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种粮大户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6-10-12莫少颖
莫少颖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25)
·三农问题·
广东省种粮大户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莫少颖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种粮大户作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种植效率及拉动地方经济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利用调查研究方法,对广东省种粮大户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广东省大户经营耕地面积规模普遍在3.3~6.6hm2,经营方式有4种类型,大户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区间。在这基础上对广东省种粮大户发展情况及意愿表达进行分析,认为广东省种粮大户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生产融资困难、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及土地流转受阻等诸多问题,并提出应加大财政支持;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完善贷款机制;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增加抗风险能力; 提高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大户素质;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促进广东省种粮大户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促进广东省粮食生产,保证地区粮食安全及相似省份粮食生产都具有现实和重要指导意义。
广东省种粮大户生产经营粮食安全
0 引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不断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支持和鼓励土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进行流转,积极发展不同形式的规模经营”。目前,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形式、混合型的农业经营已经成为主流,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正在加快成长[1-3]。种粮大户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资金、土地规模、实用技术及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同时对提高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产业水平以及稳定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4-6]。根据广东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4年,广东省粮食播种面积为250.7万hm2,粮食总产量1 357.3万t,而3.3hm2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045 7万户,粮食产量为105.6万t,占全省粮食产量的7.8%,这表明,种粮大户已经成为广东省粮食产量重要组成部分,对该省粮食安全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1 广东省种粮大户经营现状分析
1.1种粮大户的经营规模和户主年龄结构
1.1.1种粮大户的经营规模
图1 种粮大户年龄结构分析
2014年,广东省共有3.3hm2以上的种粮大户1.045 7万户,经营耕地面积为8万hm2,占该省耕地面积的4.8%。其中经营3.3~6.6hm2有6 432户,占总体种粮大户的61.5%; 6.6~33.3hm2的种粮大户有3 785户,占总体种粮大户的36.2%; 33.3~66.6hm2的种粮大户有183户,占总体种粮大户的1.8%, 66.6hm2以上的种粮大户有57户,占总体种粮大户的0.5%。可见,广东省种粮大户面积在3.3~6.6hm2之间的居多。
1.1.2种粮大户的户主年龄结构
在对广东省20个乡镇的1 000户种粮大户的年龄结构调查显示: 30岁以下的有40户,占总数的4%; 30~39岁有160户,占16%; 40~49岁的有520户,占52%; 50~59岁的有260户,占26%; 60岁以上的有20户,占2%。从调研结果上看,种粮大户年龄还是偏向中老年。
1.2种粮大户经营方式及效益
1.2.1种粮生产的大户经营已成趋势
一是国家先后出台惠农政策,提高种植补贴资金促使农户的土地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进行流转。二是由于散户种粮经济效益低下,加上受到城镇高收入的吸引,促使一些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只剩下妇女与老人,而留守劳动力思想保守,接受新鲜事物与科技知识能力较差,由此导致大量土地闲置,产粮效益不高。如种粮大户采取生产资料统一、规模化经营,利用先进机械作业,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大户经营已经成为未来粮食生产的主流趋势。
1.2.2种粮大户的经营方式
目前,广东省种粮大户经营方式有4种类型:(1)法人经营型,主要是以大户创办的农业企业为主,并以法人的名义去租赁或者承包农用土地; (2)家庭经营型,是从事粮食生产最主要的形式,即家庭为主要单位去承包或者租赁农用土地来从事大面积粮食生产; (3)订单经营型,采用“企业+农户”的方式来承包或者租赁农民土地,进而发展订单粮食生产,从而实现产销对接; (4)科技服务型,主要是种粮大户利用自身资源来为农户提供种植、管理及收获等一条龙服务,进行分户核算,这样大户和散户形成风险共担,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
1.2.3种粮大户经营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
种粮大户的产量明显高于散户。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 2014年,该县种粮大户平均单产达到843.6kg/667m2,比该县平均单产提高23.6%。而从种植水稻生产收益来看,种粮大户平均纯收益为658元/667m2,比小规模散户收益高出169元/667m2。由此可见,种粮大户由于采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促使了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较高。
1.3种粮大户经营的期望
1.3.1种粮大户希望提高组织化程度
种粮大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经营规模有所增加,但也是按照成本最低化、生产最简单化原则进行的,从种植环节到产销环节也是“独家核算、独立完成”,经营水平仍然是粗放式经营。而大户生产规模得到扩大后,也希望能够加入到农业专业合作社中去,根据调查问卷显示, 98.3%的种粮大户有意愿加入到专业合作组织,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担任合作社组织的带头人,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体制还不完善,风险较大。
1.3.2种粮大户希望得到更多资金与政策支持
