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知西北

2016-10-11既禾

大学生 2016年17期
关键词:兰大兰州大学彩陶

既禾

兰州大学博物馆坐落在兰大榆中校区,全馆建筑形似展翅高飞之苍鹰。

将校史馆与博物馆合二为一,是兰大博物馆的一大特色。虽然在馆名中看不见“校史”二字,但是作为六大展览之一的“兰州大学校史展”很有分量,在博物馆众展厅中占地面积最大。

博物馆的馆藏丰富,校友的个人捐赠是构成兰州大学博物馆丰富藏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梦敦煌,报恩母校

在“历史文物展厅”,最先看到的便是一幅精致的壁画,壁画是兰大到敦煌研究所就职的毕业生在百年校庆之际赠予母校的临摹作品——敦煌莫高窟第154窟北壁的《报恩经变图》。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介绍说,经变实际大小纵146厘米,横166厘米,是一部宣传上报佛祖恩、中报君亲恩、下报众生恩的经典。

敦煌莫高窟,历经十六国(前秦时期)、北朝、隋、唐等历代的修建,作为世界最大的古代艺术画廊扬名国内外。但是岁月正悄然侵蚀着这绝美的文化遗产。

1979年,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共建,1999年成为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80年代起,一代代兰大人成了敦煌文物保护的中流砥柱。央视《校训是什么》栏目拍摄时,摄制组在莫高窟重点保护石窟榆林窟第六窟发现,正在工作的石窟保护队员们全部来自兰大,化学、地质、环境等专业的兰大人组成了多学科文保队,在莫高窟里默默工作着。

兰大为敦煌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力量,投身西部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学子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母校。报恩思想符合中国的传统思想,《报恩经》曾在中国广为流行。所以,在兰大博物馆里看到这幅临摹的壁画,我不仅震撼于其画工精巧,心里还有种莫名的归属感,像拿到了远行的家人寄回的家书,里面写着毕业生对母校的报恩。

方寸之间,博物西北

在“历史文物展厅”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素有“彩陶之冠”的甘肃彩陶。甘肃是我国史前彩陶的重要分布区,马家窑文化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到马家窑文化时期,陶器不但分布地域广,延续时间长,而且纹饰繁缛绚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因此有了“彩陶之冠”之称。

在兰大博物馆,除了那个精致的马家窑类型的旋涡纹黑白彩内外彩单耳彩陶盆,还有半山类型的旋涡纹双耳彩陶罐、马厂类型的折线纹陶罐以及神人纹陶罐等等,这些珍贵的陶器都是兰大1977级校友、著名企业家杨学成先生捐赠的,它们形态各异,展现出穿越时空的力量。或许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会有陶器的身影,但在自己学校看到产自西北、来自校友的彩陶,总会忍不住多看两眼。

在不远处,是面积 409平方米的“民俗厅”。这里的藏品是由甘肃环县的皮影和兰州大学前校长聂大江先生捐赠的中国巫傩面具两部分组成。其中,环县的皮影是秦陇文化和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的产物,“集中华皮影之大成,撷当地道情曲艺之精华”,曾在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皮影承担着祭祀、过关(陕北给孩子“认干大”的习俗)、还愿、节庆等习俗,是人工雕刻的傀儡,没有生命,似有灵魂,栩栩如生地讲述着这片黄土地上人们的苍劲壮歌。在展出的四幅皮影中,除了三幅清末老皮影之外,还有一幅为兰大校友、民间皮影艺术大师陈玉玲女士创作的。

陈玉玲200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从小受皮影雕刻老艺人王清政熏陶,使得她对皮影雕刻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陈玉玲萌发了雕刻皮影的念头,并先后拜王清政、高清旺等老艺人为师,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利用自己在大学所学的历史和艺术知识,对传统皮影雕刻艺术进行了自己的创新,改变传统皮影雕刻人物面部呆板和千篇一律的风格,给美女增加了睫毛和双眼皮,嘴巴由死板的红点变成了接近现实的红唇,西施、昭君眉目含笑,温婉美好。不到两年时间,她就“出师”了。2006年,陈玉玲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民间皮影艺术大师”称号。

前校长聂大江先生曾惠赠一百余件精美的中外面具,博物馆选取了部分中国巫傩面具陈列展示,将傩文化呈现在后辈学子面前。这种延续近万年的远古文化,是先民为了消除灾难而“发明”的一种巫术形式,在此过程中,他们依靠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巫词有云:“不戴面具即凡人,戴了面具是神灵。”

聂大江先生1959年跟随著名教育家江隆基到了兰州。聂先生在兰大工作了24年,他曾经提出兰州大学综合发展的八条意见、加强文科建设的意见和在全国建立招生基地等一批切实可行的措施意见,在他的积极倡议和努力下,兰大陆续成立了一批有学科特色的研究机构,学术研究和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有序开展。

博物馆的巫傩面具,是聂大江校长毕生的全部珍藏。离休后,他悉数捐给了兰大,替他继续陪伴这所百年老校。

黄河古象,风物遗存

在“黄河古象厅”,展示着举世闻名的黄河古象化石复制品。黄河古象的学名为“师氏剑齿象”,因发掘于黄河流域,又称黄河古象。展厅里陈列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具师氏剑齿象化石,骨架完整程度在剑齿象亚科中十分罕见。

1973年1月20日,合水县板桥公社马莲河畔河口电站工地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时,在工地南侧一公里叫做走马梁的半山腰中,民工挖砂发现了两枚粗壮的“龙骨”。甘肃省文化局闻讯后,一面函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面着手组织人员前往勘察。3月10日,省博物馆谢俊义,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教师谷祖刚来到合水,与县文化馆的许俊臣组成勘察组。4月9日,大象头骨开始暴露,接着,大象的脊椎骨、腿骨、肋骨、肩胛骨、盆骨、腕骨等相继出土。古象化石运到北京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投入30多人进行修复、复原和装架固定。装架后的古象身高 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3米。个体之大,时代之早,保存之好,是世界罕见的。

黄河象化石研究整整进行了一年,兰大的谷祖刚参与其中。因兰大人与有关专家一道完成了这次发掘和研究工作,因而获得此具复制品,我们也就有眼福在博物馆中一睹其风采。一位同学在参观过校史馆后在博客中写:在一位老诗人的诗中读到过(黄河古象),第一句是,你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今天竟就见了。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兰大兰州大学彩陶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简介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兰大为美,有幸遇见你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甘肃彩陶真伪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