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效率研究进展与启示*
2016-10-13徐玉婷黄贤金程久苗
徐玉婷,黄贤金, 程久苗
(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 241003; 2.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3.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
·研究综述·
农地流转效率研究进展与启示*
徐玉婷1, 2,黄贤金2, 3※, 程久苗1
(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3; 2.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3.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3)
文章从农地流转效率内涵、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因素、农地流转方式与农地流转效率关系、农地流转效率测度4个方面对农地流转效率研究进行了概括。指出目前的研究:①在研究视角上,从宏观层面、经济单维度对农地流转效率进行研究的多,而从微观层面、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度开展研究的少。 ②在研究内容上,未清晰界定农地流转效率的内涵,缺乏支持效率评价的理论框架。农地流转效率演化的过程、机理及效应研究不足,效率测度指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单一性,忽略了农户微观视角的指标和过程管理的指标。农地流转效率的实证缺乏时间跨度的纵向比较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③在研究方法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和体系。论文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在理论方面可加强多层次、多维度和动态的农地流转效率的评价标准研究,农地流转效率演化的过程机理研究; 在实证方面,开展不同方式的农地流转效率对比研究,并关注农地流转的方式选择与地方自然经济环境的关系。
农地流转效率研究进展农户层面
0 引言
农地制度是农村的根本,是关系三农问题是否能有效解决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革。第一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制取代了集体农场[1],这场变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从集体土地所有权重分离出了使用权,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2-3]。然而,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行新一轮改革的呼声高涨。201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三权分置”改革战略,即把农村土地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进一步分离出来,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旨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创新和激活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政府对农地流转也经历了从最初的禁止(1978~1983)*“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1982年《宪法》第十条)、放松(1984~2007)*“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1988年《宪法》第十条); “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1988年《土地管理法》第二条); “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章第十条); 2007年《物权法》第十一章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为一种用益物权,同时确认农民对承包地可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釆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至鼓励(2008~至今)*“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3个阶段*笔者仅列举了1978年至今土地改革的部分重要条款,并未穷尽所有涉及土地改革的法律及全部。与之相应,国内学者对农地流转亦高度关注,先后围绕农地流转的内涵和必要性[4- 5]、农地流转的现状与发展[6-9]、农地流转的动因及障碍因素[10-14]、农地流转的实践模式[15-16]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形成了大量成果。然而,虽然“三权分置”的改革战略被中国政府寄予厚望,但仍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农地流转的效率究竟如何?学术界对农地流转的效率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论。第一种学者持“规模经营危害论”,即农地流转是无效率的。这种观点始于Chayanov(1926)[17]的开创性研究,他发现在俄罗斯的农业生产中,存在有小农户的农产品单产高于大农户的现象。随后各国学者通过实证发现小农的土地产出率要高于大农户的土地产出率,农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成“反比的关系(Inverse Relationship)”[18-19],国内学者对中国开展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20-22]。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农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带来规模经济和效益的提高。速水佑次郎对21个发达国家和22个欠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示土地规模经济的解释力达到15%[23]。Wang Jirong& Gaill(1996)对中国的农地流转研究表明,扩大家庭经营规模可以获得潜在的效率[24]。国内学者大多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效益等不同角度探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性,认为农地流转是有效率的[25-26]。
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皆可看出,农地流转效率的研究意义重大,可验证新一轮农地制度改革的效果,是加快农村发展的关键。在此,笔者从农地流转效率内涵、农地流转效率评价标准、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因素、农地流转方式与农地流转效率关系、农地流转效率测度5个方面对已有的农地流转效率的研究进行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1农地流转效率内涵研究
理解农地流转效率的内涵是深入研究农地流转效率问题的前提。“效率”(Efficiency)是经济学使用最为广泛的概念,意大利经济学与社会学家帕累托在《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中给出了效率的定义。随后,经济学家对效率的概念一再地加以改进,提出了新的效率定义[27-29]。直至20世纪60年代,诺思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提出了“制度效率”的概念:制度效率是指在一种约束机制下,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导致产出的增加[30]。国内学术界对农地流转效率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制度效率、经济效率、综合效率(表2)。
