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剧本教学的潜在价值与设计要领

2016-10-11梁昌辉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5期

梁昌辉

摘要:儿童身上具有从事艺术活动的天性和创造力。小学剧本的综合性艺术活动直接体现了儿童的生命需求。建立在“读”“演”“写”基础之上的剧本学习,不仅会带给儿童丰富的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更能潜移默化影响儿童的发展,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剧本教学;潜在价值;设计要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9A-0076-04

从文本体式看,《公仪休拒收礼物》(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课)和《负荆请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都是剧本。人教版小语教材没有安排剧本类的课文,但在人教版五下“口语交际·习作五”的口语交际部分,提出了表演课本剧的任务,任务分为两部分内容: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排演。

查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没有出现“剧本”的概念,更无从谈起具体的要求。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有相关表述:“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于文学作品,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当然,这样的要求不仅简而笼统,也未对小学的剧本教学给予实在的指导性意见。

课标里所提的“戏剧”包括剧本,但比剧本的内涵与外延要大。仅就剧本而言,就可以分为话剧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小品剧本等几类,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这两篇都是话剧剧本。

一、剧本的文体特征

剧本是一种文学样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话剧剧本是话剧演出的脚本或称底本,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

1.具有独特的形式与结构

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提示组成。舞台提示包括交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道具、布景等,描述人物的表情神态、形体动作以及内心活动等。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中,文本一开始就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作了说明:

时 间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下午。

地 点 公仪休家的客厅内。

人 物 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子 明:公仪休的学生。

而“[幕启,子明坐在席上读书。公仪休由内室上。”交代的是人物的上下场,多以符号“[”表示;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则以符号“( )”标明,如子明和老师说话前“(忙起身向老师行礼)”。

根据剧情的繁简、场景的变化,剧本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是独幕剧,《负荆请罪》是两幕剧。

正是因为剧本有着独特的形式与结构,所以,我们一眼就可以将它从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识别出来,这是它的“身份证”。

2.以台词作为主要手段与内容

台词是剧本的主体内容,表现为人物的对白、独白以及旁白。台词是剧本最重要的叙述手段,是剧本展开故事、推进情节的唯一办法。这就把剧本与可以灵活、综合使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展开故事、推进情节的小说区分开来了,虽然很多剧本本来就改编自小说。

台词即对话(也包括独白与旁白),是剧本艺术的集中体现。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对话对剧本来说作用更大,地位更加重要。因此,剧本中的对话具有其特殊性。第一是对话富于动作性,如《负荆请罪》中廉颇到蔺相如府上请罪,廉颇对蔺相如说:“蔺大人,请您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读者读到这句话,脑海中的人物就不仅在说话而且同时是在行动的。第二是对话往往言简意深,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中,公仪休对送鱼的某大夫的管家说:“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公仪休说自己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吐,显然要表达的意思要比字面的意思丰富得多,听这话的管家明白这话是话里有话,可又找不到合适的话来应对公仪休的拒绝,只好“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提着鲤鱼下场”。第三是对话的抒情性,这是因为剧本无法直接使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情到深处时,“只好”让人物通过对白或独白传达内心的情思。

3.舞台性

话剧是舞台艺术,作为演出脚本,剧本必须适应舞台需要,展现舞台艺术的魅力。最明显的是剧本中的舞台指示,它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剧本的舞台性最本质的体现是戏剧冲突节奏快,人物性格对比鲜明,场景集中。受舞台时空限制,剧本不像小说那样可以缓慢的节奏多方面地展开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往往推进快,烈度强,猛烈撞击着受众的心理。剧本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性格反差大。剧本中人物活动空间就是舞台,而舞台作为场景的变化是有限的,因此剧本必须把人物和情节集中到一个或几个场面中来展现。

二、剧本教学的潜在价值

剧本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研究很少,比如,因为剧本也属于叙事文学的一种,把剧本混同于小说,进行人物、情节、主题分析的做法就不在少数。

那么,剧本教学的主要价值应该怎么定位呢?

