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古诗文学习的途径

2016-10-13胡林报

考试周刊 2016年79期
关键词:古诗文诗词传统

胡林报

2016年秋期,全国400多万中小学生将开始使用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新修订的语文教材重视古诗文学习,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因此,重视古诗文学习,改善古诗文教学方法显得愈发重要。

一、重视经典文化的积累与熏陶,为人生奠基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在进行座谈交流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他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中国古代的传统经典诗词美文“嵌”在学生的头脑里,融进每个学生的骨髓和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基因。9月11日,在出国访问的专机上,习近平总书记到后舱看望工作人员时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中华文化传承最重要、最有效的载体是古诗文,优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家宝”。古诗文以博大丰富的人文内涵,优美深邃的文学意境,高雅深远的意旨情趣,陶冶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道德情操,影响着他们精神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学习,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改进古诗文教学方法,养“浩然之气”

传统的古诗文课堂教学明显存在“三多三少”现象:老师串讲的多,学生自读的少;老师“告诉”的多,学生自悟的少;强制任务、被动学习的多;激发兴趣、主动习得的少。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古诗文教学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名教授赵志航认为:选择教育手段的原则必须是启迪性的、引导性的、辅助性的。因为素质的培养一定是在学生活动中落实的,能力是“灌输”不来的。即使在隶属“素质”的“知识”学习中,教学手段需是启迪性的,而非直接灌输。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我们立足南阳文化根基,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创建“诗咏南阳”古诗文学习兴趣小组,同学们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南阳的诗篇佳作。如李白的《南都行》,骆宾王的《过张平子墓》,孟浩然的《寻菊花潭主人不遇》,王维的《送丘为往唐州》,韩愈的《过南阳》,白居易的《内乡村路做》等,几乎每一位著名诗人都留下了与南阳有关的佳作诗篇。自西周初期到清朝末年,前人遗留下的南阳诗词多达两千多首,洋洋大观,气象万千。这些都成为我们学习古诗文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2016年春季,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集体收看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经典”,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国诗词大会》为古诗文教学增添了新的素材,也为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课外学习活动指明了新方向,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2.倡导古诗文学习要重视“诵读”与“体悟”。

方法是取得成效的关键。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作为语文教学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强化诵读教学,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呈现更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更显著的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泳、体味,真诚投入与经典古诗文开展对话,与作者心灵发生遇见、交流、融合,进而实现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层面的“交往”,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文课堂上应当时时回响低声吟唱的“书声”,重视诵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共识和课堂常态手段。

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文课堂上,学生朗读吟诵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教师范读一遍,学生自读一遍,理解诗意后“通读”一遍,最后再齐读一遍。一首诗到学完,总共才读三四遍。还有很多教师仅仅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重点,逐字解释,逐句落实,串讲内容,大讲“手法”,不厌其烦地“告诉”,对诗文进行“肢解式”的讲解,忽视对古诗词的诵读、赏析和丰厚人文内涵的开掘、感悟及运用,古诗文最具光华、最富含“养分”的内涵意蕴却常遭忽略。这种陈旧的教法,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变成一台“录音机”,只是被动地“记录”和接受,课堂了无生机,学习索然无味。所有这些都是当下古诗文教学应该尽快摈弃和改进的方面。

3.强调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书者必先爱读书,育人者必先受教育”。教师以身示范,用自身“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影响、感染学生,必定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们在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中发现,不少语文老师除了因教学之需而接触到的语文教材上的古诗文,以及求学阶段在教科书上学到的篇目外,其他古诗文积累数量极为有限。教师如果自身的古诗文“内存”不足“一桶水”,那么怎能在学生面前、在古诗文教学上做到“长流水”?当教师对古诗文教学价值认识不足,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欠佳、观念滞后、方法呆板时,必然会体现在教学上机械单调,枯燥乏味。因此,要做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从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做起,积极涵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做“博学之师”,成为古诗文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实践者和研究者,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熠熠生辉,在学生的心灵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诗词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老传统当传承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