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之首:职场大姐大
2016-10-11杰森
文|杰森
女性之首:职场大姐大
文|杰森
【编辑留言】田桂英、梁军、韦慧晓、刘洋,她们因“首位”“女性”这样的标签,而成为历史或当下的经典,星光熠熠。平凡甚至有点坎坷的徐秋萍们,则用刻苦、坚韧的微光,默默影响着下一代。这是女性最精彩的部分。
没有哪条路是安稳的
田桂英,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
梁军,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韦慧晓,辽宁舰首位女博士军官。
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4个名字中,徐秋萍最熟悉的是刘洋,“神舟九号上天,有个女航天员,新闻铺天盖地,全国人民都知道。”田桂英的名字听起来也不陌生,“大概是我家的平房挨着铁路吧。”
这个联系很牵强,但徐秋萍家的平房确实挨着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货运线,因为经济不景气,已经废弃。“以前过火车的时候,速度也不快,能看清火车司机的脸,都是黑黢黢的男司机。”在徐秋萍的印象中,火车司机就应该是男的。
田桂英是女的,曾在大连机务段一个食堂发饭票。偶然看到一幅苏联女火车司机的宣传画,才有了“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开上大火车多好”的想法。
世间事的美妙常常在于想法与机会不谋而合——国家要在大连机务段培训新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那时的火车全是蒸汽机车,烧煤的,所以,要做火车司机,必须有力气,能投煤。这个看起来很荣光的职业,女性需要付出非常人的辛苦。
安安稳稳发个饭票不好吗?问题是哪条路安稳呢?徐秋萍曾经以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就安稳了,以为在县纺织厂上班就安稳了。“遇上这样的机会,我肯定也去试试。”徐秋萍有股能吃苦、不服输的倔劲儿,但她没赶上那个时代,没有成为第一批女火车司机、女拖拉机手的机会,她成了女“神牛”师傅。
“神牛”是1996年左右,小县不少
典典滴滴
“苏联有女火车司机,中国为啥不能有?”——田桂英
“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农机事业。”——梁军
“我爱航母,我要终身嫁给航母事业!”——韦慧晓
“只要坚持到最后,推开窗外,就会发现你的玫瑰正在盛开。”——刘洋企业停工,下岗职工所骑的一种人力三轮车,可载人载货。县区内的路程,大概一趟三五块钱。徐秋萍属于心宽体胖型,刚下岗时,不少人抹泪抱怨,她不,她很快就找到活儿干——骑自行车给饭店送饮料,二六的自行车能驮5箱。
“太绑身子,定的时间必须送到,我愿意干那种随意点的活儿。”徐秋萍弄了辆“神牛”骑。县城不大,女“神牛”师傅也就两三个,徐秋萍的生意不输男师傅。虽然偶尔有人不忍心看女师傅大汗淋漓,被徐秋萍一顿劝之后也就安心坐上“神牛”了。
她们不觉得苦
“那年代,女火车司机得老厉害了,都经过训练的,哪像我,半路出家,全凭体格好。”徐秋萍说自己不敢跟女火车司机比较。
田桂英这批女火车司机一共9人,第一天上课的内容就是练习投煤:用10来斤的大平板锹,每3秒一锹炭,15分钟要投280锹。投出去的炭还要成簸箕形——中间低平四边高,这样火烧得才旺。3天后,几个人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刘洋她们训练的时候应该更辛苦吧。”已经每月按时领取退休金的徐秋萍看新闻的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所以她现在也不觉得自己当年干活有多辛苦。
田桂英也没觉得自己苦,她还鼓励姐妹们,“万事开头难,苏联女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得到。”
身体上的辛苦可以咬紧牙关,但说到动脑子学习,田桂英们犯了难。9个人当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也只有小学6年级。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图,照图讲,手把手教。晚上回宿舍,几个人讨论,弄不明白不睡觉。熄灯后,田桂英还经常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
8个月零20天,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出炉”了。苏联专家和中国工程师对她们进行考核,3人获得了司机证,田桂英第一,如愿以偿。
1950年3月8日,“三八女子包乘组”出车仪式在大连站站前广场举行。田桂英驾驶的“三八号”机车从大连站缓缓启动,开往旅顺。之后的6个月,田桂英和姐妹们创造了安全行车3万公里的纪录。田桂英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故事还被拍成新中国第一部反映铁路的电影《女司机》。