第一种认为农地流转效率的本质是产权制度效率,但并未详细解读其内涵[31- 32]。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最多[33-41],将农地流转效率与经济效率等同起来,或者说是将经济效率作为制度效率的表征效率。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42]中论述过,“制度评价”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就是“效率”和“公平”两类。就“效率”而言,三人围绕分别“帕累托效率”、“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哈佛的莱宾斯坦X-无效率”用于表达制度效率的适宜进行了讨论,最后仍陷入制度效率衡量上的困境。虽然讨论并无定论,但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学者仍在不断尝试对制度效率进行解读。第二种观点存在其局限性,首先“农地流转效率”没有脱离经典的效率框架,其次部分学者将农地流转效率与其他经济指标,如农业绩效、单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混淆。笔者认为,农地流转效率并不等同于经济效率,从经济学角度试图解释制度效率必然有所遗漏,所以除了关注经济维度的产出,应该也关注社会维度、生态维度。第三种对农地流转综合效率进行研究,虽然学者考虑了多维度的效率,但由于各学者研究视角和对农地流转本身认知不同,导致其对农地流转效率内涵的理解差异亦极大[43-45]。
由此可见,学术界尚未给农地流转效率一个明确的内涵。农户是土地流转的直接参与人,微观视角可以更直接体现农地流转效率,农户视角的研究应逐步受到重视,而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的考察更有利于解读农地流转效率的内涵。
1.2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试图探明农地流转制度“黑箱”,多数学者认为制度是制约农地流转的根本因素。陈小春论述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分析了阻碍土地流转市场化的各项因素如制度因素、机制因素和有效供求等[46]。邓大才指出开发和引导农地产权市场的发育是土地制度的内在要求,任何人为限制或行政配置只能导致土地资源流向的无序、配置成本居高不下、配置效率低下等情况,出现非法交易、土地投机、土地“寻租”、“批租”等非市场行为[47]。世界银行发展研究组城乡持续发展研究小组委派 Dein-inger Klaus,jin Songqing和Nagarajan HariK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流转现状、土地生产效率等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对印度农村土地租赁的调查研究发现,实施土地改革的政策措施可能会影响土地流转的效率。土地租赁的限制条件可能会与初始目的相反,不仅不能阻止土地的集中,而且阻碍了生产效率和农户福利的提高[48-51]。国内学者通过全国多省的实证发现土地流转方式[52- 53]、区域自然经济条件[54- 55]、土地市场发育程度[6, 56]、农户特征[57- 58]等对土地流转行为及流转效率都有显著影响,例如包宗顺等[54]通过在江苏农村地区调研发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巨大梯度差异导致地区间土地流转规模、流转速度、流转方式、土地集聚程度和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方鹏、黄贤金、陈志刚[56]指出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显著作用; 狄金华、钟涨宝[57]指出农业生产呈现“女性化”的趋势,其直接影响着土地流转的发生,且女性易在流转过程中权益受损。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农地流转的方式与其他因素皆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区域自然经济条件、土地发育程度、农户特征等都与其农地流转方式相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其农地流转方式必然存在差异。
由此可见,学者从众多角度阐释了不同因素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忽略了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农地流转效率演化的过程、机理、效应的研究缺乏,比如仍无法对下列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特定的农地流转方式为什么能够在一些地区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却无法运转?一些地区曾经存在甚至效率较高的流转方式为什么最终会走向落寞?农地流转的方式选择的区域差异却亟待学者提供制度经济解释。
1.3农地流转方式的效率对比研究
目前将农地流转方式与农地流转效率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学者多从定性角度分析了不同流转方式的效果[59-61],研究范围涉及成都、重庆、浙江、苏南、广东等地区,而从定量角度出发研究不同方式的农地流转效率的研究凤毛麟角。董国礼以对六省各县市的大量实地调研为基础,总结了3种土地流转模式:私人代理、政府代理和市场代理模式,并对各种模式下的土地代理的效率做出比较分析[62]。刘莉君从经济与社会两个维度设计了一套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浏阳的实证评价农地流转模式的效率[61]。吴晨基于广东省两市360份有效调查问卷,分别从收益、成本、合约稳定性以及完成流转困难感受难易程度4个维度考察不同模式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45]。
由此可见,现有研究尽管对地方不同流转方式进行了探讨,但对农地流转“方式”与“效率”关系的探讨多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定量计量少; 研究实证范围多在经济发达地区,缺乏区域间比较; 新型农地流转方式如家庭农场、土地信托等的效率计量几乎没有。
1.4农地流转效率测度研究
农地流转效率测度研究可分为:农地流转效率测度标准、农地流转效率测度方法。
目前农地流转效率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测度标准。笔者认为可从农地流转效率的实质,即制度效率来考察其效率的评价标准。经典的评价标准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标准[63- 64],布坎南的评价标准[65],科斯等的交易费用标准[66]。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这3种主流派系的基本逻辑、主要观点和衡量标准(表1),归纳提炼能够判断农地流转效率的一般性、普适性和科学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关于制度效率的标准尤其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于具有层次性和操作性,包含宏观生产力标准和微观劳动生产率标准,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利润率等都具有可计量性。但其标准的局限性在于生产力等只考虑了制度运行的结果,但却没有建立“制度成本”的范畴,没有关注制度本身的运行过程中的成本。布坎南的评价标准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标准,在定量计量的操作性方面较差,但其从交易主体出发考虑契约的自由度值得借鉴。科斯的交易费用标准的重要借鉴意义在于引入了交易成本,有利于解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标准中遗留的制度本身“黑箱”,并将交易成本划分为制度供给者的成本和制度接受者的成本。如果逆向思考,若能在过程中很好地治理影响制度效率的各要素,制度有效率的外部特征和结果自然就会出现,然后由特征和结果推知制度要素的运行是否适当。
