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6-10-13朱燕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6年9期
关键词:微学习应对策略影响因素

朱燕

摘 要:“微学习”是在移动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现今已成为教育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发展至今“微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习生态环境,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其发展。本文首先从教学主体、学习时空、学习内容和学习终端几个方面阐述了“微学习”的特征,然后分析了影响“微学习”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学习主体的自主性意识、网络环境的限制、学习资源的质量控制、学习过程的评价手段几个方面。文章最后给出了应对策略,以解决“微学习”发展中的瓶颈。

关键词:“微学习”;微型学习;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7-0015-0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几番变革,从最初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到电视电话教学,然后是远程网络教学兴起,如今在4G网络的支持下,移动学习终端逐渐普及,微信、微博以及其他各种APP学习平台迅速发展,教与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称之为“微学习”时代。“微学习”的概念首先是2004年由奥地利学者Lindner提出,[1]维基百科上将微型学习解释为“学习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及持续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将“微学习”理解为学习主体在任意不确定的时间快速学习较短小学习内容的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活动。

一、“微学习”的特征

“微学习”是由移动学习发展而来,它与移动学习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移动学习强调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微学习”则更强调片段化的、模块化的和微小的学习内容,以及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学习平台。[2]“微学习”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充分响应全民终身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主体的多样化

区别于传统学习,“微学习”的教学主体不再是单纯的教师和在校学生。首先“微学习”的传播者可以是任何人,只要他优先掌握了某一领域的知识或者技能就可以成为传播者,同样“微学习”的学习主体也突破了年龄和职业的限制,可以是年轻人也可以是老年人,可以是上班族也可以是家庭主妇,只要是有某一方面学习需求的人,打开学习终端就可以成为学习者。不仅如此,正因为每个个体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性,担当传播者的同时也可以是另一个领域的学习者,所以“微学习”的教学主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群体。

2.学习时空的灵活性

正因为“微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离开校园的社会人,白天忙于工作,下班后又是烦琐的家庭事务,很少拥有整块的学习时间。学习很有可能是在公交车上或者是在排队办事的时间里进行,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是随机的、不固定的。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满足了人们提升自己的需求,提高了学习效率。

3.学习内容的精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快餐文化的肆意蔓延使人们在很多时间里已经无法静下心来进行系统的学习。对于学习者而言“微学习”可供学习的资源类型是广泛的,可以是听一段播客或是看一篇短文章,或者是看一段时长不超过10分钟的微课程。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微学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技能提升的系列课程型内容,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以提升职业技能或者其他方面的技能为目的进行学习。例如某学习平台按职场技能将学习内容分为办公技能、执业考试、营销推广、财税投资、人力资源、商务礼仪、谈判沟通等几个系列,每个系列都有多种课程可供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必然会使学习者的相关技能得到提升。另一种是兴趣爱好类的课程内容,这类课程可能与学习者本身从事的职业没有相关性,属于另一个知识领域,学习完全是因为兴趣爱好,用于扩展知识面,比如语言类、运动健身、美食烹饪类的课程。不管是哪种学习资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微学习”的内容必须是短小精悍的。简短、易懂的内容更有利于学习者减轻心理负担,轻松学习,提高效率,达到“微学习”的目的。

4.学习终端的可移动性

支撑“微学习”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4G网络的发展和智能学习终端的普及,比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随身携带的终端设备和网络成了人的第二个大脑,可以随时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对于“微学习”的主体而言学习终端小巧便携的特性使学习能突破时空的局限、随时随地得以开展;4G网络保证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能够流畅地传播。

二、“微学习”发展的制约因素

发展至今,“微学习”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有很多,首先是作为学习对象的微内容 , 其次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和传播者,还有作为学习载体的移动学习终端。而信息技术是滋养这个生态系统生存发展的土壤。各个要素之间互相作用推动“微学习”的发展,但是如同其他一切生态系统一样它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无形中对其发展起了一些阻碍作用。

1.学习主体的自主意识影响

在传统应试教育大环境的熏陶下,大多数人始终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而“微学习”对学习者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微学习”的学习者往往是因为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了某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学习的动机是主动求知的欲望,从传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但是另一方面“微学习”的移动性、灵活性和学习者的专注力是矛盾的。碎片化的时间、移动的空间对学习者的学习意志是一种考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难免不会被流动的人群、喧闹的环境所影响,影响学习的效果,并且PAD、手机等学习终端不仅仅是用于学习的工具,同时也承担着社交娱乐等功能,有研究表明,“即使用户不拿起手机,但手机发出的震动或提示音也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而在意识到有通知消息时,用户将会猜测通知是什么,并思考如何回复。这将分散他们在正常工作中的注意力,影响记忆力和整体的认知能力”。因此学习主体的自主性意识对“微学习”的效率存在很大的影响。

