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汽、东风合并能做大难做强

2016-10-12

汽车周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东风公司汽车业合资

胡夫

汽车业的央企要重组啦!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四个一批”——即“巩固加强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和“清理退出一批”—— 来推动央企结构调整与重组。其中,汽车业被定性为“重组整合一批”。这是汽车业央企重组首次在中央政府层面被明确提出,所以备受瞩目。业内在猜测哪些国字头车企会被重组?重组会怎样进行?重组后的汽车央企能否重焕新生?

一汽、东风合并的可能性最大

中国汽车企业按照资本属性,可大致分为3大类4种类型,即国有汽车企业、民营汽车企业和外资汽车企业;其中,前者又可细分为央企和地方国企两种,其区别在于代为行使出资人职责的,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即国资委)还是地方各级政府的国资委。

国务院国资委序列下的汽车业央企,是两家子公司和一家孙子公司。前二者指的是国资委直接出资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和东风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后者指的是中国兵装下属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长安”)。

那么,如果国务院国资委要推动汽车企业重组目前坊间流传最广的,是中国一汽和东风公司。从操作层面看,这两家公司的合并可能性最高。一则二者都是国资委的亲儿子,操作起来不涉及其他企业,较为方便。二则两家公司有一定渊源,东风公司最初就是由中国一汽援建的,两者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则两家公司的高层存在一定互补性,东风公司的一把手是中国一汽前任一把手,反之亦然,这种组合在合并时可有效减少内耗。

相比之下,中国一汽和中国长安进行合并的可能性就要小很多,只能在一种情况下出现,即现任中国长安董事长徐留平是否会像坊间流传,被“空投”到长春任中国一汽总经理。据称他本人已经明确说不会离开中国长安,但组织的安排并非个人可以抗拒的,所能做的也就是讨价还价而已。如果让中国长安全面接手一汽集团,于公于私都是好事。于公,二者重组符合国务院最新精神,而且由正在走上坡路的中国长安接手中国一汽,有助于向后者注入新活力。于私,徐留平既不算违背诺言,又可以达到人生新巅峰。只是这种整合花费的时间和代价远较前一种长,不确定性也要大很多。

而东风公司和中国长安的重组,以及三家公司“大一统”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完全没有可能。无论是把两家完全没有联系的企业被组合到一起,还是国资委全面整合汽车产业国有资产,都好似月饼炒西红柿这种黑暗料理,看着都不美好,更别说工作过程中会涉及的问题了。毕竟,如果为了合并而合并,难免会重现当年中国长安合并昌河汽车时发生的不愉快冲突。

因此,对本文开篇提出的问题,笔者将主要围绕中国一汽和东风公司的重组来展开阐述。

做大后未必能做强

对于这两家公司的重组,业界击节叫好者有之,明褒实贬者亦有之,不屑一顾者也不少。莫衷一是折射出的是《指导意见》无法证明“做大必然能做强”,或者“先做大后做强”的逻辑的正确性。

毫无疑问,如果中国一汽和东风公司合并将诞生中国汽车业的“巨无霸”。这符合做大精神。

数据显示,两家企业的体量都不小。在2016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一汽位列第130名,员工总数13.2万人,营业收入达628.5亿美元,利润额是32.5亿美元;东风公司排名更靠前些,位列第81位,员工总数19.2万人,营业收入达828.2亿美元,利润额是14.8亿美元。如果两家公司实现合并,则会产生一个营业收入达1456.7亿美元的庞然大物——会是次于大众、丰田、戴姆勒、通用和福特的全球第6大汽车企业;世界500强排名第24位,在中国入榜企业名列第5位,是中国第一大汽车企业。

这画面美得无法想象,有没有?只可惜,然并卵!

大是大了,可距离强,差得不是远,是非常远!

太强的对手我们就不用比了,单看它和现实中的中国第一大汽车企业——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的对比。纸面上看,合并后的公司体量是上汽集团的1.36倍(计算营业收入),但其利润额比后者还要少8.5亿美元。更糟糕的是,两家公司的员工总数合计达到32.4万人,而上汽集团的这一数字只有9.28万人。换言之,如果将人均营业收入大致等同于经营效率,那么上汽集团是前者的 2.56倍。对比完之后,笔者只想在此处插入一个大大的囧字:中国汽车业需要这样一家大而不强的汽车企业吗?

或许会有人就此反诘:正因为如此,政府才应该鼓励这两家公司重组,以集中优势资源,更好地发挥协同优势。那么——

一汽+东风能否一路顺风?

理想非常丰满,可惜现实过于骨感!两家公司的发展思路差异巨大,合并在一起基本不可能实现协同优势。限于篇幅,笔者仅对二者的产品线进行分析,希望起到管中窥豹的效果。

首先,两家公司旗下有着为数众多的对外合资公司,要想让它们产生协同效应,完全无望。不管你是否承认,合资公司的技术主导权、产品导入权,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经营战略,基本都是外方说了算。比如中国一汽当年为了与丰田合资,主动兼并了效益不佳的天汽集团,诚意不可谓不大。而丰田的回报是什么呢?这厢合资盛宴的热乎气还没散尽,丰田转过身就与广汽合资成立了广汽丰田,还将最畅销的凯美瑞放在新合资公司生产。因此,笔者推断,即便两家公司合并,在合资公司领域能做到的,最多也就是通过协商实现一些通用件的采购。

那么,这两家公司的自主品牌业务板块,会是什么样呢?

我们先来看看商用车。两家公司在商用车上,尤其是中重型卡车领域的产品线高度重合。咋一看,一旦重组完成,确实符合《指导意见》中“减少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经营”的精神;只是,熟悉这种领域的人都知道,东风公司的中重卡走的是雷诺+沃尔沃的欧系技术路线,而中国一汽的中重卡走的是日系技术路线。二者无所谓优劣,只是要想合二为一,效果可能是南辕北辙。

这个差异在乘用车领域表现得更明显。一汽奔腾系列产品全部基于2002年导入市场的第一代马自达6底盘改型而来,而东风风神各车型的技术全部源自日产。对于两家没有正向开发能力的企业来说,要做的大概不是想办法把日产与马自达合二为一,而是推倒中国一汽现有的产品体系,完全按照日产的流程、体系开发下一代产品。这本不是什么坏事,只是距离通过重组实现协同效益的初衷有些远了。

如果两家公司的合并不能产生协同效应,或者说,由此产生的协同效应还不能减少竞争带来的问题,我们是否还需要一家新的汽车公司?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需要业界效仿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位教授那样,进行一场论战后才能找到。

猜你喜欢

东风公司汽车业合资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级提升
合作
全球汽车业碳博弈升级 中国汽车业面临挑战
合资卖油怎么才不亏
疫情中心的央企力量
设立合资人寿险企的实务分析
合资股份买卖潮来临
缤越:合资SUV的克星
汽车业四大新政将出台
车易链:做汽车业的“以太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