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初梁佩兰书法探研

2016-10-11朱万章

艺术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佩兰行书岭南

朱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艺术史栏目主持人:林木

清初梁佩兰书法探研

朱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00006)

梁佩兰以诗文知名,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清初“岭南三家”。他同时兼擅书法,尤以行书见长。梁氏行书从古人字中吸取养分,再参以己意,形成雄奇高古、笔力劲健的自家风格,在清初岭南书法坛独树一帜,占据一席之地。

梁佩兰;行书;诗歌;书法史

在清代初期的岭南文坛,屈大均(1630~1696年)、陈恭尹(1631~1700年)、梁佩兰(1630~1705年)并称“岭南三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诗文之外,兼擅书法。屈大均以行草书见长,陈恭尹以隶书知名,而梁佩兰则专事行书。他们不仅在岭南甚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书法史上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在明末清初的岭南书坛占据着重要地位。

关于“岭南三家”中的屈大均、陈恭尹,笔者已有文章论及①分别参见朱万章《屈大均传世书迹探微》,载《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77-786页;朱万章《陈恭尹的隶书》,香港《大公报》,1996年3月15日。。而对于梁佩兰,虽然之前也有关注②见朱万章《梁佩兰行书浅议》,载《岭南金石书法论丛》,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200-204页。,但由于材料所限,未能深入。今结合历年来搜集之梁佩兰书迹,对其书法作进一步探研。

梁佩兰,字芝五,号药亭,别署漫溪翁、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州,卒后私谥文介先生,广东南海人。他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乡试,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成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后假归,里居十五载,与诗友结“兰湖社”,与同邑程可则,顺德陈恭尹,番禺王邦几、方殿元及其子方还、方朝等并称“岭南七子”③《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3332页。。他广交游,“与海内诸名宿酬唱”④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八,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060页。⑤吕永光《梁佩兰年谱简编》,载梁佩兰《六莹堂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60-485页。,当时粤东名流如屈大均、陈恭尹、张穆、高俨、大汕、屈修等均为其座上客⑤,与主流文坛的王士禛、朱彝尊、纳兰性德、姜宸英、潘耒、宋荦等人也有交流,与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也有诗文往还⑥汪宗衍《石涛与广东诗人》,载汪宗衍《广东文物丛谈》,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4年,第7-13页;汪宗衍《梁佩兰、屈大均赠石涛》,载汪宗衍《艺文丛谈续编》,澳门:文会书舍,1993年,第80-87页。。

梁佩兰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文,有《六莹堂集》行世。《清史列传》谓“其诗从汉魏入,不借径三唐。新成王士桢、秀水朱彝尊、吴江潘耒尤推重之。”⑦《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文苑传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800页。时人何巩道(1642~1676年)则有《寄梁药亭》论其诗:“每读君诗响便高,目迷云雾耳惊涛。自伤瘿木藏文理,谁并神皇比羽毛?古学竟能穷汲冢,乳名原不借檀槽。皇家若结他年网,定向南离食雉膏。”⑧何巩道《樾巢诗集》,转引自梁佩兰《六莹堂集》,第436页。据此可知时人心目中的梁佩兰形象,其诗不仅气势豪迈,更兼具“古学”,底蕴深厚。近人徐世昌(1855~1939年)则称其诗“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极瑰奇苍莽之胜”⑨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九,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第1896页。,也是言其气势超凡,不流于俗。正因为如此,凡论粤诗者,梁佩兰都是一座不可绕过的重镇。今人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专辟一章论及其诗文,认为其诗“继承了岭南诗派的雄直诗风”,文章“可称为情至文至之文”[1];而严迪昌《清诗史》则将其与屈大均、陈恭尹并论,认为“以心志出处,以至诗创作成就言,梁佩兰较之屈大均、陈恭尹均逊色得多”[2],但即便如此,在清初诗坛,仍有其一席之地;王富鹏的《岭南三大家研究》则对其诗歌成就作了全面梳理与探讨[3]。

梁佩兰兼擅书画,画善山水、兰花,可惜笔者未见其原迹传世。汪兆镛(1861~1939年)《岭南画征略》谓饶平陈氏绣诗楼曾藏其山水便面,苍秀萧逸,款署“鹤俦老兄属正,药亭梁佩兰”行书十一字①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卷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8页。;而梁廷楠(1796~1861年)《藤花亭书画跋》则著录其书画②梁廷楠《藤花亭书画跋》卷四,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顺德中和园排印本,第62页。,惜也未见行世。

