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用的冰从哪儿来
2016-10-11
孙鑫伟
现代制冰技术出现以前,古人在夏天怎样搞到冰,又怎样用冰来防暑降温?
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纬度都不算太高,夏天往往酷热难耐。在没有空调、电风扇、冰箱等现代设备以前,古代人是怎样熬过夏天的?
可想而知,绝大部分人面对炎炎夏日都只能以勤洗澡、穿薄衣服、吹穿堂风的方式硬扛,只有少数人能凭借着强大的权力或财力,搞到些冰块之类的消暑用品来对抗大自然。
他们的冰块是从哪儿来的?用冰块可以怎样消暑?跟当代城市居民的空调小屋相比,制冷效果如何?
深挖洞,广积冰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即开始用冰消暑,《周礼》中即有在容器“冰鉴”中保存冰块的记载。冰鉴是用木制或青铜制造的箱子,大口小底,底部有直径很小的排水口,可在冰融化后直接排出冷水,以供使用。
春秋时,还有一位叫子冯的楚国士大夫,为了装病以避免被楚王封官,竟在炎炎夏日盖着被子躺在垫有大冰块的床上睡觉,堪称“开空调盖棉被”的古代先驱。
而在现代制冷技术发明前,要像子冯一样在夏天使用冰块,只能在寒冷季节采集自然冻结的水体,并予以保存,因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从周朝开始,采冰、储冰工作长期由宫廷包办。如周朝有专门负责管理冰的官职“凌人”,每年 12 月、1 月都要带领下属到江面、湖面上采冰,封存在阴凉处的冰窖里,配备树叶等隔热材料,以备夏季使用。
由于保存环境、方法的限制,这些窖冰的三分之二都会在使用前自行融化,因此储冰者需打好提前量,采集远远多于需求量的冰块,才能满足宫廷需求。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挖井藏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保存冰块用的“冰井”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曹操即于公元 210 年修建冰井台,高 8 丈、深 15 尺,里面建有许多小冰井,与铜雀台、金凤台并称为“邺城三台”。
唐宋以后,储冰工作进一步完善。如宋朝就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冰井务”,用来管理采冰、藏冰、颁冰(赏赐冰给官员)、刷洗冰室等一系列工作。他们还放弃了在深山穷谷采冰的老办法,直接在距离京都较近的金明池采冰。
到明清时期,由于都城北京多湖且冬天寒冷,储冰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清代的储冰活动为例,北京皇城内部和皇城周边设有 23 处“官窖”,专门提供冰块给宫廷使用。在皇城外还建有许多“府窖”,专为贵族和各部官员服务。除北京城外,城外如热河、喀喇河屯等也都有藏冰的场所,主要供皇帝出巡或前往行宫、避暑山庄时使用。
在采冰、藏冰、用冰等方面,清代都有其独特的管理流程。
如采冰由工部的都水清吏司负责,每年北京水道结冰前,要先放水“涮河”,去掉水中的杂草。约到冬至时开始采第一批冰,待水面再次结冻之后再采第二批。如此反复,每年冬天大概能采到五批冰。
采冰之前,匠人还要用冰镩在冰面上划出行列,以确保采出的冰块是方块形状,大小整齐,尺寸得当,无破损处。待冰块采集到岸边后,还需用黄布盖好,由工人用“御冰车”将其拉到冰窖中。
怎样用冰降温
在古代各时期,这些千辛万苦储存下来的冰块,又会以什么方式接触人体,帮助古人们扛过难熬的夏天?
