述了未来中国农村的美好前景,在现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现实热点与历史知识相结合,允许答案具有开放性,充分鼓励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其次,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要想顺利萌芽,需要自由、宽松的探讨问题的环境,所以教师要从各方面创造条件,鼓励大胆质疑,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第一,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感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决不批评,启发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要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利用集体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简单、幼稚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行解决。这样,学生就没有了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第二,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第三,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有创新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挑战、向教师挑战,不要认为教材上的观点、教师的讲解就是“终极真理”。
三、教给学生提问技巧,促进问题意识形成—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起跳点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教学重要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技巧,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善于提问。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思考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思考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思考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高层次思考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指导,要求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是对历史事件的定性;“为什么”是弄清来龙去脉;“怎么样”是对其有具体清楚的了解,深入解剖,这是根本性问题。不管什么问题,只要从这几方面着手,一定有不少新奇的发现,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有不断进行具体技巧指导,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才能进一步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一环。
四、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落脚点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同样,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会主动参与、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并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已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另一方面解决问题欲望还会促使他们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和扩充,并在积极解决问题的思维、探索过程中,使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使原有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提高建构知识的能力。此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还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逐步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为今后知识获取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学生通过自学活跃了思维,促进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