表1西方制度效率评价标准主流理论派系
理论派系基本逻辑主要观点衡量标准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是生产力只有共产主义的公有产权才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个人所进行的自由交换宏观生产力标准微观劳动生产率标准布坎南的评价标准检验体制或规则(包括产权制度或规则)是否有效率,用不着客观主义的结果检验,而是从该规则下的交易者出发,只要交易者能在该规则下公开自由地交易或订立契约,交易者一致地认可这种作为决策规则的制度,该制度就是有效率的反对科斯关于产权制度效率评价的交易费用标准,认为能够保证自由交易的制度就是有效率的,否则就是无效率主观主义方法论交易的“一致性”科斯等的交易费用标准所谓产权制度的效率就是制度成本与制度效用或收益的比较遵循比较交易成本和产权制度总收益的效率标准;以及外部性如何内部化交易成本个人和社会福利
效率的测度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非参数方法,最常见的为数学规划方法。用数学规划方法处理产出与投入的统计关系时,边界值的估计是由子样本得到的,因而对异常值特别敏感,其缺点就是没有考虑随机误差对个体效率的影响。另一种为参数方法,需要用数量经济模型估计,除了前文所述的单指标评价及层次分析法,常用方法包括逻辑框架法,平衡计分卡法,公众满意度测评法、成功度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360°绩效评价法、灰色评价法、标杆管理法,物元评价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67-70]。陈章喜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否有效率从宏观层面进行验证[43]。
由此可见,农地流转效率的测度标准应是个多层次、多维度(社会、经济、生态)、动态(过程、结果)可计量的评价体系。在测度方法上,从农户层面开展的农地流转测度研究不多见,在选取指标时忽略了农户微观指标和过程管理指标。
2 农地流转效率研究评述及展望
随着农地流转的研究成果的逐渐丰硕,学界对农地流转“效率”也愈加关注。农地重新配置后效率如何?如何科学合理测度?如何提升效率?这些问题将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从研究视角来看,一方面从宏观层面对农地流转效率进行的研究多,而从微观层面研究农地流转效率的少,现有的农户层面的效率研究多将农户属性作为影响因素,探讨农户属性,如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对农地流转意愿和流转规模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经济单维度考察效率的研究多,而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全面考察农地流转效率的少,学界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实质是制度效率,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产权制度效率”的认识不足。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专门对农地流转效率的进行评价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已有的研究为后续开展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路和做法(表2),但仍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没有清晰界定农地流转效率的内涵,缺乏支持效率评价的理论框架; 其次,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效率评价标准,重“制度结果”研究,而“制度成本”被忽视; 再次,农地流转效率演化的过程、机理、效应的理论机理研究缺乏,效率测度指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单一性,忽略了农户微观视角的指标和过程管理的指标; 最后,不同方式的农地流转效率对比实证较为匮乏,实证范围上缺乏具有时间跨度的纵向比较和不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实证对象尚未涉及家庭农场、土地信托等新型农地流转模式,农地流转的方式选择与地方自然经济环境的关系未被关注。
表2农地流转效率内涵主要观点及代表成果
效率内涵测算思路主要观点研究数据来源作者及年份制度效率科斯的分析思路对农地股份合作制进行了制度解析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创新源于当事人对外部利润的追逐以及由此形成的制度创新一致同意,农地股份合作制制度规则的不完善导致了农地股份合作制的效率损失,农地股份合作制生成、发展或衰败源于外部利润和效率损失之间的对比定性分析(钱忠好、曲福田,2006)经济效率交易成本,测算村是否有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土地流转率的影响通过合作社在土地流转中发挥的中介作用,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并加快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据江苏300个村的问卷调查资料(包宗顺等,2015)资源配置效率测算土地交易权能对土地产出、劳动力投入强度和绿肥种植的影响文章认为土地的自由流转产生资源配置效率,主要是指边际产出拉平效应与交易收益效应1994年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所进行的一项对4省、8县、800农户1993年情况的调查(姚洋,1998)测算农地配置扭曲,用配置扭曲代表流转效率的高低文章指出若能按效率原则对农地进行再配置,农业总产出有望增长20%以上。农户间耕地流转并未显著改善农地配置效率,但它改善了农村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的配置效率1995~2007年浙江10个村户级层面的固定观察数据(李承政等,2015)农业生产效率采用回归分析,测算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对其土地净转入的规模的影响文章认为土地是从生产低致率的农户转到高效率的农户,故土地流转是有效率的2004~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山西农户调查数据(陈海磊等,2014)采用简单回归分析,测算农民“土地生产能力”和“资源禀赋”与土地净转入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但土地租赁市场更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土地会集中到“贫穷而有效率”的农户手中中国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农户常规跟踪调查”的有关农户生产的面板数据;2000年农户调查数据(金松青,2003)资源利用效率用农户家庭农作物经营资源利用效率(用地效率、用工效率、投资效率)表示流转效率文章认为农地流动深层次原因应当是农地要素利用比较效率1996~2000年江西、浙江两省固定跟踪观察的农户资料(史清华、贾生华,2002)生产者剩余采用成本收益法,测算土地流转产生的剩余文章指出土地流转没有改变目前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生产要素的质量,从而也没有给农业生产带来质的突破2001年湖南省永兴县农业经济管理局相关统计资料(贺振华,2003)经济福利利用市场供求模型,测算供求双方经济福利(收入)文章指出土地流转交易使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增进了土地供给者和土地需求者的福利,提高了经济效率。