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地协同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学习评价构建研究
2016-10-13王向前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王向前(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基于校地协同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学习评价构建研究
王向前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本文立足小学教育专业的客观需求,基于校地协同培养模式,针对目前美术类课程中存在的学习评价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学习评价的构建与实施方案,实现与培养目标的相契合,旨在为专业的长足发展做准备。
小学教育专业过程性评价构建研究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优秀教师的重任,大部分学生未来要从事一线教学工作[1]。美术类课程中大部分技能课程(如简笔画、教具的设计与制作)是一线教学的辅助,更是课堂改革和教学形式多样化的重要工具,但目前这类课程的开展没有根据其特点安排,弱化了其在该专业的作用。为满足小学教育专业的长足发展需求,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对教师标准研究的深入,需针对性地确定美术类课程在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独特性,“量身定制”学习评价体系。
一、小学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学习评价的现状
美术类课程中简笔画、教具制作等是教师技能的重要表现,其学习决定在课程开设和评价中存在与其他课程的不同,要有针对性地确定考核评价手段及标准,随着校地协同培养模式的推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评价形式单一,综合评价少。
目前美术类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分为两部分:理论类以闭卷考试形式为主,技法类以作品形式呈现。但就专业培养目标而言:理论类课程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技法类课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更重视创新能力的挖掘,所以单一的评价考核不能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合理性和片面性[2]。
2.考核内容与培养目标相脱节。
校地协同培养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美术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技能操作和实践运用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但考核内容的理论化倾向容易使学生习惯接受已有结论,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模糊学科的培养标准,导致与培养目标脱节。
二、学习评价构建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学习评价构建的指导思想。
依据《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立足小学教育专业的长足发展,综合校地协同培养模式,在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基础上,实现美术类课程评价模式与培养目标的相契合。教师自行组织学习评价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现有课程评价模式,积极探索契合专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2.学习评价构建的目标。
(1)美术类课程学习评价方法的开发和实践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包括《简笔画》、《教具设计与制作》、《装饰技法》、《小学环境创设》等课程。课程的特殊性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交流、实践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收集素材、处理和运用技法的水平,培养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其评价不仅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而且包括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嵌入整个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合理构建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考核目标,多维度促进学习过程的开展及科学和客观的评价。
美术类课程综合评价方法示意图
(2)完善课程评价标准和反馈体系
校地协同培养的目的和重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美术类课程而言,如何将所学内容用在教学工作中是课程学习的目标。以《简笔画》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既快又迅速地将简笔画技法用在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有助于课程需要才是关键。所以,课程评价标准是技法和实践综合的双重标准。此外,学习评价反馈体系也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思改进教学,促进自身提高,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增强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指导自身更科学、有效学习。
三、具体构建方案
1.完善专业培养模式及美术类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模式的完善是一切内容建构和改革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表现出重理论,轻技能的弊端。在课程安排上,直接导致美术类课程课时的严重不足,如《简笔画》、《教具的设计与制作》等课程通常只开设几周,大部分学生都是“半生不熟”,在教学运用中不知从何下手,偏离课程设置的初衷。因此,应着力美术类课程的比重,尤其是实践技能类课程,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应包括基础美术常识与鉴赏类,如: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教育史等课程;基础技法类,如:简笔画、教具的设计与制作、装饰技法、儿童画创作方法等;专业拔高类,如:国画基础、油画基础、图案基础等。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对课程选择调整,基础技法类课程的时间可适当延长,穿插在实践类课程中,有利于专业技能的理解、吸收和内化,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学有所用。
2.构建适合美术类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
基于美术类课程特点,学习评价可改革以下几点:
(1)以课程目标要求为基础,美术类课程适合在授课过程中开展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示范、尝试、创新、总结等教学形式,对学生加强专业化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理念。
(2)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多样、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形式弥补学习评价中可能出现的不足,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以学生主体的评价方法为主,侧重学生或小组的评价主体作用,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评价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学校与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目前较为松散的关系。
(3)以多方合作的协同系统培养人才为基础,加强和完善校地协同培养模式,形成高校、地方政府、小学三方一体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学校加强与供需的沟通合作,三方达成共识,共同管理,同步考核,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3.实施新的考核标准。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对传统试卷内容、考核形式及考核标准进行调整。改变之前注重“学分”和学生试卷成绩的考核形式,设置“能力分”结构,注重“能力分”。以《简笔画》课程考核标准为例,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简笔画的技能技巧,线条流畅,造型生动,特征明显,形象夸张得体”考核标准细节化,调整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以优秀标准为例:“能在规定时间内表现18-20个简笔画形象,造型准确合理,色彩搭配丰富生动,刻画深入,整体感强”。加进时间限制,更能凸显课程技能训练的特点。
课程成绩的评定由原来一方面扩充为三方面:平时成绩记录、期末测试记录、综合成绩评定。平时成绩中包括:课程考勤记录、平时作业成绩、课堂态度、小组合作表现;综合成绩评定可加入作品创新表现、课堂总结及校内外专业比赛参与成绩等,这样课程期末综合成绩以立体、多维呈现,涵盖基础、技能、创新、协作等方面,客观而全面。
4.基于校地协同培养,完善美术类课程管理。
小学教育专业普遍实行实习制度,随着校地协同培养的开展,实习课程比重加大。实训课程是向用人单位输送专业化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之一,由与小学工作内容相关的教学内容及素质培养训练组成,科学合理的实训课程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完善的考核制度,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问题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评价方式。美术类课程的考核可融入其他课程中,形象的图例和生动的教具在激发小学生兴趣的同时,更能帮助其直观理解抽象知识,在实践考核中,需强调以下几点:
(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建立满足小学实际需求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课程目标。
(2)将美术实践、实训类技法融入实习目标和小学教育工作相吻合的实习课程框架及内容体系内,引导学生使用已学会的美术技法,丰富教法。
(3)建构与目标体系和小学工作任务匹配实用的课程评价体系。加大技法、实践技能的考核力度,实习课程的学习评价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共同完成,量化细分各考评细节,列举详细的考评方案。
美术类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是完善过程性综合评价,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与传统的评价形式整合,侧重综合、客观考核学生美术技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动态、连续、灵活的评价平台,最终学以致用,实现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
[1]鲍泓.高校学生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4).
[2]彭广森,崇敬红.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1).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校地协同培养研究型卓越小学教师的路径研究》(立项号:2015-JSJYYB-1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