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三走”,迈出精彩

2016-10-12唐淑华

考试周刊 2016年78期
关键词:数感数学知识微课

唐淑华

克莱因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一切。”用数学课堂吸引征服学生,这应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追寻的目标。

数学是充满理性和智慧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冷静思考,在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提高认知能力。如果只靠外在形式激发兴趣,那么功效会非常短暂,对以后学习数学起不了多大作用。只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才会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真正原动力,而且会受益终身。结合多年课改实践,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努力,让数学课堂更吸引学生的眼球,达到追求的教学目的。

一、学科渗透,走出数学教数学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性、定格特技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学生甲与学生乙分别在楼梯上下两端面对面站立,并且激烈争论“靠右走”应走哪一边才对,学生甲说这边,学生乙说是另一边。我问学生:他们俩谁说得对呢?学生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授课过程中我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学科渗透,走出数学教数学,这样的教学可以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学生还能对平时自己收集到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或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交流,互帮互助,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得到有效强化,而最重要的是学生明白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亲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从而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二、创新观念,走出自我教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线性的、封闭的教学过程,而是动态的、开放的活动过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我想到小学数学课堂可以通过融入微课展示更直观、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因为微课直观、有趣,更容易激发低段学生的数学兴趣,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不少教师尝试开始在课堂中运用微课,甚至有的教师运用微课没有起到预期成效,我认为微课融入低段数学课堂,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让微课取代教师传统授课,也不是让微课成为课堂主导。如果说课堂是教师烹饪的一道小鲜,微课是这道小鲜的调味品,而不是主要食材。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主要是授业、解惑,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乐于成为学生授业、解惑的主导。在微课来临之后,有的教师索性将微课搬进课堂,将授业、解惑的责任全部交给微课。我认为微课是帮助教师完成解惑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授业,微课是教师的助手,但是无法取代教师的教学地位。

以培养学生数感为例,对低年级阶段小学生来说,他们刚开始接触数学知识,所以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理性精神。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个核心概念。课标实验稿首次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数感,但未对数感内涵做解释,而是采用外延描述方式,提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作为核心概念之一,要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目标中,教师首先要对数感有个清晰、深刻的认知。以下我以“百以内数的大小”为例,运用微课融入开展对学生数感培养的探索:

如运用微课视频呈现教学内容。

场景图:一年级数学—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A:看图比较

比较26、23谁大?

告诉老师理由“为什么说26大于23”?

比较26和23大小,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1:6比3大,所以26比23大。

师:6比3大,26就比23大吗?(学生坐下)

学生2:26的个位比23的个位多3。(老师不置可否)

学生1,学生2的回答都是正确的,而老师没有引导,没有肯定,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扼杀。

应先向: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如何比较大小?你是怎样想的?

B:学生在充填数中

学生1:当学生在1空中填入61后,没有再讲,老师让其坐下,并擦掉填入的61。

学生2:教师给予肯定。

师:还有其他答案吗?全体学生齐答:没有了

分析:由于教师首先否定了,因此学生思维被限制了,发不散,打不开。

师:还能从大到小吗?

如果教师能抓住“生1”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发思考,这样教学效果更好。

教师抓住“生1”的问题,就不会再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了。

我思考:(A)老师该如何提问?站在什么角度?(B)对待学生的妙答,怎样才能引起老师们的重视?(C)老师怎样去贴近学生?

所以,教师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学到更有用的数学知识,让数学课堂更具活力、更具精彩。

三、结合生活,走出课堂教数学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何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识,从而深化数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开阔数学视野,做到学以致用呢?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玩中求知、玩中悟理的玩是一种好的学习形式。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放手让学生动手,用彩色辣光纸剪一个或折一个轴对称图形;又让学生用橡皮泥捏一个轴对称图形;还让学生用水彩笔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的举措令我欣喜,没想到学生如此聪明能干,剪出的窗花、双喜可谓漂亮有创意,折出的小动物栩栩如生,我自愧不如,真是教学相长,玩中大有学问。

有的数学知识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但生活中有许多与之类型相同的生活实例,学生易于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相通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例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如自行车三角扛的作用,木匠师傅如何用简易办法修好摇晃的桌椅等。再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收拉铁栅门的形状,从而发现平行四边形挤压后容易变形这一特性。

教师要创造条件,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可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如人民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6人,该如何购票?让学生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算法:46×10=460(元),50×8=400(元),50×8-6×8=352(元),50×8-4×10=360(元)。从而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体现数学回归于生活的宗旨。

数学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只要我们从课堂教学着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就能把看似枯燥的数学教得主动、有趣、易于理解,从而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猜你喜欢

数感数学知识微课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