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4)(曹建华等,2007)经济绩效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农业产业发展3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测算样本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经济绩效,结果是股份合作制流转>反租倒包流转>出租流转湖南省浏阳市的农户调查数据(岳意定、刘莉君,2010)综合效率农民整体福利—文章指出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应当体现在有利于增进农民的整体福利,有利于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单纯考虑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而损害大多数农民利益的农地流转是不可取的定性研究(宋伟,2006)综合效率采用DEA有效性分析,建立指标体系测算综合效率文章认为农地流转可以提高农地使用,农业生产,城镇化及农户的土地收益四方面的效率2000—2009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及相关农业、农村统计数据(陈章喜,2014)综合效率从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率、福利变化和产业发展风险等认为土地股份合作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效率改进,但存在有损农民福利的社会风险和制约产业发展的未来风险,土地流转仍需规范和完善广东珠三角的农户调查问卷(李怡,2014)综合效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收益、成本、合约稳定性以及完成流转困难感受难易程度4个维度测算农地流转效率文章测算结果表明,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地流转的综合效率最高,其次是普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效率最低2010~2012年广州增城市和梅州市753份农户调查数据(吴晨,2012) 注:表格中“—”表示文章中不提及表格中所属内容,宋伟(2006)在文中未对流转效率进行测算
方法研究对应用性学科的发展往往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上文对国内外农地流转效率研究乃至农户行为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可看出,已有研究较好地运用了宏观与微观、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体现了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应用、注重实证研究的思想。但农户层面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和体系,实证研究及对农户行为的研究在时空规律性、系统性的特征、过程、效应及测度等的研究还有待强化、深化。一些研究方法和手段尚不完善,影响准确性的因素很多,还有待于今后研究者们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综上,笔者认为一方面亟须加强农地流转效率的理论研究,包括农地流转的制度效率的实质、流转效率内涵的讨论,多层次、多维度和动态的农地流转效率的评价标准研究,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农地流转效率演化的过程机理研究,基于过程的农户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另外一方面,需要针对农地流转的新阶段,新形势开展实证研究。比如对在某些地区已经较为成熟的农地流转“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成效评估和存在问题凝练,对新兴的“土地银行”、“土地信托”、“家庭农场”的深入考察,尝试对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流转效率进行定量测度,分析效率损失的原因,寻求农户农地流转效率的提升途径等。
[1]Dong X.Two-Tier land Tenure System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n Post-1978 Rural China.1996
[2]lin,J.Y.Institutional reforms and dynamics of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Food Policy, 1997, 22(3): 201~212
[3]K Chen,C Brown.Addressing shortcomings in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Two-Farmland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1, 12(4): 280~292
[4]刘甲鹏. 中国农地流转研究观点综述.学术动态, 2003(6): 55~60
[5]关良, 李贤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内涵界定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06: 5~13
[6]叶剑平, 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中国农村观察, 2006, 04: 48~55
[7]黄祖辉, 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02: 38~47
[8]张照新.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及其方式.中国农村经济, 2002, 02: 19-24+32
[9]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农业厅联合调查组. 农村土地流转:新情况、新思考——浙江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0: 11~18
[10]陈卫平, 郭定文.农户承包土地流转问题探讨.经济问题探索, 2006,(1): 70~74
[11]周先智. 影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成因探析.理论月刊, 2000,(8): 59~60
[12]许恒富.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探析.农业经济, 2007,(1): 42~44
[13]杜文星, 黄贤金.区域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差异及其驱动力研究——以上海市、南京市、泰州市、扬州市农户调查为例.资源科学, 2005, 06: 90~94
[14]李启宇, 张文.当前农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成都平原为例.农村经济, 2005, 09: 33~35
[15]杨德才. 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选择.当代经济研究, 2005, 12: 49~52+72
[16]谷树忠, 王兴杰,鲁金萍,王亦宁,张新华.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 01: 1~8
[17]A.V.Chayanov.The 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6
[18]Sen.A.An Aspect of Indian Agriculture.Economic Weekly, 1962, 14(4-6): 243~246
[19]Bardhan,P.K.Size,productivity and returns to scale:an analysis of farm-level data in Indian agricultur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 81: 1370~1386
[20]万广华, 程恩江.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国农村观察, 1996,(03): 31-36+64
