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绘画看南宋的建筑与气候

2016-10-11

读者欣赏 2016年10期
关键词:设色长廊爬山

张立峰+贾燕

秋窗读书图(局部)绢本设色   25.8×26cm南宋 刘松年 

历史上北宋政权溃灭,宋室南迁,史称南宋。南宋建都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浙江杭州,新生的南宋王朝在适应新的地理气候环境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究。其中,气候与建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使南宋建筑较以往更有特色和创新之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南宋建筑实物遗存较为稀少,借助传世的绘画作品,特别是推崇写实主义、颇具现场感的南宋绘画,使我们能有机会了解南宋时期的建筑。

湖山春晓图绢本设色  67×77cm宋   陈清波 

从汉代画像石到北宋绘画,建筑物的窗大多是固定在墙面中间的直棂窗,既不便开闭,又要加帘幕才能遮风挡雨。在南宋的绘画中,建筑物中的直棂窗或者墙壁很少得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屋檐到地面、包裹建筑外立面的木质格窗。这种格窗在南宋皇家画院及宫廷画家的作品中大量地出现,特别是在南宋中期的光宗、宁宗两朝(1189-1224年)大为盛行。

月夜看潮图绢本设色  22.3×22cm宋  李嵩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是南宋著名的宫廷画家,位列“南宋四家”,擅长楼阁界画,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马远的画作《华灯侍宴图》为我们再现了南宋宁宗时期宫廷晚宴的情景。画家站在户外,以俯视的视角着笔,但笔墨并未放在堂内宴席和宾客活动等细节上,而是以外部环境的描绘来烘托宴席的欢乐气氛。画中完整地展现了南宋宫苑中大型建筑的正面形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建筑台基边缘装满格子长窗,仅在房屋正面中间卸去部分格窗以利于通风采光,同时也为室内饮宴的人们留出随时可以欣赏室外风光的视野。

宋画《仙馆秾花图》描绘的是夏季大内宫苑或贵族府邸的一角,在对前后两座建筑的近距离描绘中,使我们可以得见更加清晰的格窗细节。格窗是一种便于拆装的轻型装修,一般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掩盖檐下的斗拱与额枋,使建筑外观整体简洁大方,里层设在额枋之下直至地面,代替房屋四面原有的夯土墙或直棂窗。这种墙窗合一、可以随时安装拆卸的格窗,具有较好的控温、采光和通风性能。炎夏酷暑时节,人们可以拆去大部分的格窗,增加通风面积,便于散热,于是房屋就变成了凉堂。此外,在窗上还加挂卷起的帘幕,想必当正午光线强烈时,可以放下遮挡阳光,到了夜晚也能减弱凉风的侵袭。

仙馆秾花图宋  佚名 

《四景山水图》是“南宋四家”之一、画院待诏刘松年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了在春夏秋冬四季里幽居于湖山楼阁间的士大夫的闲适生活。通过对一年四季中建筑物外部形制的刻画,《四景山水图》为我们忠实地记录了格窗在四季中的安装和拆卸全过程。

在冬景图的左下角,由回廊连通的三间屋子除了正门其余几面都装上了格窗,把建筑物严密地包围起来,格窗裱糊窗纸,窗内再加上帘幕,以尽量抵御冬季的严寒,且采光、透气性要好于墙壁。到了春季,随着天气转暖春景图中右侧楼上外层的格窗已经拆除了,仅留下檐下横披,里层的格窗则以淡墨勾出。到了夏景图中,炎热的天气已经让主人尽行拆去内外两层所有的格窗,延伸到湖中的房屋已经变成了凉亭,或者说是只见屋顶和柱子的敞堂更为恰当,在敞堂最外沿的四角各有一根深黑色细柱,这应该就是秋季用于安装格窗的外框。至于秋景图中右侧建筑物表面的格窗,其装设和使用与春景图中的大体相同,也拆除一部分、保留一部分,但是房屋的结构看起来更加清晰完整,里层格窗还裱糊着白色窗纸,这使得黑色的格窗骨架显得轮廓分明。

四景山水图绢本设色  41.3×67.9cm  南宋  刘松年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陈清波的《湖山春晓图》、李嵩的《月夜看潮图》、燕文贵的《层楼春眺图》、刘松年的《雪溪举网图》、马远的《寒林楼观图》和《雕台望云图》、马麟的《楼台夜月图》等南宋绘画作品中都有格窗的出现,这背后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各地的建筑各有特色,但只有建筑结构与气候条件相适应,才能形成舒适的宜居环境。杭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多雨、夏湿热、秋气爽、冬干冷的气候特征,特别是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常常会出现异常的寒冷和酷热天气。