根据调研,广东省种粮大户希望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近年来,由于土地成本不断上涨,粮价上升情况不容乐观,种粮大户都希望政府能在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基础设施、水利灌溉、土地流转、新技术支持、粮食生产加工及新品种推广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同时种粮大户对农业信息化、网络化关注程度也在日益增加,政府应该建立网络信息化平台,及时发布农业产品信息,让大户及时掌握市场行情。
1.4种粮大户经营和发展面临的困难
2005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若干惠农政策与措施来促进农业发展。例如:粮食最低收购价、取消农业税收、农业实行“四补贴”等,这些政策出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了粮食总产“九连增”[7],广东省粮食产量也呈增长趋势,但在新形势下,广东省种粮大户在生产经营也面临几点问题。
1.4.1土地流转受到阻碍
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广东省土地流转存在不规范、流转土地稳定性差等现象。(1)缺乏有效的、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与政策奖励优惠机制,使得农民对土地流转存在一定顾虑。(2)广东省土地流转期限较短,大多数都为2~3年,有的为一年一租。许多农户没有签订有效的土地流转合同,即使签订合同,也存在手续不规范等问题,致使纠纷不断。(3)土地成本上涨过快。2013年,全国土地流转平均费用为455元/667m2,比2009年上涨100元/667m2,年平均增长20%。而广东省租赁土地成本高于全国水平,这也使很多大户因为土地价格高昂的原因而放弃租地。
1.4.2种粮风险高、比较收益低
农业受干旱、涝害、冻害等自然灾害及田间病虫害影响较大,时刻威胁着粮食正常生产。而广东省又是中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省份,由于种粮大户承包的面积较大,承担风险较高。例如: 2012年受台风大雨影响,茂名县种植水稻的大户受到损失,个别大户种植的水稻全部被淹,损失惨重。
1.4.3生产融资困难
农户贷款主要途径是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从银行贷款只能通过企业资产抵押才能获得,然而目前广东省的大部分种粮大户都是家庭经营型为主,要想从银行中获得贷款,就需要通过农村信用社来获得,但通常获得的贷款额度很少,一般在2万~3万元。而据统计,拥有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年需要支付土地租金就超过2万~3万元,加上生产成本,整个生产环节需要耗费大量费用,而大部分农户由于经济实力有限,需要依靠贷款来解决资金匮乏问题,但由于贷款手续复杂、审批慢、利息高,贷款时间短,使得很多大户放弃了这条融资途径。
1.4.4农田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广东省农田水利化程度总体不高,现有的水利设施比较老旧,功能严重衰退,威胁着粮食安全生产。根据有关报道,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多要素中,水的增产作用最为明显,经过灌溉的耕地要比没有经过灌溉耕地粮食增产2~3倍。根据水利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现有1.23亿hm2的耕地中,还有0.65亿hm2的耕地不能进行灌溉,占总耕地面积的52.5%,而在已经建成的0.58亿hm2的灌溉耕地中,灌溉水的利用率也不足50%。由于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种粮大户租赁的耕地都是贫瘠田、低洼田及“望天田”,这类耕地土壤肥力较差,土壤存在板结,需要通过施肥管理来改善耕地的结构,以便提高土壤肥力,甚至有些耕地还存在涝不能排、旱不能浇等问题。同时一些流转到大户的耕地还存在不能机耕、耕地分散不连片,机械化生产程度不高,甚至不能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等问题。此外,由于种粮大户播种面积大,产量多,粮食收获后缺乏晾晒场地、仓储设施及大型烘干等设备,这就不能保证粮食能在较短的时间进行烘晒,影响后续的销售工作,当遇到长期阴雨天气,粮食可能会发生霉变,导致大户经济受到损失。
2 促进广东省种粮大户发展的建议
2.1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1)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一是要加大资金支持,设立土地流转帮扶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的相关工作。二是加强宣传力度,不断引导和鼓励建立土地经营权相关中介机构,为流转双方提供公开透明的土地信息及相关政策咨询服务[8~9]。
(2)规范租赁转包合同、制定流转程序。对于土地流转的双方应该签订书面流转合同,规定流转方式、期限及费用,积极保证流转双方的效益,对于委托中介组织进行流转的,应该制定相应土地流转委托书。
(3)完善和建立农民专业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新形式的探索,通过建立高效的土地流转合作社来促进土地更好地流转,从而实现土地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从而节省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
2.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贷款机制
(1)健全和完善种粮大户补贴制度。可以根据不同承包面积,给予相应补贴标准,比如:对于承包面积为3.3~6.6hm2,考虑按120元/667m2补贴。
(2)设立大户专项扶持资金。可以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来促进种粮大户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探索适合种粮大户的补贴政策,帮扶种粮大户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
(3)完善贷款机制,为大户解决融资等问题。要积极鼓励与引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担保融资服务,支持种粮大户贷款。可以把大户的土地与粮食作为抵押物,来解决大户生产的需求; 对于购买大型机械设备的,可以适当延长贷款的期限或降低贷款利息。建立种粮大户贷款担保基金,使大户能够顺利地享受贷款,为粮食规模化生产提供资金保证。此外,种粮大户可以与高校、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技术服务、加工企业成立担保资金会,专门为种粮大户进行资金担保[10]。
2.3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增加抗风险能力
(1)遵循“政府指引、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粮食保险政策与补助政策相结合的粮食风险防控机制,对于受自然灾害造成大户损失的,保险费用应由省级政府补贴60%,市县财政补贴30%,大户自身承担10%[11]。
(2)完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鼓励与引导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参加保险,地方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同时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开办新的险种,给予大户适当的贷款政策倾斜。
2.4提高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大户素质
(1)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适当将财政资金向农村、种粮大户进行倾斜,要把农业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到省级财政预算中去,并且农业投资应占到基本投资的10%以上。