[21]刘凤芹.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管理世界, 2006,(09): 71~79+171~172
[22]许庆, 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1(03): 59-71+94
[23]Hayami Yujiro,Ruttan,Vernon W.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5
[24]Wang Jirong,Gaill,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Chinese agriculture:evidence from rural household datas.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6,(15): 17~18
[25]艾云航. 实现农业集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浙江乐清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调查.农业技术经济, 1994,(04): 8~11
[26]杨雍哲. 规模经营的关键在于把握条件和提高经营效益.农业经济问题, 1995,(05): 15~18
[27]Joseph Alois Schumpeter,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28]Kaldor,N,Welfare propositions of economics and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of Utility.Economic journal, 1939, 49(195): 549~552
[29]Hicks,JR.The Rehabilitation of Consumers′ Surplu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40, 8: 108~116
[30]诺思,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1]姚洋. 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 1998,(06): 3~12
[32]钱忠好, 曲福田.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经济解析.管理世界, 2006,(08): 47~55
[33]包宗顺, 伊藤顺一,倪镜.土地股份合作制能否降低农地流转交易成本?——来自江苏300个村的样本调查.中国农村观察, 2015,(01): 59~70
[34]李承政, 顾海英,史清华.农地配置扭曲与流转效率研究——基于1995~2007浙江样本的实证.经济科学, 2015,(03): 42~54
[35]陈海磊, 史清华,顾海英.农户土地流转是有效率的吗?——以山西为例.中国农村经济, 2014,(07): 61~71
[36]金松青. 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及其在土地使用公平性和效率性上的含义.经济学季刊, 2003
[37]史清华, 贾生华.农户家庭农地要素流动趋势及其根源比较.管理世界, 2002,(01): 71~77
[38]贺振华. 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分析.改革, 2003,(04): 87~92
[39]曹建华, 王红英,黄小梅.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中国土地科学, 2007,(05): 54~60
[40]岳意定, 刘莉君.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土地流转经济绩效评价.中国农村经济, 2010,(08): 36~47
[41]宋伟. 农地流转的效率与供求分析.农村经济, 2006,(04): 34~38
[42]汪丁丁, 韦森,姚洋, 2005,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71
[43]陈章喜.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学理与实证.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97~103
[44]李怡. 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评价与思考——以广东珠三角为例.农村经济, 2014,(07): 56~58
[45]吴晨. 不同模式的农地流转效率比较分析.学术研究, 2012,(08): 69-73+159
[46]陈小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研究.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8
[47]邓大才. 从效率与公平角度看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方向.地方政府管理, 2001,(1): 8~12
[48]Deininger K,jin S.Tenure security and land-related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Ethiopia.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6, 50(5): 1245~1277
[49]Deininger K,jin S,Nagarajan H K.Efficiency and equity impacts of rural land rental restrictions:Evidence from India.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8, 52(5): 892~918
[50]Deininger K,jin S.Securing property rights in transition:Lessons from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rural land contracting law.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9, 70(1-2): 22~38
[51]Deininger K,jin S,Xia F,et al.Moving Off the Farm:land Institutions to Facilitat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World Development, 2014, 59: 505~520
[52]赵丙奇, 周露琼,杨金忠,等.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方式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绍兴市和安徽省淮北市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 2011,(11): 60~65
[53]蒋波. 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研究——试析重庆模式.经济研究导刊, 2008, 29(10): 99~107
[54]包宗顺, 徐志明,高珊,等.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中国农村经济, 2009,(4): 23~30
[55]黄祖辉, 黄宝连,顾益康,等.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中国土地科学, 2012,(1): 21~26
[56]方鹏, 黄贤金,陈志刚,等.区域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农户行为响应与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以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市、扬州市村庄及农户调查为例.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3): 319~325
