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世纪下半叶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艰难起步

2016-10-11喻冰峰

科技视界 2016年24期
关键词:英国教育

喻冰峰

【摘 要】由于受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英国政府向来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上掀起了科学技术教育与古典教育的激烈论争,在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欧洲大陆国家的崛起,英国工业霸主地位的逐渐丧失,使英国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社会对有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出现了由中产阶级自主创办的技工讲习会,并在全国掀起了技工讲习会运动。19世纪下半叶的一系列变化迫使英国政府改变了对职业教育的传统态度,开始介入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为20世纪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英国;职业技术;教育

一般而言,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借工业革命之东风取得快速发展,但实际上的情形却与此相反,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落后于其他国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英吉利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崇尚古典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对科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存在明显的偏见;其次,英国追求自由主义传统,反对国家干预教育;第三,英国主流社会对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杰出人才充满了鄙视和偏见;第四,英国工商界未能认识到正规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第五,英国工业革命的许多重大发明并不是科学发现的结果,而是许多技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的结果。所以,在19世纪中叶之前,英国上自政府下至企业,都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这种状况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发生了变化,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开始蹒跚起步。

1 科学技术教育与古典教育的论争

19世纪5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他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英国教育的保守模式对工业发展起了滞后作用。这种局面引起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19世纪下半叶,英国在思想界展开了一次关于科学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的激烈大辩论。

詹姆士·密尔(James Mill) 是功利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反对知识本身具有价值的思想,强调知识的功利性。功利主义思想的传播与时代的变化诱发了一场关于科学教育与古典教育的论争。论争因1809年R.L.爱吉沃斯(R.L.Edgeworth)发表了《职业教育论文集》(Essays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一文而引发。在文中,他攻击当时的大学教育,声称“教育的价值最终要根据它的实用性来决定”。[1](P42)到19世纪中叶,逐渐形成了以阿诺德和纽曼等人为一方的古典教育派和以斯宾塞、赫胥黎等人为另一方的科学教育派,两大阵营围绕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价值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

古典教育的积极提倡者托马斯·阿诺德将培养“基督教绅士”作为理想的教育目标。在担任拉格比公学校长期间,他大力推行古典人文主义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特别强调古典课程的地位。他把古典语言和文学作为拉格比公学的核心课程,强调希腊文和拉丁文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工具。在阿诺德看来,古典课程是智力训练的基石。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又一捍卫者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想》一书中,强调古典著作的学习比科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提供普遍的知识和完整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专业知识,“知识按其程度变得越来越特殊时,知识就越不能成其为知识”。[2](P33)“拥有知识是为了知识本身,而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能做什么。”[2](P34)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院长科普尔斯顿(E.Copleston)也认为,古典著作最适合于心灵的培养,因而是唯一需要认真学习的知识。他提出如果效用是最好的教育标准,那么,提供关于人性知识的古典著作的效用比提供关于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的效用更大。

古典教育派的思想遭到科学教育派的激烈反对。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宣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为完整的生活作准备”的人,广泛开展科学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唯一的最好的方法。他倡导教育应该从传统的“陈腐公式”中解放出来,把科学作为教育的中心,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赫胥黎无情地批判了华而不实的古典教育,指出英国大部分学校和所有大学提供的教育仅仅是一种狭窄的、片面的和实质上无教养的教育。他倡导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认为技术教育能促进国家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福利的需要。1869年3月,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工程师拉塞尔(John Scott Russell)在向女王上书的《对英国人进行系统的技术教育》(Systematic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the English People)报告中,提出了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取代旧的学徒制,认为德国等国家的产品优势就取决于其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他呼吁在英国建立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通过这场论争,人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知识,知识的价值何在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使科学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为科学与技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 世界博览会对英国人的外部刺激