史料记载发现,南宋时期杭州气候的冷暖波动比较大,极端寒冷和酷热天气时有发生。例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戊子,“大雨雪,至于己亥,禁旅垒舍有压者,寒甚”。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行都大雪积冱,河冰厚尺余,寒甚”。杭州盛夏时节常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容易出现晴热高温天气,南宋时期亦复如此。例如,绍兴五年(1135年)五月,“大燠四十余日,草木焦槁,山石灼人,渴死者甚众”。嘉定八年(1215年)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行都斛水百钱”。显然,从中原地区南渡至杭州的皇室贵族们对于杭州这种夏季酷热、冬季湿冷的气候,一时之间是很难适应的。而如格窗这种建筑形式的产生,正是南宋上层社会对杭州气候的一种适应方式,故而盛行于南宋宫苑和贵邸之间。

秉烛夜游图绢本设色  24.8×25.2cm南宋 马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作品静雅而又富诗情,高突的短亭与低徊的长廊,呈现了宋人园林建筑的典雅。庭园里缭绕的香雾,若隐若现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筑的沉厚单调,也引人萌生置身仙境的遐想。

然而,格窗这样较为频繁的安装与拆卸毕竟不是很方便,在南宋绘画中还有几种改进型格窗:有将其一分为三,上下固定,中间翻起的,如佚名所绘的《水阁泉声图》;有将长窗改为半墙半窗的,如刘松年的《秋窗读书图》等。

华灯侍宴图绢本设色  111.9×53.5cm南宋 马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南宋绘画中格窗还与长廊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了既可封闭、又能开放的特殊的廊,也颇具特色。这一点在《四景山水图》的冬景图中就已经出现,在图的左下角的三间屋子是由回廊连通的,而整个回廊外部也全都用格窗包裹起来,以确保建筑整体的保温性能。《秉烛夜游图》是马远之子、宫廷画家马麟的作品,画中以六角攒尖重檐亭为主体,左右皆是不见首尾的曲折长廊,廊与亭的外立面安装有长长的落地格窗。因为正是海棠花开时节,面向花园一侧的六角亭和右侧长廊的格窗已经拆除大半,留出观赏视角,坐在亭中的白衣高士正好可以秉烛夜游赏花。这种由格窗封闭廊与亭的做法,在南宋以前很少见,进入元代以后逐渐消失,可谓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创举”,而《秉烛夜游图》正是反映了这消失已久、而今罕有的情景。

层楼春眺图绢本设色  23.7×26.4cm  宋  燕文贵

廊虽非南宋首创,但是由于江南地区多雨的气候特点,使得南宋建筑中长廊变得更加普遍而多样,以便雨雪天气不必打伞、鞋袜不湿,让行人不必受淋漓之苦,夏日也能避开骄阳曝晒。南宋绘画中颇有特色的长廊是沿着山坡升降的爬山廊,如马麟的《楼台夜月图》。此图截取楼台亭廊的一角,横在图中左下角的爬山廊将低处的景亭和高处的楼台连接起来,当然这反映的仍然是当时贵族阶层的悠闲生活。

水阁泉声图绢本设色 25×25cm  南宋 马远

《踏歌图》是马远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貌似山水画实则是风俗画,反映了雨后天晴的都城临安郊区农家“踏歌”的欢乐场景。在《踏歌图》的中间位置绘有两段长廊:一段在较小的山谷内略向上爬升,又横跨小山谷,使得这段爬山廊兼有“跨”的特点;另一段则环绕着一座耸立的山峰,沿着山腰盘旋而上,在立体的空间内伸展开来,头尾则隐去不见,这段爬山廊又兼有“绕”的特点。

雕台望云图绢本设色  25.4×24cm  南宋  马远  波士顿美术馆藏

这种爬山廊实际上是栈道加上廊屋的新式组合,既满足了登山时避雨遮阳的实用功能,又勾连路亭、屋宇,进一步丰富了宋代建筑的形制和功能。《踏歌图》中爬山廊虽然不如《秉烛夜游图》和《楼台夜月图》中的长廊华丽精美,廊柱间也没有可以根据气候冷暖而随时能拆装的格窗,仅仅是山村中的公用长廊,但是实用价值更高,也更人性化,堪称我国南宋时期公共设施领域的创举。

楼台夜月图绢本设色 24.5×25.2cm南宋  马麟

时至今日,在浙江东南地区的泰顺、景宁、庆元和武义等县的乡间,还可以找到不少古代廊桥的实例。例如,武义县城内的熟溪廊桥即始建于南宋庆元年间,距今已有800年的光阴,可谓是南宋公共设施在后世的遗泽之一。而从南宋建筑中的格窗与气候的相互协调与适应情况看,它再次为我们展示和验证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生活状态。在化石类能源大量消耗、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在空调等制冷取暖设备大行其道、低碳节能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小小的格窗看似陈旧过时,实则在理念上却是先进、科学的。

猜你喜欢

设色长廊爬山
《岩高千尺虎》
我们一起去爬山
《独白系列之三》
《鹿鸣》绢本设色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我们去登高
漫画长廊
为什么爬山后会腿酸?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