梁佩兰书法则以行书见长,传世作品相比清初岭南地区其他书家来说,较为多见。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传世的梁佩兰书迹约36件,均为行书,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件,广东省博物馆9件,天津艺术博物馆1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4件,香港艺术馆6件,广州艺术博物院7件,广东澄海博物馆1件,台湾兰千山馆1件,另外5件则为私家所藏。[4]从这些收藏单位可看出,梁佩兰的书法作品并非像大多数广东籍书家一样,都集中在岭南地区的公私藏家手中,而是并未局限于岭南一地。

在近代鉴赏家和收藏家裴景福(1854~1924年)的《壮陶阁书画录》中,著录有《梁药亭诗扇》。裴氏这样描述:“清梁药亭诗扇,镜面,光纸,小行书,每拓一行,用《黄庭》《曹娥》体势。药亭诗为岭南三大家之一,甲辰得之广州,诧为至宝。五律十三首咏边景者十。次年出玉门关,夜宿白龙堆,读之若预为写照也”,并原文著录梁佩兰《边雪》《边月》《边烽》《边尘》《边笛》《边马》《边雁》《边柳》《边草》《讯梅西菴》《瓶梅》《湖屿梅》,款署“五律十三首书请秋泉年世姪订定,郁州梁佩兰”,钤“梁佩兰印”和“药亭”两印。裴氏还标注曰:“气息学杜,福注”。此梁佩兰诗扇与《屈翁山诗扇》同时购得,后来又得《元孝一扇》(陈恭尹),裴氏认为“均海外奇迹”。[5]从这些著录可看出,裴景福认为梁佩兰的书法源流来自《黄庭》《曹娥》,并对其作品极为推崇,“诧为至宝”,且评其诗之气息来自于杜甫。此外,在清人叶梦龙(1775~1832年)的《风满楼书画录》等书中也著录有梁佩兰书法,但终不及裴景福评骘之细。

梁佩兰和众多卓有所成的书法家一样,从古人字中吸取养分,再参以己意,形成自家风格。《国朝书画家笔录》称其“书法大令”③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卷一,清宣统三年(1911年)文学山房木活字本。,“大令”即王献之;麦华三(1907~1986年)称其“由苏、米上溯钟、王”④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谈》,载《广东文物》卷八,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第721页。;马国权(1931~2002年)谓其“参合北海、东坡、南宫三家之法以自成体”⑤马国权《明清广东书势》,广东省博物馆、广州美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编《明清广东法书》,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1年,第11页。。就梁佩兰传世诸作而言,以上诸家所评梁书之书风源流,均可窥其端倪,据此可知梁佩兰并非独采一家,而是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既往的研究中,陈永正《岭南书法史》、朱万章《岭南金石书法论丛》和刘宝光《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梁佩兰》[6]对梁氏书法着力尤多:陈永正评其书法“字体丰润,由苏入颜,其顿挫揖让之势,雄浑高古之气,似有颜真卿中年行书的格调”[7];拙著中《梁佩兰行书浅议》一文撰成于上世纪90年代末,首次整理梁佩兰书作24件,并对其行书特点作了简要评析[8];刘著中虽有选材不精之瑕疵,但无论就其史实之考据,还是对梁氏作品的梳理点评,目前学术界,尚无出其右者。