为了向全世界展示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伦敦的水晶宫举行。在所有100多个展出门类中,英国均获优胜奖,标志着英国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然而,当绝大多数英国人还在沾沾自喜之时,极少数先知先觉者却对英国的前景感到担忧。知名化学家里昂·普雷费埃(Lyon Playfair)由于亲自参与了1851年博览会的组织工作,因而对英国科学和技术教育的落后有着深切的感受。面对伦敦博览会后上下一片的欢呼庆贺,他敏锐地看到了问题所在。通过欧洲旅行,了解欧洲大陆技术学校的优势后,他在一次题为“欧洲大陆的工业教育”的公开演说中指出,对于现代工业来说,科学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而英国却没有做出响应。[3](P320)但这种极具前瞻性的提醒并没有引起英国人的重视。

1855年,拿破仑三世举办了巴黎世界博览会。法国、德国在重工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1861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 法、德展出的工业品充分反映出他们的劳动者的技术和文化素质, 相比之下、英国工人阶级的文化教育水平明显低下, 已成为机器生产的严重障碍。”[4](P20)1862年,英国再次举办了不列颠世界博览会。法国、德国等国的产品优势再度显露。

如果说前几次博览会还未使英国人从自我陶醉的睡梦中清醒过来的话,那么,1867年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则给英国人以极大的打击。在该次博览会上,法国等欧洲大陆产品使英国人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在90个展览门类中,英国只获得10个优胜奖,其陈列品被描绘成“一堆滥竽充数的废铁和原材料的混和物”。[5](P48)

面对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1881年政府任命了以塞缪尔森为首的“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Royal Commission on Technical Instruction),考察本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1884年,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总结报告,提出了来自外部竞争的警告,“我们的工业帝国地位遭到来自世界各国的挑战,我们最大的敌人是那些受过最好教育的民族。”[6](P346)

事实上,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他们非常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早在1763年,德国普鲁士公国就开始对教育进行了干预, 腓特烈二世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 规定必须把6-13岁的儿童送入学校。1787年, 普鲁士正式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 国家开始全面管理教育。1819年,普鲁士公国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令。[7](P320)“德国的技术教育基本上由国家投资。1900年,德国共投资123万马克用于技术教育,而英国只有2万英镑。据统计,当时德国学校培养出的工程师是英国的3倍。”[8](P135)

3 “昙花一现”的技工讲习会的引领

技工讲习会(Mechanics Institute)是由开明的中产阶级资助创办,为那些具有技术和手艺的“技工”提供学习科学和技术的机会,培养生产中的主力军,并发展成轰轰烈烈的技工讲习会运动。该运动的摇篮是苏格兰格拉斯哥的安德逊学院,该学院以格拉斯哥大学自然哲学教授安德逊的名字命名,他临死前立下遗嘱,用其生平的积蓄建立一个以实用知识为主,面向社会各阶层的综合技术学院。乔治·伯克贝克被公认为英国技工讲习会运动的真正创始人。他在1800年创办了第一个以技工为对象的讲习班,他以固体和液体的机械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讲座为主要教学形式。课程深受广大技工们的欢迎。

由于不满安德逊学院班级编制及图书馆的内容和管理,安德逊学院技工讲习班1823年从安德逊学院独立出来,成立了英国第一所“格拉斯哥技工讲习会”。1823年12月,伦敦技工讲习会也宣告成立,旨在向各行各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让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第一批入会的成员达一千余人。这所学院很快成为全国普及技术培训教育的典范。之后,技工讲习会在各个城市迅速发展,到1826年,讲习会的数量达110余个。[9](P153)到1840年,全国讲习会已达200多个,会员2.5万人。到1850年,讲习会达700所,会员达到10万多人。[10](P37)

一开始,技工讲习会是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要目的,例如1824年成立的曼彻斯特技工讲习会的宗旨“……是使各行业的技工及工人熟悉自己行业实践的科学分支……由于各种工艺都或多或少的以科学原理为基础,所以发现这些原理,指出它们的实际用途将是本会的主要任务。”[9](P159-160)但这种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从19世纪30年代起,曼彻斯特技工讲习会首先扩展了该会的讨论主题,优先考虑基础文化教育课程,还增加了各种社会娱乐活动,如郊游、晚会、展览、聚会等项目。哈德菲尔德(Huddersfield)技工讲习会为会员开办了阅览室,陈列有2份月报以及4份周报,以及许多其他的报刊供会员阅读。该学校还在每年5月举行一次“乡村聚会”。会员载歌载舞,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有板球、足球、乡村舞蹈、诗歌背诵以及音乐小品。到19世纪中叶,技工讲习会已由当初对工人进行技术教育的场所转变成了新兴中产阶级进行社交教育的场所。[8](P128-129)