2.网络环境的限制

从2G、3G发展到4G,网络速度大幅提升,学习形式和资源更加多样化,有一个直观的说法就是2G 看小说,3G 看app、微博、新闻,4G 看视频。4G网络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因此使用4G网络的学习终端能够充分满足学习主体的需求。但是高速度必然带来高资费,使用4G网络使“微学习”的学习成本大大提高,以学习一个微课视频为例,某网络运营商套餐外的4G流量收费是0.3元/M,一个10分钟的分辨率为480×360的MP4格式的微课视频大约为45M大小,因此套餐外的资费就需要13.5元。如果离开WIFI环境,在4G网络下学习,网络资费将成为学习者的一大负担,高昂的网络费用成为“微学习”发展的瓶颈之一。

3.学习资源的质量无法控制

自从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上学习资源的数量也是突飞猛涨,基本特征是来源广、更新快、范围广,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学习资源的来源无法确定,“微学习”的开放性和多样性,降低了教学者的门槛,任何人写一段文字,或者录一段视频放在网上都称之为学习资源。同样一个课题,有些资料可能是教育机构官方上传,有的可能是个人行为,来源于教师或者学生或者可能只是业余爱好者,因此信息的质量必然是不同的。在海量的资源面前,学习者只能依靠自我的判断去选择学习资源,盲目地选择学习资源不仅不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如何选择高质量的资源,也成为制约“微学习”发展的因素。

4.缺乏学习过程的评价手段

制约“微学习”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有效的评估和认证。合理的评价手段有助于学习者知晓自己所达到的水平,也有助于教学者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为其改进课程教学提供指导。而目前由于“微学习”的学习者身份识别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测评手段也具有局限性,更多的是依赖学习者自身的自我评估,教与学之间也缺乏交流互动。学习者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所得,但是缺乏具有对外证明效力的测评结果、学分或者是证书。用人单位也无法鉴定个人的学习成果,因此“微学习”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无法得以很好的体现。

三、应对策略分析

1.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

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的原因主要是外界的环境因素和内在的教学环境因素。外界环境方面,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建立人人都学的大环境对提升学习个体的主动性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从内部因素考虑,提高微课程的吸引力是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网络世界中,网络游戏对大众的吸引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借鉴游戏的设计,将课程游戏化、注重课程设计的交互性可以极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意识。游戏化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通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项目案例,通过教师与学习者之间或者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协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者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提高学习效率。

2.优化城市公共WIFI,开通4G定向流量

发展“微学习”是建设学习性城市、推广终身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解决“微学习”的网络需求是难题之一。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城市基础网络建设,扩大城市公共区域免费WIFI的网络覆盖面积。目前城市WIFI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很多好看却不够好用,连接难,速度慢,让城市公共WiFi形同虚设。比如现在公交车上的WIFI只要用手机号简单注册,获得识别码,即可免费上网。可是随着车上乘客增多,网速也变得越来越慢,这时候想要联网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网络供应商可以优化4G网络业务,开通学习定向流量包。所谓定向流量是指用于指定产品的流量包,简单说就是使用定向流量时(不要超过限额),所用的流量不会从你自己花钱开通的流量包中扣除,这样会大大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成本,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制定标准和规范,提高学习资源的质量

“微学习”的开放性带来了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但是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必须统一以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效率,增加学习资源的重用性和跨平台性。这体现在资源结构和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微学习”的特点要求每一个学习内容都必须简练,有针对性,但是结构也必须完整。比如针对一个微课而言:“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重点或者是难点,或是强调某个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所以一个微课里面如果没有一个重点难点或是教学主题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微课。同时在短短十几分钟的课程中也必须有课程导入、内容阐述以及课程训练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否则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微课。

其次形式上,“微学习”更注重视听化的传播,因此资源中的音、视频素材也必须符合一定录制、拍摄、制作标准,以确保教学质量,同时也方便各个平台间的交互和传播。

4.整合学习资源,打造优质学习平台,建立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

网络学习平台可以整合海量的学习资源,明确资源的来源,从源头控制质量,帮助学习者完成资源筛选的环节;并且通过对课程的整合,学习者在学习所选课程的同时,也能清晰地了解更多的扩展知识,熟悉相关类目的整体框架,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使自己的学习具有系统性,从而能够持续完成一系列的知识技能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目前网络学习平台为数不少,其主要问题是质量良莠不齐、资源重复建设等,对于学习者来说也是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一个完善的学习平台应该具备追踪整个学习过程的功能,有学习计划的设计、学习笔记的记录、学习进度管理与监督,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授课教师的互动问答,并且最后能给出学习成果的测评,测评包括学习过程的完成情况和所实现的学习效果。对于测评合格的学习者授予认定证书,从而建立一站式的学习环境。

四、总结

本文从分析“微学习”的基本特征出发,提出了制约“微学习”发展的几个瓶颈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微学习”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未来的发展也有着多种可能性,下一步可能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也有可能是与人工智能的交互,这就需要各个方面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从而推进学习型城市以及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13.

[2]张振虹,杨庆英,韩智.微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12-20.

[3]唐雅慧.联通主义指导下的移动微型学习[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59-60.

[4]姜强,赵蔚,王朋娇,王丽萍.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自适应在线学习分析模型及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5(1):85-86.

[5]刘爱军,刘竹清,褚昭昂.移动学习的接受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3(4):104-110.

[6]詹青龙,张静然,邵银娟,李玉顺.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与迈克·沙尔普斯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0(3):1-7.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微学习应对策略影响因素
微学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