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摩洛哥玩一场好色之旅
2016-10-13
上帝总爱把他的调色盘打翻,让这世界充满着各种复杂的色彩。而这一次,颜色降落人间却如此均匀和纯粹,毫不混淆。这便是“北非花园”摩洛哥,一个在沙漠与大海之间荡漾的国度。
提起摩洛哥,其实两年前就计划着去看一看,而签证一直都是困惑我的一个问题。但就在今年的6月1日,摩洛哥终于对中国护照实施了免签政策。我想,有些地方,是需要时间和缘分去等待的。非洲、北纬30度、阿拉伯国家、斋月、撒哈拉沙漠、色彩城市,每一个因素都足以让我兴奋。于是,我再次背起背包,朝着这向往已久的地方出发。
而这一去,却见证了只用一种颜色来装点城市的纯粹与浪漫。
红色古城 马拉喀什
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窗外的景象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放眼望去,满城的红色楼房,颇为壮观。这便是位于摩洛哥西南部的古城马拉喀什。
顶着烈日进入老城,那一抹红更加浓烈地出现在了眼前。从屋顶到围墙,从房子到地面,全部都呈现出土红色,而这色调,并不是粉刷上去的,而是其本真的颜色。
马拉喀什拥有众多富含铁元素的红色土地,所以才造就了眼前的丝丝浪漫。而这份红色,也见证着属于它的历史。公元11世纪,摩洛哥的原住民柏柏尔人在此修建了都城,取名马拉喀什,意思是“上帝的故乡”。自此,阿拉伯人、犹太人、欧洲人纷纷开始在此停留,创造出了这颗美丽的“南方珍珠”。
除了满城的红色浪漫外,马拉喀什最为著名的便数吉马阿·夫纳广场,当走进这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场时,会发现它其实如此的鲜活。叫卖的商贩、大片的橙汁摊位、杂耍的艺人、算命的先生、纹身的妇女、流动的游客,让这个古老的广场迸发了生命力。
从广场穿梭进古城,纵然小巷里如迷宫般错综复杂,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迷路,而巷子里一排排的商店售卖着精致的陶器、手工的铁制用品、多彩的民族服饰,哪怕是迷失了方向,也是迷失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况且还有那大片大片的土红浪漫为你带路。
蓝色小镇 舍夫沙万
哈桑二世清真寺有1/3的面积建在海上
据说这个世界上有3座蓝色之城,希腊圣托里尼、印度焦特布尔和摩洛哥舍夫沙万。我有幸将3座城都一一拜访过,再回头看最爱的还是摩洛哥的这道蓝。
行走于舍夫沙万,惊讶于这世间竟会有这样的地方,将一种色彩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屋顶、墙壁、楼梯、窗台、甚至花盆,我目光能及的每个角落都被当地人刷成了蓝色。
而这里的蓝又不只是一种,深蓝、天蓝、青蓝、湛蓝,各种层次分明的蓝色基调在这里绽放,每一抹似乎都蕴涵了一个梦,梦里有碧蓝的天空,有深邃的大海,还有孩子的眼睛。
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座蓝色小镇,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这里的犹太人将他们挚爱的蓝白色涂在了这里。另一种说法是蓝色可以防蚊。而我去询问了当地人,被告知因为这座小城依山而建而非常炎热,所以当时人们就自发地将这里全部刷成了蓝色。不禁感叹这是多么浪漫的避暑方式。
如今,蓝色的由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在这片蓝色的梦幻中静谧地生活着。穿梭在上上下下的山路间,看见奔跑的少年、闲坐的老太、懒散的猫、不停拍照的游客。他们一起,将这道蓝幻化出了更多色彩,连同这里的生活。
因为一种色彩,爱上一座城,大概就是如此吧。
白色都市 卡萨布兰卡
是的,卡萨布兰卡,当年那部好莱坞同名电影让这里声名大噪,似乎这里也成为了爱情的象征之地。而如今,这座城市早已成为了摩洛哥的第一大都市。
有别于沙漠边的马拉喀什、山腰上的舍夫沙万,卡萨布兰卡是一座临海的城市。位于浩瀚大西洋东岸的卡萨布兰卡,用一种简单干净的白色演绎出了它的模样。在这里,大多数房子基调为白色,最早由柏柏尔人始建于15世纪。后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国人和阿拉伯人陆续来到这里,把一个小小的渔村发展成了摩洛哥的经济中心。
而在卡萨布兰卡,有一座清真寺举世闻名,那就是全世界现代化程度最高以及世界第三大的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远远看去,它似乎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清真寺,因为其中有1/3的面积建在海上,以此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来自海上。而这个位置,也算得上伊斯兰世界的最西端。
走进清真寺,一下子被其庞大的外在、精致的雕刻所震撼。典型的穆斯林风格,马赛克的图案和雕刻的花草形象给人一种安静自然的气息。而清真寺广
场上席地而坐的人们更是将这份安宁凝固在此地此刻,如同这个城市的色调一般纯粹自然。
这世间还有着很多很多色彩,它们装扮着城市的模样,也装饰着人们的生活。如同这个彩色的摩洛哥,可以鲜艳,亦可以纯粹,
色彩之外,我脑海里会想起马拉喀什变换着语言拉客的小商贩,会想起舍夫沙万围着我说说笑笑的青年,会想起卡萨布兰卡追着我照相的孩童。他们或许才是这个国家最为真实的色彩。
色彩之下,生活之上,彼此的融合才会缔造出世间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