技工讲习会之所以存在的时间不长,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劳工阶级的文化基础较差,难以接受深奥的化学、机械、流体静力学等课程。第二,参加人员在成份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以机械工、工艺匠及体力劳动者为主的“技工”逐渐被商人、职员、以及中层专业人员替代。与创办的初衷相背离。第三,由于中产阶级的资助,中产阶级逐渐控制了讲习会。中产阶级希望讲习会培养更多俯首贴耳、品德优良的熟练工人。到19世纪50年代,技工讲习会已名不符实。因而没能起到传播科学技术的作用。

这种由民间自发组建的机构,尽管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却是英国成人职业教育的先驱。技工讲习所虽然由于中产阶级垄断,使其在性质上发生了蜕变,但它的产生却充分反映了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技术的更新,社会对有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了,工人对获取知识的渴望以及提升自身能力的愿望增强了。正是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要求,成了政府制定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力。

4 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态度的转变

长期以来,英国政府对技术教育推行一种“自由放任”的政策,在英国政府看来,国家不应为个人的教育,尤其是为了谋生的培训和教育负责。技术教育绝对是私人的事务,政府不应干预。但面对来自经济、社会和舆论界的压力,政府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政策,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伦敦国际博览会的第二年(1852年),英国成立了“皇家工艺学会”。1853年成立了“科学工艺部”,负责建立全国性的有关职业技术学科的考试制度,对职业技术教育加强管理。[10](P38)不过,此时的政府只是以发放资助的形式,利用民间团体来办技术教育,政府没办任何形式的技术教育。1870年,英国政府主张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免费的初等教育,直到13、14岁。如果他们愿意,可以继续接受教育,或上职业技术学校。1887年政府成立了“全国技术教育和中等教育促进会”。1889年颁布了第一个《技术教育法》(Technical Education Act),该法规定,由1888年地方政府法所产生的地方郡、镇议会有权征收“一便士”税,以资助职业技术教育。1890年,政府颁布了《地方税收法》(Local Taxation Act),规定各地方政府可以从威士忌酒税的收入中拨用一定比例的钱,用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该法确立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标志着国家干预职业技术教育的开端。“到1888年,与职业技术教育有关的学校在校人数已超过18万人。”[10](P38)

1891年又颁布规定,授权各地方新成立的技术教育委员会分管各地的这部分“技术教育”税收,以确保发展技术教育所需的资金。[9](P211)英国国会于1902年颁布了《巴尔福法案》(Balfour Act),授予地方教育当局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科技术学校的权力。以上法令的颁布以及各项措施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不过,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政府对技术教育的投资仍显得微不足道。1880年的一个统计表明,当年政府用于支付教师报酬的金额为38045英镑。如果以学员数59519人的平均额来计算,政府为每个学员的支付的“学费”只有12先令10硬士。另外,加上政府对新建科学技术学校的资助41177英镑,以及其他补助,其总额只占当年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0095%。[9](P211)尽管如此,但对英国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总之,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在外部经济的刺激下,在技工讲习会的示范和引领下,英国政府终于改变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开始介入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从而为二战后英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Michael Sanderson, Education,Economic Change and Society in England 1780-187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英]安迪·格林.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M].王春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李维.试论英国工业革命和初等教育普及的关系[J].世界历史,1995(1).

[5]翟海魂,编.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6]J.Lawson&H.Silver,A Social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England[M].London: Methuen&Co.Ltd,1973.

[7]马建康.从工业革命审视英国国民教育的滞后性[J].天府新论,2005,11.

[8]李立国.工业化时期英国教育变迁的历史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张新生.英国成人教育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10]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李书培]

猜你喜欢

英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英国的环保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