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016-10-12郑瑞华
郑瑞华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实践活动则是数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差使得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品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检验,到生活中运用。由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和探究等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
一、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感受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与掌握。
实际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数学活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大脑储存和提取信息,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二、实际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实践操作活动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为他们创造实际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拼拼,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排列与组合”这一课,如果没有学生的实际操作,单凭老师的演示、讲述,学生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学生的兴趣很浓。老师问:“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合多少个两位数?”学生通过摆一摆的形式,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难免有遗漏。教师及时引导:“刚才大家每人都得出了不同的答案,谁有本事把组合到的数一个不漏而且又很有规律地排列出来呢?”学生互相讨论,边摆边思考。他们想出好办法,发现可以把1、2、3放在十位上得12、13、21、23、31、32六个数,还可以把3、2、1分别放在十位上,得到31、32、21、23、12、13六个数。两种组合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大家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的学习方法。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学生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
三、实际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实际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诱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没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诱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四、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又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被应用时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如教学“厘米、米”时,由于长度单位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利用实际操作活的,通过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课桌的长、宽、高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立体图形的认识”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成不同图形,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搭成不同图形。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创新意识。在“撘一搭”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学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搭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搭出火车、大炮、卡车、坦克、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社会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一定要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能引导学生从数学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创新思维。教师如果在课堂中灵活地安排设计动手操作的环节,定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