[57]狄金华, 钟涨宝.土地流转中农村女性权益状况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省米村和湖北省石村为例.中国农村观察, 2012,(3): 18~27
[58]黄小山, 郭雯婷,王丽明,等.农村土地流转的福利分析——以江西省遂川县为例.农业考古, 2012,(04): 265~269
[59]周建. 城乡统筹发展的三种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比较研究.农村经济, 2011,(8): 45~28
[60]刘卫柏.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及政策建议.经济纵横, 2012,(3): 92~96
[61]刘莉君, 岳意定,谭舒允.基于经济与社会两个维度的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104~107
[62]董国礼, 李里,任纪萍.产权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社会学研究, 2009,(1): 25~63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65]布坎南, 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
[66]罗纳德·科斯, 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上海三联书, 1994
[67]肖光强, 李新举,胡振琪,等.土地整理成功度评价方法.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3): 304~308
[68]罗文斌, 吴次芳,吴一洲.城市土地生态水平物元分析评价——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生态学报, 2009, 29(7): 3818~3827
[69]齐艳红, 赵映慧,姜博,等.黑龙江省煤矿区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物元分析:以七台河市红旗镇煤矿废弃地复垦项目为例.中国矿业, 2012,(7): 41~44
[70]姚淑琼, 强俊宏.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78~83
PROGRESSES AND PERSPECTIVES OF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Xu Yuting1, 2,Huang Xianjin2, 3※, Cheng Jiumiao1
(1.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2.College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3.The Key Laboratory of the Coastal Zone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Nanjing 210023,China)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the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from the four aspects, i.e., the connotati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land transfer model and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farmland efficiency measurement.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research on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were as follows:1) In terms of research scope, research on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from macro level was really more than that from micro level, there were more research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 than that from multi dimensional view; 2) In terms of research contents, firstly, the connotation of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was not clear and lack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support the efficiency evaluation; secondly, the selection of index was arbitrary and partial, which ignored farmers′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indicators and process management; furthermore,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different model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was quite inadequate and lack of comparison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ime; 3)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farmer-level unified research paradigm and system hadnot yet formed.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multi dimensional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process, the reas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Moreover, it needed to d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different models of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land transfer mode choice and the local natur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farmland transfer; efficiency; research development; farm household level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639
2015-09-07
徐玉婷(1985—),女,安徽芜湖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土地经济管理和土地政策。※通讯作者:黄贤金(1968—),男,江苏扬中人,教授。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政策、土地利用与规划方面。Email:hxj369@nju.edu.cn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农户农地流转方式、行为及其效率测度研究——以中东部典型流转区为例”(4140112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农地流转模式的绩效评估及提升对策研究”(14YJC630155)
F301.2; F061.6
A
1005-9121[2016]06-02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