就笔者所寓目的梁佩兰书法中,也不乏赝品。其中广东省博物馆藏《行书七绝诗轴》和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行书七绝诗轴》内容惊人相似,行笔及布局均一致,这种现象俗称为书画鉴定中的“双胞胎”现象。广东省博物馆藏《行书七绝诗轴》(图1)流传有序,曾经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的启功、徐邦达、谢稚柳、刘九庵、杨仁恺等鉴定,并被收入《广东省博物馆藏品选》《南海籍历代书画家作品选》中,被认为是梁佩兰行书中的典型风格。此外,在刘宝光《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梁佩兰》中也有个别作品存在疑义,如《行书七言联》“新诗感旧频翻案,汤酒谋邻再过墙”之风格与梁氏一贯的风格大相径庭。刘著认为此类作品属于“变格”,并引用陈永正《岭南书法史》中称“明清以来的粤人对联中,如此佳作,恐不多见”。笔者将此联与学界公认的梁佩兰《行书七言联》“偶值放衙闲啸咏,何妨拄笏对云山”(广东省博物馆藏)及其他行书代表作相比对,并分析其笔性,怀疑恐非一人所书。书画鉴定家徐森玉(1881~1971年)曾经撰文说:“每一画家都是有自己的技巧和自己的作风的,这也就是每一画家都有他自己的面貌和精神。这个面貌和精神,虽则有从粗到精,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不同,但一般的是有一条贯彻始终的线索的。掌握了这条线索,也就可以认识一个画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别”。[9]对于书法家而言亦然。上述刘书所录《行书七言联》与梁佩兰的其他作品属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其运笔风格及提按顿挫均与其他作品相异,完全找不到二者之间“一条贯彻始终的线索”。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件作品的确写得不错,但和真伪没有关系。

图1 梁佩兰《行书七绝诗轴》

图2 梁佩兰《行书七言联》

在梁佩兰传世书迹中,广东省博物馆藏《行书七言联》“偶值放衙闲啸咏,何妨拄笏对云山”(图2)无疑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其风格的经典之作。对联这种特有的书写形制,在晚明时期开始出现,但在明末清初均不多见,直到乾隆以后才较为常见,所以梁佩兰这件对联也算是这一时期罕有之作了。该书为纸本,纵112cm,横25cm,署款曰:“甲子五月端阳前一日,娄翁老父台词宗命书,南海梁佩兰”,钤白文印“梁佩兰印”和“种山”。上款“娄翁”为吴兴祚,字娄村,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任两广总督。梁佩兰是书写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当为吴兴祚在两广任上之时。此年梁佩兰55岁,正当盛年之时。题识中“词宗”一词,本意为词的流派和词作者的尊称,与诗圣、诗仙等相对应,但在明末清初之际,则是对一般文人的尊称。先师苏庚春(1924~2001年)经过考证,认为“在书画中通过上款的称呼就可知道它的年代,如明末至康熙时代就常常称‘××社长’、‘××词长’、‘××社盟’、‘××道长’等”,“词宗”即是一例。[10]过了康熙年间以后,这种称谓便极为少见了,所以梁佩兰这件对联,又成为书画鉴定中判定时代的重要依据。该书结体潇洒自然,融米书之神韵与东坡之形体于一体,气韵纵横取势,不拘绳墨,成为这一时期岭南书坛的宏篇佳构。近人陈伯任在题签中称此书“顺笔纵书,尚存明代风习”,可谓得个中三昧。其在明代逸韵之外,兼具雄奇高古、笔力劲健之个性。近有好事者将之镌刻于广州白云山碑廊,其腕力之苍劲,一望而知系梁家笔墨。由于这件作品在梁氏书法中的代表性,故无论是以区域性美术主题为对象的广东历代书法展览及研究(如《广东历代书法展览精品集》,《明清广东法书》,《广东历代书法图录》,陈永正《岭南书法史》,朱万章《岭南金石书法论丛》《岭南书法》,刘宝光《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梁佩兰》),还是主流艺术圈所编著的艺术类书刊(如刘九庵《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十三)、《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九)、《广东省博物馆藏法书选集》等),都收入此书,作为梁氏代表作。

此外,梁佩兰传世书法作品中虽然也有精粗之分,但风格大多较为接近,且多为成熟时期之作。这和很多书家的作品经过一段时间演进而呈现出早期、中期、晚期的不同风格有很大区别。如行书《五言白鹭诗轴》(香港艺术馆藏,纸本,纵131cm,横44cm)因无年款,无法确定其书写之大致年代,只能从书风判定其乃成熟时期之作。该轴书文曰:“白鹭空江上,飞飞人不知;明珠交玉体,海月与冰姿。北朔教难雪,南溟欲作池。岂无朱凤辈,云外叫长离。白鹭,似葆光友姪正之,郁州梁佩兰”,钤朱文印“梁佩兰印”和白文“药亭印”,藏印有朱文“谭培”。[1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谈》,载《广东文物》卷八,第721页。1]是书也和其他书作一样,书写自作诗,饱含个人情感。从款识可知,是为送给“葆光友姪”所书,属应酬之作,但就其书写形态及运笔看,仍然严谨不苟,与上述广东省博物馆藏《行书七言联》异曲同工,在运笔之流畅、气韵之闲适诸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梁佩兰亦善榜书,麦华三曾藏其“仙湖”二字拓本,麦氏称其“锋芒尽敛,炉火纯青,雍容暇豫,极绕蕴藉”①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谈》,载《广东文物》卷八,第721页。。可惜笔者未见此书,想必另有一番精彩。