1.学习欣赏以对话为核心的舞台艺术。

剧本说到底是为了舞台演出用的,虽然它也是以文本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但我们阅读时也要有一种舞台的感觉,所以,无论是作为文学文本的阅读,还是作为舞台表演的脚本,剧本教学应当指导学生学习欣赏剧本的舞台艺术。

对话是阅读、欣赏剧本的关键。故事依赖对话展开,冲突全凭语言呈现,人物在对话中演绎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可以说对话是剧本艺术的核心。我们贴着语言想象人物的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特别是揣摩对话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意,更深切地领悟语言艺术的精妙。比如,蔺相如的一句“还是以和为贵嘛”,就远不止人与人应该和睦相处这么一层意思;公仪休说:“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绝不能仅从字面去了解,而应联系公仪休前后的话,明白他是故意这么说从而拒绝别人送的鱼,懂得他清廉自守的品质。

高尔基说:“剧本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是作者的提示。”这是剧本的艺术魅力所在,抓住对话感受这种魅力正是剧本阅读的价值所在。

2.领略剧本独有的舞台感。

舞台感是剧本独有的特点,在文本中,它是由舞台说明的简单文字所营造的人物活动背景;在表演中,它是演员活动的物理时空与心理空间;对读者来说,它是依赖联想与想象主动建构的生活场景与人物活动影像。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这两个剧本情节比较简单,人物关系不太复杂,学生阅读时会感觉文字比较容易理解,即使进行分角色对话,学生也许会觉得和一般文章的分角色朗读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如果进行表演,学生就会对舞台感有切身的体验。我的学生胡恺林参加《负荆请罪》表演后写道:

沈泽春在一旁提醒我,然后把我推上台。我,我不会踱步呀。我心说一声:惨了。我只好在台上走来走去,装作踱步一样。这时,台下有人嘀咕道:“踱步的话,手……”我恍然大悟,忙把手背在后面,抬头挺胸收腹,照着电视上领导视察的样子做了起来。没想到,我这一动作,却让观众都笑了。

这是对舞台感最深切的体验、最生动的描绘,是别的文学形式难以给予学生的。

3.培养以言语为中心的语文综合素养

从教师为主的“教课文”的做法转变到以儿童为主的言语实践活动,母语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我们摈弃简单地把剧本当课文教的做法,开展以剧本表演为核心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因为剧本表演作为情景式的场景化的语文活动,是与儿童游戏、浪漫的心理特性相适应的,为儿童所喜爱的。在表演的情境中,儿童的身心向生活打开,向言语打开,向同伴与老师打开,是全方位浸润式的言语实践与学习。美国年度教师雷夫说:“学生的表演,我没有奖励,他们每次投入其中,感到快乐,就是最大的奖励。”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9月15日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戏剧进课程,“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这对我们进一步拓展对语文作为实践性课程的认识,改进我们单纯注重讲解的语文教学现状来说,增进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大有裨益的。应该说,剧本是发展学生言语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优秀的与便利的载体与平台。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一个剧本的排练演出,需要导演、演员、工作人员等等,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全面的潜能,培养其创造力,包括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执行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养,实现全人教育。

三、剧本教学的设计要领

剧本的特性决定了剧本决不能简单地当作一般的课文来进行分析式的阅读,正如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所说:“剧本实际上不是供人阅读的,剧本只有依赖于舞台与演员,才可能发出光彩。”这是剧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1.组织表演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这个教学内容可以是语文的知识性教学,可以是技能、策略的教学,也可以是活动式的,组织表演是以活动为载体的旨在丰富学生语文经验的教学内容。

国外是把戏剧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的,台湾与香港的戏剧教育起步也比较早。如,俄罗斯五年级语文教材在“19世纪文学”单元克雷洛夫寓言中就安排了“根据寓言排演戏剧”、“排演广播剧”等活动性内容,以教材的方式确认了戏剧表演这种活动性语文学习方式。台湾地区2001年起即列入“表演艺术”课程,并将广义的“戏剧”内涵渗透到艺术、人文和学科教学之中。香港演艺学院张秉权教授梳理了香港戏剧教育的四种模式:①戏剧作为课外活动:学校戏剧组;②戏剧作为独立科目:戏剧教育科;③戏剧作为教学法:教育戏剧;④戏剧作为学习经历;教育剧场。

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材仅此两篇剧本!教材在两个剧本后面的练习中都明确列出“排演”的要求,也就是说教材编者的意图也是指向表演的。同时,就学生来说,小学阶段的孩子善于模仿,喜欢玩,游戏是儿童的哲学,是儿童学习生活、把握世界的方式与途径。引导学生排演剧本是深受孩子们欢迎的,近年我两次教六年级,都带领学生表演《负荆请罪》,学生们的反响很好,“真是快乐的一节课”是他们共同的评价。