偶像变了
“现在女火车司机应该很少,太苦,身体受不了。”徐秋萍的“神牛”也只骑了两年,后来人力车都换成电动车了,她就转行卖鞭炮,后来还卖过粮油。“说实话,这些活儿也不适合女的,没办法,得想办法过日子。”女儿是徐秋萍过日子的动力,“那时候就想着女儿工作后,日子就好过了。”
徐秋萍觉得女儿这代人和自己不同,即便不清楚田桂英、梁军的事迹,但并不妨碍这样的劳动者成为徐秋萍的偶像,1981年出生的女儿的偶像则是一大堆港台明星:四大天王、梁朝伟、郑伊健……“我女儿应该没我能吃苦,我也不希望她吃我从前吃过的苦。”
哪一个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吃苦呢?田桂英的父母就曾极力反对她报名当火车司机。当然也有父母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锻炼。我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在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第一次跳伞时,先往家打了个电话,没想到母亲在电话那头轻描淡写地说:“不就是跳伞吗,没问题,安全得很,何况有教员在,我们很放心。”刘洋有点委屈,跳完了,没有立即打电话报平安。到了晚上,她才打电话回家。那一整天,刘洋的父母都是在电话旁边紧张度过的。
女儿刚上大学的头一年,徐秋萍也经常在电话旁度过。她几乎没有业余生活,工作赚钱之外最乐呵的事就是接女儿电话。“我女儿不是特别优秀,只能算同龄人中不娇气,吃苦耐劳的。”
她们一样优秀
那种特别优秀的女儿常常都是别人家的。比如韦家有女——韦慧晓。
韦慧晓的履历称得上金光闪闪:1977年出生,1996年考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毕业后加入华为,担任公司高级副总裁秘书、行政助理。华为工作期间,她荣获华为“金牌个人”奖。4年后,韦慧晓从华为辞职,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硕博连读研究生。韦慧晓曾获得“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登上《中国研究生》杂志的封面,赴比利时参加过中欧青年交流活动。这个女学霸气质形象出色,还入选了“环球洲际小姐大赛中国特区赛区十佳”。她曾两度援藏,是中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因德才兼备,韦慧晓获得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她还活跃在北京奥运、广州亚运等志愿活动现场……
然而,韦慧晓心里一直有个水手梦,不单是“他说风雨中那点痛算什么”,更是“此生只为航母狂”。她给海军部门写了一封自荐信:航母是中国水兵最大的舞台,为了心中的梦想,我申请当一名普通的航母舰员,在战风斗浪中历练成长!
徐秋萍的女儿也有一个梦——当老师。徐秋萍问女儿为什么想当老师,女儿的回答是,老师比较安稳,任何时候都不会下岗没饭碗。所以,女儿大学的第一志愿填的是师范类院校,没想到阴错阳差落到第二志愿,上了一所石油工程大学。
“头些年,能去采油厂上班算相当不错了,但是女采油工就比较辛苦。”徐秋萍一心也想让女儿找个类似办公室文员的工作,最终没成。
安全帽、工作服、安全鞋,徐秋萍看到女儿的装扮时,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纺织女工的标配:白帽子、蓝口罩、蓝衣服。徐秋萍说要是自己有门路,说啥都得给女儿调调工作,可不在一线瞎忙活,遇上企业动荡,最先遭殃的就是一线。可是,徐秋萍毫无门路,不然她也不会送饮料,蹬“神牛”,卖大米了。
也许是遗传了徐秋萍的吃苦耐劳,初出茅庐的女儿勤于练习,竟然在全厂技术比武中,获得了名次,连老站长都夸她是个可造之才。当然老站长也批评过她。“好像是有口井的皮带掉了几根,我女儿就先把机器关了,合计吃完午饭再回去换皮带。没想到老站长让她放下筷子,先换皮带。”徐秋萍听女儿讲这事时,也唠叨了几句,“我在纺织厂的时候,发现有断纱,立马跑过去抽出纱线,接到打结器上。工作比吃饭重要。”
女儿不愿听这些,但后来打电话跟徐秋萍说,有一次看见老站长端着饭盒,坐在十多米高的机器上,边看井边吃,她觉得自己“弱爆了”。
徐秋萍并不觉得女儿弱,“进采油厂也是经过层层选拔的,虽然不比女航天员那么严,但也不是谁都能过关的。”
航母招聘人才,更不是谁都能过关的:要“高起点、高标准”;要“有理想、有追求”;选“特别想干、特别能干”的人加入接舰部队;全海军遴选,大范围考核,优中选优,选出精兵强将……如同60年前,女火车司机的筛选考核一样,没有经历淬炼的人,无法胜任。铁轨上的奔驰也好,航母上的迎风前进也好,女火车司机、女博士军官,付出的艰辛都是难以想象的。她们不是为了增加一份“浪漫”“荣光”的人生阅历而从事这份工作,她们非常清楚,等待自己的是苦是累,是严谨是枯燥。
可是,徐秋萍最初选择在纺纱厂工作,没有去工商局,等待她的是后悔。“一点点吧,毕竟组织给过我荣誉。”
徐秋萍曾是小县的劳动模范,她创造了挡车工一分钟打26个结的纪录。照片上,她披着绶带,拘谨地微笑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