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欢“抢遗产”的韩国人

2016-10-11李健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16年4期
关键词:刀叉世界遗产遗产

李健

说到“申遗”,我们最害怕的是哪个国家?小伙伴们纷纷举手回答:韩国!每每聊到这个话题,中国人通常是既愤怒又紧张。韩国“抢”了我们的火炕和中医,“抢”了我们的端午节和印刷术,甚至还“抢”了我们的汉字,真是太欺负人了。而且,他们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于是我们总在担心,指不定哪天又有什么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儿被他们“抢”去了。比如,就有研究科举的学者“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因为韩国似乎在为“科举考试”的“申遗”做宣传、做准备了。如同战斗片中千钧一发的时刻,气氛顿时紧张得让人不敢喘气。

韩国人的“申遗”工作的确做得不错,但给中国带来的“故意伤害”严格来说是被过度解读或者错误解读了。比如说,别人计划申请的“火炕”,只是具有朝鲜民居特色的“温突”系统,与东北暖炕确有区别;至于中医,韩国可从来没想过据为己有,只不过是申报过一本叫《东医宝鉴》的医书罢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但与中国端午节内涵完全不同;而关于韩国将汉字“申遗”的消息,则完完全全是中国网友杜撰出来的。

解释了这么多,一定有人要起高腔了,说你不热爱祖国,你居然替韩国人说话。少安毋躁,这只不过厘清事实而已。再者,都过去了,管它真相几何,往事不要再提啊!我们今天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关心。你知道吗?最近筷子火了。对,是筷子,不是筷子兄弟。随着一条“筷子申遗”的消息登上各大新闻网站的首页,随着筷子在微信、微博上成为焦点,中国网友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没错,站在筷子后面的又有韩国人。他们怎么老这样呢?

事情是这样的:来自中日韩三国的“筷子专家”在韩国青州举办了一次“筷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次会上,大家一致认为,筷子很伟大,“在中日韩三国维护和平,走向合作、和谐、共生的目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议没管马云高兴不高兴,决定将每一年的11月11日定为“筷子节”;另外,与会三方商定,向各自政府建议,三国共同为筷子“申遗”,并把筷子推向全世界。还好,这次韩国没有一个人去战斗!

那么,问题来了:为筷子“申遗”真的有必要吗?勺子会不高兴吗?有人觉得这太无聊了,是“小题大做”,是吃饱了撑着,没事找事。不过大家对筷子并无恶意,毕竟我们都得感谢它让我们吃上饭,不是吗?反对和质疑者只是觉得,比筷子更值得去“申遗”的多得去了,论资排辈的话,筷子至少还得唱一曲《千年等一回》。还有人认为,筷子我们每天都在用,一日三餐都在用,把它跟“世界遗产”联系起来,的确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虽然争议很大,但有一点是不可否定的,那就是作为寻常百姓家的寻常物,筷子一点儿也不寻常,是毋庸置疑的“代表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棍”,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作为一种独特的餐具,它让我们的祖先告别了“手抓饭的时代”。更为可贵的,是附着在筷子上的“筷子文化”。这才是它具有“遗产价值”的关键所在。

如果一双筷子摆在面前,你看到的只是一双筷子,那么你很有可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这样说虽然有点儿伤感情,但也不无道理。被誉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的社会学家埃利亚斯,在他那本曾经轰动西方世界的《文明的进程》里探讨“文明的进程”时,首先就从刀叉等饮食工具说起。为什么呢?因为饮食的工具、方式和礼仪是人类最鲜明的文明符号之一。刀叉在西方的文明进程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筷子在我们所处的文明体系里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与刀叉的“简单粗暴”有所不同,筷子诠释的是另一种“文明性格”,它更含蓄、中庸,强调共享、礼让与和谐。从表面上看。几千年来筷子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一直被我们紧紧地握在手中。但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我们又是否一直在继承和发扬呢?实际上,我们真的忘记了很多,抛弃了很多。如今。在庞大的青少年群体中,很多人都不能正确地使用筷子。如果说这还可以用“个人习惯”来解释,那对于那些把与筷子相关的基本礼仪都扔得一千二净的人,就应该好好地听一堂“筷子课”了。

总之,筷子“申遗”这件事一点儿也不好笑。至少,推动这件事的人,他们的初衷是不应该被质疑和诋毁的。就好像,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嘲笑或者指责韩国人喜欢“抢遗产”,但实际上他们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抛开成见和偏见来看待问题,就会发现,“连筷子都不放过”的韩国人,他们的“抢”,是一种保护和传承,更是一种珍惜和深爱。我们对待包括筷子在内的传统文化,需要的不就是这种态度和决心吗?

猜你喜欢

刀叉世界遗产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遗产怎么分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什么是世界遗产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遗产的分配
最后的晚餐
千万遗产
太阳应该怎么吃?
筷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