2.提供支架

围绕表演,教学还要为表演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架。教学支架相当于脚手架,是扶助学生完成表演的手段与策略的安排,包括剧本知识、舞台表演常识、故事背景等。

第一是关于剧本结构形式的认识。首先介绍剧本内的时间、地点、人物再加上方括号、圆括号,构成舞台说明;剧本的主体主要包括人物对话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经验、语文经验之外的文体常识性知识,需要明明白白让学生认知到位。即使六上的《负荆请罪》,和四年级下学期隔仅一年多,仍然需要温故、明确一下的。当然,了解文学常识,并不是为了记住概念,而是为指导表演服务的。特别是人物的身份、神态、动作等,都要结合对表演的推敲来领会、把握。

其次是读懂剧本的问题。这是极易与普通课文教学混淆的。我们要紧扣一个“剧”字来理解剧本,把“文”中人变成“剧”中人,把“文”中语言变成“剧”中对话,在活的表演中梳理剧中主要矛盾,领悟人物主要性格特点。这是一个读懂剧本与推敲表演滚动发展的过程。

《负荆请罪》是两幕剧,历史背景更为复杂,如果没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就会觉得廉颇的嫉妒毫无来由,更无法理解将相不和对赵国的巨大危害性,当然也就无从领悟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胸怀。笔者在教学这个剧本时,排演前先带学生一起阅读《史记故事》(少年版)中与这个故事相关的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战国群雄纷争和秦国一支独大的深刻危机就进入到了学生视野。特别是其中的“胡服骑射”、“完璧归赵”以及“纸上谈兵”等直接与赵国相关的故事,更使学生对话剧中的人物、人物与国家的存亡关联有了更深的认识。人教版五下第18课《将相和》,写了有关蔺相如、廉颇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内容比较丰富,有助于认识时代背景与人物关系,至少应带学生阅读、了解这三个小故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排演、表演。

3.言语实践拓展

剧本的言语实践拓展环节可以安排这样两类内容:

一类是“读”,安排学生阅读其他的剧本,或者阅读相关联的文学作品,比如学习《负荆请罪》后阅读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白话文,了解相关人物的生平、历史贡献及赵国的兴亡。

还有一类是“写”。写的活动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编写剧本,如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在学习了《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四篇文章后,在随后的“口语交际·习作五”的口语交际部分就有把课文改编成剧本的练习。编写剧本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剧本知识,深化对剧本常识的把握,还使学生体会到剧本与同类别的叙事文学——小说的区别。

另一种写的活动是写表演剧本或者观看表演的体验。如表演《负荆请罪》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整个表演中的任务,在导演、演员、观众三种身份中选择一个,写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最出色的莫过于饰演韩勃的陆思影,那生气的样子,气愤地双手叉腰,不满地跺脚,若有所悟地竖起大拇指,简直把韩勃表演得淋漓尽致。(2013届学生钱亦可,导演)

刚开幕,我便卡在了起头的一段话。张口结舌,脑袋一片空白。 (2016届学生郭亚晴,演员)

我只好在台上走来走去,装作踱步一样。这时,台下有人嘀咕道:“踱步的话,手……”我恍然大悟,忙把手背在后面,抬头挺胸收腹,照着电视上领导视察的样子做了起来。没想到,我这一动作,却让观众都笑了。看着他们笑得快滚到地上的样子,我竟然也有一股要笑的冲动。(2016届学生胡恺琳,演员)

陈雨婷的演技可以说是班级里最棒的了。她大胆演“蔺相如”,大方对“韩勃”讲道理,和气地对“廉颇”表示宽恕,使同学们大为赞叹。(2016届学生徐佳怡,观众)

可见,儿童身上具有从事艺术活动的天生倾向和能力,小学剧本的综合性艺术活动直接表现了儿童生命需求。建立在“读”“演”“写”基础之上的剧本学习,不仅会带给儿童丰富的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更能潜移默化影响儿童的发展,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养成。

责任编辑:徐瑞泰

Abstract: Children are born with arts nature and creativity, and comprehensive art activity of primary school drama directly embodies childrens life requirements. Drama learning based on reading, playing and writing can not only bring children rich experiences and make them content spiritually, but also have a subtle and imperceptible influence on their development, thus promoting formation of their perfect personality.

Key words: drama instruction; potential value; designing te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