(2)强化科技服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深入农村、农户,为农民面对面提供技术服务与政策咨询,建立大户帮扶对子,确定帮扶对象,有针对性解决大户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12]。
(3)积极开展培训,提高大户素质。可以通过网络、现场、实地来对大户进行技术与管理的培训,如测土配方,科学种植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等,以增加大户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
2.5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首先应引进先进的机械化技术,打破水稻机械化生产的瓶颈,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建立健全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引导与鼓励种粮大户去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并在机械使用与维护方面给予服务。建立农机协会,全面整合地区农机资源,实行统一服务与管理,从而实施农机跨区作业。
[1]冯华.全国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首次摸底.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2013,(2): 43
[2]卫新, 丁贤,杨祖增,等.浙江省农户粮田规模经营实践与探讨.浙江农业科学, 1996,(4): 151~156
[3]戚航英. 诸暨种粮大户现状及提高经济效益的经验.浙江农业科学, 2005,(1): 1~3
[4]马文起. 河南种粮大户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1): 97~101
[5]龙方. 新粮食政策后种粮大户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6): 18~20
[6]陈印军, 王勇,卢布,等.国际粮食形势及我国粮食生产潜在危机与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 30(1): 13~18
[7]刘斌, 王秀东.我国粮食“九连增”主要因素贡献浅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4(4): 5~10
[8]李晓明, 尹梦丽.现阶段主产区种粮大户经营状况与发展对策——基于安徽省种粮大户的调查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08,(10): 22~25
[9]陈洁, 刘锐,张建伦.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报告——基于怀宁县、枞阳县的调查.中国农村观察, 2009,(4): 2~12
[10]张晓山. 创新发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国国情国力, 2013,(3): 10~12
[11]陈军. 种粮大户发展现状及扶持对策——基于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资料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4): 4~6
[12]麻福芳, 徐光耀,戴天放.江西省种粮大户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湖南农业科学, 2015,(10): 131~134
THE LARGE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 OPERATIONG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Mo Shaoying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Zhou 510225,China)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the large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improving plant efficiency and boosting the local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was adapted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large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 in Guangdong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present, the cropland area hosted by the large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 is 3.3~6.6 hm2in Guangdong province.There are four types of the mode of operation, and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large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 tends to be a reasonable range. On this basi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aiming of the large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 were analyzed, and the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such as difficult land transfer, high risk and low income, difficulties in production and financing, weak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land transfer mechanism, increasing financial support, improving the credit mechanism,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creasing the ability to resist risks, improving social services, raising large grain quality,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This would be benefit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arge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meanwhile it would promote food production and ensure regional food security.
Guangdong province;large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 production; food security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727
2015-07-11
莫少颖(1973—),女,广东恩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Email:moshaoying@163.com
F326.11
A
1005-9121[2016]07-0177-05
*资助项目: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GD12CGL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