早期的冰十分珍贵,像子冯那样制作冰床来防暑降温的做法极为奢侈,难以长期负担,有些时候只能一冰两用。如根据《吴越春秋》,越王勾践出游时就很喜欢随同出行的“冰厨”,甚至在其中留宿,与冰厨中保存的新鲜食物同享冰镇之乐。
在冰块特别难搞的时代,皇帝除了储存冰块自用,还会将其作为赏赐物分发给大臣,供其解暑。这种“颁冰”的做法始于周朝,一直延续到清代为止。
汉朝末年坐拥“冰井台”的储冰大户曹操,即常将冰块作为珍贵物品赏赐给下属。北齐大臣高睿率领山东兵建造长城时,由于酷热难耐,也曾蒙领导赏赐过冰块,但高睿本人表示拒绝,理由是不忍心他一个人喝凉水,而让手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将士喝温水。
到了唐朝,不但有个别豪富权贵开始了私人用冰,而且使用方式极为奢侈。除了出现以冰为原料的冷饮,像杨国忠这样的特权人物还能打造私人冰室,内有匠人雕出的冰山,来访客人甚至需要穿上棉袄才能入内停留,制冷效果不亚于开到 16 C的空调房。
宋朝宫廷用冰量就非常巨大,每年朝廷平均要消耗 38300 段冰,而实际采冰的规模还远大于此,因为采来的冰有 40%都会在储存期间自行融化。
可想而知,宋朝皇帝夏天用起冰来颇不节制,北宋徽宗、南宋孝宗都有冰水喝多了身体不适的记录。得到皇帝赐冰的大臣也远较前朝为多。
除皇帝赏赐臣子外,高级官员也会赏赐冰块给低级官员,如欧阳修就曾赐给过梅尧臣冰块。此外,冰还作为礼物被馈赠给来访的外国使臣,供其消暑。
元朝的用冰范围也十分广泛,不但军队在其驻地储冰解暑,就连行军中的部队都能在驿站得到冰块。
到了明清时期,冰制品就更普及了。清廷储备的冰块除皇室成员使用外,还对各级官员设置“冰票”,凭票供应。不过,能凭冰票领到的冰数量极少,根本不够使用,官员们往往还会到市面上去买冰。
除冰票之外,清朝还有“赐冰汤”的制度,在办公场所的台阶下面放上冰桶,里面盛有冰汤,供本单位的工作人员饮用。
冰的普及
不过,唐宋以前,冰块过于珍贵,不但不能平民化,而且在权贵手里也主要用来给水果和饮料降温,“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当然,唐朝的冰块数量仍极有限,价格也甚为昂贵,到了“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的地步。大臣在蒙皇帝赏赐冰块之时都会深感为荣,如白居易就曾记录:“……圣旨赐臣等冰者,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异之恩。”
冰块要真正走向民间,还要等到物质文明丰富的宋朝年间。
宋朝有能力采冰用冰的单位也越来越多元化,民间采冰、藏冰乃至出售各种冰制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东京梦华路》中就记载了很多冷饮、冷食,如“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汤”、“冰雪凉水荔枝膏”、“冰雪细料馉饳儿”等,都以冰为原料或辅料,如“冰雪甘草汤”就是用甘草、砂糖等原料熬成汤后加入冰屑而成。
南宋时期的冰制品更加丰富,有雪泡缩脾饮、荔枝膏水、苦水、富家散暑药冰水等。杨万里的《荔枝歌》有“市人如炊汗如雨 / 卖冰一声隔水来 / 行人未吃心眼开 / 甘霜甜雪如压蔗”的句子,对冰制食品的解暑功能予以歌颂。
至于市面上出售的冰,一部分出自是平民经营的“民窖”,这种冰窖一直到清末才出现。早期的民营冰窖还需要向王府交钱,以后者的名义营业,才能取得开窖权。
除民窖外,官窖、府窖也会把一部分储备冰投放到平民市场上,且供应量颇为充足。买家主要是饭店、鱼行、肉铺、饭庄等,每天清早都会有骡子拉着装冰的车道各订户处卸货。买冰的住户也不少,只需5大枚铜钱左右即可买到 1/3 方大的冰块。市面上的冰饮种类也更加繁多,如冰镇酸梅汤、冰激凌、冰酪等。
北京人就这样过上了时不时能凉快一下的夏季生活,再也无需像 1500 年前的皇家太子一样,因为高温难忍而喋血搏命了。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