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运用之别类研究
2016-10-12段维维
段维维
自2008年江苏高考改革,迄今已有八年。从这八年的江苏高考试题看,除了2009年成语没有单独设置考题,其余七年均有涉及,题型由原来的辨析正误转变成辨析近义成语。可见成语应用几乎成为每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章不少,大多把成语误用的类型归结为如下方面: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搭配不当、重复赘余等。笔者力避上面这些论述,力求对高考未考或高考已考但还研究不深入的成语运用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一、重视成语中“个别字词”的研究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义是通过字的形表达出来的,字义和字形的关系是直接的,而字形与语音的关系是间接的。那么如果我们理解特殊“字”的意思,基本上就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
例1:您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可是我们怎么识记“蓬荜生辉”这个词就是谦辞呢?从字形的角度看“蓬荜”两个字,“蓬”用蓬草编的门;“荜”用荆条、竹木之类编成的篱笆;以“蓬荜”借指穷苦人家。根据传统礼仪,不能说别人的住处是蓬门荜户,从而推断此词是谦辞。
又如“敝帚自珍”一词,出自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此处“敝”的含义学生可能不理解它的意思,可是《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中: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敝”字是破旧的意思。还要注意成语中的“自”意思。
再如“萍水相逢”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萍”是随风飘荡;聚散离合不定的一种蕨类植物。像浮萍随水漂泊;偶然聚在一起,比喻互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例2:这对老朋友分别了近半个世纪,没想到这次居然在大街上萍水相逢,于是站在路边畅谈起来。
“萍水相逢”这个词只需理解“萍”字就可以,它就做“浮萍”讲。
笔者还搜集如下成语,有待作深入的研究:不绝如缕、抛砖引玉、猝不及防、蓬门荜户、首当其冲、屡试不爽、差强人意、死灰复燃、东山再起、雨后春笋、不耻下问。
二、重视成语的虚指研究
有这样一类成语,它们的含义是虚指的,而不是实指的。利用这类成语的虚指性,可以把成语进行归类,以便积累与识记。
例3:“五一”黄金周期间,远足登山成为北京市民首选的度假方式,人们流连于翠绿的林间,盘桓于蜿蜒的山路,顿觉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如坐春风”指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例4: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不能形容商品。
例5: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去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像冰一样完全消除。涣,消散义。
这类虚指成语大多有“如”和“然”字,学生可一一查阅词典积累相关成语,如如芒在背、如虎添翼、如丧考妣、如雷贯耳、如数家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
三、重视从语法的角度研究成语运用
在成语专项训练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每个成语的意思都从字典中查阅,然后一一记下,可见其重视,但答案总是选错。究其原因大概学生只关注成语本身,忽略具体的语境。近年来,命题者往往转移考生的视线,延伸到语法的层面考查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考虑到成语本身具有的语法特征及与前后的搭配,从成语的内部研究延伸到成语的外部研究。
(一)不能带宾语的成语。譬如“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形容某事物常见,就不觉得特别奇怪。从词性上讲,是动词性的短语,但从搭配上讲,这个成语并不能带宾语,不能说:“某某司空见惯了什么东西”,即使要带宾语,也只能说是“对什么司空见惯”,用状语将宾语转移位置提前。
又譬如“奇谈怪论”,指“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言论”,是名词性短语,它就不能修饰名词,但我们很可能只抓住“稀”与“古”字,误认为其是形容词。
有些成语本身就包含宾语,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错。比如: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文过饰非、乐此不疲等。
例6: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此句中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要说成:对……漠不关心。
例7: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求全责备,指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
(二)只能用在否定句、疑问句中的成语。在众多成语中,存在这样一类成语,他们只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所以,在做题时遇到这类成语,只需关注它是否用在否定句、疑问句中即可。如:同日而语、相提并论、望其项背、吹灰之力、善罢甘休、天高地厚、混为一谈、一概而论、等量齐观等。像这类成语,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见到,让学生给这些成语造句,举一反三,便于识记。
结合高考命题规律,笔者从以上三个方面对高考成语题作“别类”研究,以期对同仁们有所启迪。但解答高考成语题要讲究长期的文化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我们应该把成语积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高一到高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样上了考场才能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