“岭南三家”的诗文各擅胜场,书法亦各有千秋。广东省博物馆藏《岭南三家书法》册中分别有屈大均草书、陈恭尹隶书和梁佩兰行书,可谓尽得三家之趣致。《书法汇编序》在论及三家书法时云:

幼曾记吾粤屈翁山、梁药亭、陈独漉三先生相聚论书。三君惟独漉以八分擅名,梁谓之曰:“公书有本领,有学问,然世上多有之。仆书没本领,没学问,然掩其姓字,出书示人,识者必曰:想见此子不俗。”因谓屈曰:“公书何如?”曰:“仆书不管有本领,没本领;有学问,没学问,只自己写成一屈翁山耳。”三公之言,得毋亦贵有天趣之谓耶?②见梁佩兰《六莹堂集》,第437页。

从中可看出三家之书,陈恭尹学问深厚,独出机杼;梁佩兰个性鲜明,格调高雅;屈大均我写我法,独成一体。三家均能自鸣天籁,不流于俗。这与其诗歌相比,可谓相得益彰,各擅胜场。

当然,梁佩兰毕竟不是以书法名世者,在书法方面也无弟子传承,其书法传播也远不及同时代广东地区以外的其他书家如王铎、傅山、郑簠、朱彝尊等人,故其书法之影响也极为有限。当我们在探讨梁佩兰书法时,是将其放置于清初大环境下的文化视野中考察的:他作为一个蜚声岭南的诗人,在学问文章之余,临池不辍,为后世留下可圈可点的艺术佳作。这些书作成为我们认识那个时代的重要载体。在正统的书法史中,这一时期不仅有王铎、傅山、朱耷、石涛、魏裔介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书法名家,他们构成了书法长河中的主流,更有像梁佩兰、屈大均、陈恭尹等人一样不以书法擅名,却在书法上独树一帜、未遑多让的书法家。正是因为他们在书法上的探索及留下的书迹,才丰富了书法史,为我们认识多元化的书法史提供了重要的论据。或许这便是我们今天探讨梁佩兰书法的学术意义所在。

[1]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44-347.

[2]严迪昌.清诗史(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345.

[3]王富鹏.岭南三大家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41-277. [4]朱万章,编著.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34-36.

[5]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二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682-683.

[6]刘宝光.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梁佩兰[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2:62-71.

[7]陈永正.岭南书法史(修订稿)[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97. [8]朱万章.岭南金石书法论丛[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200-204.

[9]徐森玉.《画苑掇英》序[M]//徐森玉.汉石经存斋文存(下).北京:海豚出版社,2010:187.

[10]苏庚春,著.朱万章,编.犁春居书画琐谈(三)[J].中国书画,2015 (8):88.

[11]广东历代名家书法[M].香港:香港艺术馆,香港市政局,1981:119.

(责任编辑、校对:刘绽霞)

A Probe into Liang Peilan’s Calligraphic Pieces in Early Qing Dynasty

Zhu Wanzhang

Excelling in poetry and prose composition,Liang Peilan was known as one of the three great poets in Lingan Area together with Qu Dajun,Chen Gong yin.He was also known as an outstanding calligrapher for his splendid running scripts,which took a peominent place in calligraphic field in Lingnan Area with its characteristic magnificence evolving from tradition and the calligrapher’s creation.

Liang Peilan;Running Scripts;Poetry;Calligraphy History

J05

A

1003-3653(2016)02-0006-04

10.13574/j.cnki.artsexp.2016.02.001

2015-12-15

朱万章(1968~),男,四川眉山人,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明清以来书画鉴藏与美术史。

猜你喜欢

佩兰行书岭南
忆岭南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释函可《偶感》(70cm×45cm)
脚踏实地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同干燥方法对佩兰挥发油质量及抗菌活性的影响
书画
胡佩兰:留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