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小理工”
2016-10-11水也
水也
大学里总有那么一类人,喜欢揪着自己学校的缺陷拼命吐槽。一会儿指责食堂菜价又升了,一会儿抱怨学校的男女比例不合理,甚至把天气热这等事儿都怪在学校头上,像任性的孩子,永远不懂得知足和感恩。然而一旦换别人对他们的大学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他们又不高兴地拍桌而起,义愤填膺地争辩。
如果这是一种病,我实在是病入膏盲了。某次在外练车,跟同组练车的本地中年大叔说起自己是厦门理工人,并自嘲在报志愿前完全不知道存在这所学校时,大叔笑了,操着一口闽南口音的蹩脚普通话说:“噢,就是那个职专?”我闭着眼睛深呼吸了许久才压住心中的怒火,强制心平气和地拉着人家为其恶补了关于厦门理工学院的历史。
我说,大叔,你OUT了。厦门理工学院1981年10月建校,前身鹭江职业大学是福建省最早的全日制职业技术大学,2003年筹建升本并试招7个专业的本科生,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2013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
厦门理工学院的前身是鹭江职业大学,在部分老厦门人印象里一直没更新,就像多数年轻人长大后仍被老人家叫着儿时的小名一样,我们的小理工也是一个初长成的小年青。
年轻的小理工占地面积并不大,只有50余万平方米,从北门到南门不用大费周章地乘坐公交车,跨系谈恋爱的情侣也不用忍受夸张的“异地恋”。酷暑天里从宿舍走到教室去上课也不用在烈日下暴晒三四十分钟……学校大有大的骄傲,小有小的妙趣,仔细想想,也乐于其小。然而这样的面积将一个初来乍到的资深路痴耍得团团转还是绰绰有余的,我就是那样的路痴。初来小理工,只顾兴奋地四处张望,竟跟丢了带路的学长,一个人摸索在青翠的树木和灰白色的建筑之间,着实被小理工狠狠虐了一把。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从文科专业到理工科专业,从学习场所到休闲场所,从生活设施到运动设施,该有的,小理工绝不含糊。另外,学校正在筹划新建教学楼、宿舍楼以及游泳馆等项目,作为准大四的我们常调侃:等这些建完了,我们也毕业了。话虽这样说,心里还是默默祝福母校,愿她越来越好。
比起她的小,我更爱小理工的朝气蓬勃。除去那些品种各异、四季常在的树木不说,你看那操场上奔跑的矫健身姿,你听理工湖边字正腔圆的练嗓子声,还有黑夜中久亮不息的实验室灯光……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大大小小的学生组织,他们正是学校里最具青春活力的一群人。一年四季的活动不断,大到轰动整个校园的十佳歌手大赛,小到对校园一隅几株罕见植物的拍照认知,以及周到得连宅在宿舍拍几张照片也能参与其中的周末文化集市……小理工如日中天,迎着热烈开放的凤凰花。诠释年轻人该有的姿态。
年轻的小理工的地理位置也是极好的。她虽位于厦门郊区,但她并不孤单,附近的学校有近十所,文化氛围浓郁。毗邻的旺角商业学生街刚建成不久,不论是踌躇满志兼职创业的未来英才,还是有钱任性地追求娱乐消遣的茫然少年,无疑又多了一片各自飞翔的蓝色天空。而且厦门北站就在小理工边上,只有不足五分钟的车程,无论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进厦门岛内玩耍,都不是问题。
关于小理工的地理位置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坐落在天马山群脚下。这群名不见经传的山,是理工人常挂在嘴边的,没有特别的渊源,只因为天马山是理工学子最常爬的山。植树节上山植树,夏天的夜晚上山俯瞰夜景,在宿舍窝久了也会随性约上几个好友,或是骑行或是徒步到达天马山顶,汗涔涔地坐在山顶的岩石上,看山下公交车小得如同蚂蚁爬在沟渠里,数着附近校园里最惹眼的操场如绿地毯般安静地铺着,兴致勃勃地张开双臂作飞翔状,对着远处呐喊,画面“咔嚓”一声定格,晒在朋友圈里,背景是清澈湛蓝的天空。
年轻的小理工更是贴心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校食堂一到端午节就送粽子,一到冬至就送汤圆,连平时打菜“抖三抖”的食堂阿姨见你菜打得少了,也会心疼地多舀几勺给你,简直受宠若惊;学校后勤处追逐潮流,推出了“智慧后勤”的APP,宿舍有什么坏了要报修,只要在APP上下单,维修人员到位得要多快有多快,遇到热心的维修小哥,兴许还愿意给你带一份外卖呢;学校还有一群可爱的保安,你偶尔会看见他们聚在一起练拳,遇上突如其来的大雨,他们还会帮忙收楼下晒的被子;校团委顶着巨大的压力开设了“厦理工e起来”的微信公众号,之所以说压力大,是因为学生们在上边的或好或坏的吐槽,上至校领导,下至扫地阿姨可都是有目共睹的。当然,这些年在小理工的怀抱里成长,她的努力,我们都懂。
年轻,或许不成熟,但拥有不一样的拼劲,那种铆足了劲往前走的努力,是其独有的魅力和骄傲。这不,小理工冲劲十足,许多专业的高考招生分数线都达到了一本水平,就连学生会主席都哇哇叫地叮嘱大家:“我们纳新的时候一定要hold住,要知道理工现在招进来的新生素质是越来越高了!”
然而有的事实不得不承认,小理工不是985,也不是211,她沾了厦门这座城的不少光,也还是好得不够让人满意。和学弟学妹聊天,常听到诸如“要不是当年高考英语科目涂错了卡,怎么会沦落于此”“其实我就是想来厦门,其他更好的学校上不了就只好来这儿了”“我暗恋的学长来这儿了呀”此类的不乐意,我想他们也只是患有和我一样“我的大学只能我吐槽”的绝症吧。而我也从来不是最优秀的,也忘了自己是因为考砸了还是超常发挥了才来的厦门理工,但小理工告诉我,我们还年轻,一定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坚持走下去,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到最后的人真的很少。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