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多好,有松雅在多好
2016-10-11snowcone
snowcone
看完电影后,我想起昨天阅读的木心生平,有一首诗《从前慢》,简直就是欧维的内心独白
一个多月前登录豆瓣,首页出现“《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好于90%剧情片”的推荐,被言不简但意赅的标题吸引点进来,发现还是瑞典片子,便做了标记。过了一个多月,终于看了这部片子,临近来到瑞典4年之际,感觉有必要写点什么,一部分是因为生活在这里,另一部分是有一些体会。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欧维在花店买东西结账,对后面的人说请在我后面排队,那人顺从地站到了他身后。我在超市只买一两件东西的时候,结账时也会遇到推一大车东西的老人,有时他们甚至会让我排到他们前面,可能他们退休了干什么都不赶时间,倒不如让我快点买完就可以走了。
接下来的一系列情节,刻画了欧维恪守原则的生活和暴戾毒舌的性格。他每天清晨起来,会巡视一遍街道,挨个检查每个车库的门,把乱放的自行车锁进小黑屋,进分类回收垃圾的屋子里把玻璃罐头的金属盖拧开扔进回收金属的箱子,踢一踢禁止车辆入内的警示牌看是否还牢固,顺带把大门关好。
守规矩得近乎刻板的欧维在一个地方工作了43年之后,被劝退了。人力资源的同事客套地问他要不要参加政府的培训课程,学学新知识打发时间,他扭头就走,回家穿好西装打好领带喷上香水,决定去死。
这时一辆车开进了小区,欧维不能容忍。新搬来的是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女儿,丈夫大概是瑞典人,女的是伊朗人,挺着大肚子。后来这名伊朗女人成为了与欧维关系最亲密的人,她送他吃的,托他开车带她和女儿们去医院看望摔断腿的丈夫,拉着他教她开车,听他回忆往事,劝他move on。伊朗女人30岁了还没有驾照,练车练得垂头丧气,欧维说:“听着,你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现在即将有第三个。你从伊朗远道而来,逃过了战争和别的什么鬼东西,学习了一门新语言,受了教育,能够谋生。你还嫁了个废物。那你也能学会开车。”
说句题外话,在瑞典这些年,移民文化真的已经成为了瑞典的主流文化之一了。
看到一篇影评说,遇到妻子松雅大概已经花掉了欧维一辈子的运气,所以他运气一直不好。有人问,现实中这样性格的两人真的可以白头偕老一辈子吗?
松雅真的太完美,知性美丽,善解人意,阳光乐观。而欧维却木讷不会说话,不解风情。换作我,大概不会喜欢这样的男生。可能我不如松雅自信,需要从另一半身上找到我缺失的那些。而松雅不用,完美如她,反而能够透彻地从欧维身上看到那些最宝贵的品质,这些我们可以从欧维念叨着帮助邻居、跳下车轨救人、收留流浪猫等事情中看出来。
只说一件小事:松雅告诉欧维他们即将有小孩,欧维的表情仍然很木讷,似乎一脸懵逼,没有激动地拥抱亲吻流泪,而是说那我们该买一辆旅游车了。松雅说或者做一个婴儿床,欧维说那我现在就去做。欧维是信奉实用主义的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意识到实用主义的可贵。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甜言蜜语哄人开心,而是“那我现在就去做”。
后来,一场车祸让松雅失去了孩子并终身与轮椅为伴,教育专业毕业的她在那个时代因为残疾而找不到工作。欧维无数次给政府写信无果,直到一天,松雅的话让他意识到求人不如求己,当晚开车去学校门口修了个斜坡方便松雅进出学校,第二天松雅就去上班了。
许多细节都让我联想到自己。每次从瑞典回国时,一个人拖着大箱子去机场毫无压力,因为所有的小火车站地铁站都有直梯,公交车也有足够大的空间供我们在无婴儿车的时候放行李箱。而到了北京,一个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机场确实需要洪荒之力。地铁站的安检,老的站点没有电梯,只有靠膝盖和行李箱磕磕碰碰地搬。这些事情,欧维几十年前也吐槽过,这是每一个社会步入文明的必经之路。
最后那场庶民的胜利,嘲讽了唯利是图的白衬衣们,更让欧维与街坊邻居们彻底和解。这个面冷口毒心热,一生与规则共生却又与制度斗争的“心脏很大”的男人,最后还是死了。他在人生的结尾处,大概感到很心安。
欧维所在小区的类似街区,一条主街,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有一年春节我去过一次。一对中国夫妻在郊外买的房子,我去作客。我到他们家的时候,跟邻居们打了招呼,感觉确实比公寓里的邻居们社交更多一些。瑞典人虽不如南欧人热情浪漫,但也不喜欢到了家就拉上窗帘,他们的冷漠更多地体现在不会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有太多评判。我的老板说他以前也是住联排小区,后来隔壁住了个同性恋,他怕3个女儿被影响,就迁走了。
外冷内热的瑞典电影,不比热闹的美国片,幽默的触感也更为怪诞。看完电影后,我想起昨天阅读的木心生平,有一首诗《从前慢》,简直就是欧维的内心独白。欧维就像爷爷一样,虽然现代生活品质提升了好多,但还是觉得社会被搞乱了,从前多好,有松雅在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