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自信”视野下的新闻理论体系建构设想

2016-10-11

关键词:三个自信理论体系建构

刘 枫

(黄淮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三个自信”视野下的新闻理论体系建构设想

刘 枫

(黄淮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传统新闻理论体系是为教学而进行的知识整合。自媒体使得同一个文化圈内多元价值并存,信息和关系碎片化趋势明显,建构以价值为起点的新闻理论体系势在必行。“三个自信”视野下的理论体系建构的目的在于增强理论自信和价值认同;方法在于发现各类新闻从业人员的思维框架以及形成路径;具体内容包括各类新闻理论体系建构逻辑研究、从业者困境研究、价值重塑研究以及理论体系建构研究。

“三个自信”;新闻理论体系;建构

十八大提出要有“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目的在于形成一种自内而外的价值体系。然传统的新闻理论体系是一种自外而内、以知识为起点的建构模式,它难以解释和解决社会转型、媒体社会化以及国家软实力增强等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建构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势属必然,而这种理论体系建构的核心在于建立以价值为起点的理论体系。

一、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

自新闻业产生之后,尤其是进入大众新闻业之后,人们对新闻理论的探讨越来越多。从早期的业务探讨,新闻与新闻人的自我关系的探讨,再到后期的新闻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无不表明新闻、新闻业和新闻理论都在变化发展。

(一)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逻辑

“系统论”和“有机哲学”论主张,以整体的、完形的、有机论的观点来进行学术分析与综合。源于法国和英国哲学家早期阐发的“传播有机体”论也认为,传播是一个被整合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组成部分越来越相互依赖,并通过信息渠道中心传播其影响到达最外部分。经过修正的“现代化理论”认为,先进的信息传播将世界整合到全球信息经济体系中。在观点改变方面,柏拉图主张思想“接生”,胡塞尔强调“本质还原”,中国学者孙正聿则强调“理论前提批判”,修辞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改变思维应“合法化偏离”。

(二)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的现实选择

西方新闻源于商业行情信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其理论基础。尽管佩特森和霍京等人提出“社会责任”理论,但市场的观念根深蒂固。西方新闻理论一直摇摆于市场和政治之间,一面是市场新闻业,另一面是政府对新闻的控制,新闻专业主义便成为解决之道。[1]就此而言,超脱与独立是西方新闻理论的精髓所在,成为西方新闻人存在的前提。就哲学理论来源来看,弗雷德·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和威尔伯·施拉姆等人总结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实际上表明新闻存在专制、自由和公共三种特性。

中国新闻事业萌芽于古代邸报,发展于清末民初、抗日以及革命时期,新闻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此种理念一直持续至改革开放前。“耳目喉舌”和“政治家办报”是理解新闻的关键词。自1978年以后,学者们一直没有间断过探索新闻理体系的建构,从甘惜分、何梓华、成美到童兵、孙旭培、李良荣、郑保卫、陈力丹、吴高福、丁柏铨、雷跃捷等,再到李彬、杨保军、黄旦等,“报道”、“事实”、“信息”这三个关键词成为学者们立论的演变轨迹。学者们围绕着新闻是什么、新闻与社会其他各要素间的关系展开讨论。进入新世纪,“新闻专业主义”逐步兴起,“正面宣传为主”逐渐成为新闻理论关键词,一直到社交媒体大规模发展。社交媒体使得媒体力量碎片化和社会关系出现“嵌套性”,[2]媒体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3]

(三)新闻理论研究趋势

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新闻已经成为政治的表达形式。[4]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涉及到意识形态工作,此时有研究者探讨新闻表达与日常生活的改造问题。[5]实际上,随着十八大提出“理论自信”,2014年教育部对高校教师行为规范进一步细化,2014年网络及社会化媒体上思想舆论斗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一系列高校师生言论失范,新闻专业作为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专业,其培养目标不能再仅限于专业体系本身的学理建构,而应跟上形势,探讨专业学习与价值观构建、言论表达与价值观培育间的关系。

二、传统新闻理论体系重构的推动力:媒体技术推动观念革新

当前中国社会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传统组织型社会向裂变型社会过渡。这其中既有经济的原因,又有媒介技术发展变化的原因。从新闻操作的角度来说,媒介技术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信息传播主体以及传播方式的变化是最主要原因。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公民记者,更使传统记者的社会存在感有所削弱。

(一)公民记者催生多元新闻价值理念

自媒体的发展使得普通公众能像记者一样直接在媒体上发布信息,从而成为公民记者。公民记者的存在不是因为其“质”的特性,而是因为其“量”的特性,他们总能保证在特定的新闻发生之时有“记者”正在现场。不仅如此,其时效性也非传统记者可比。不过公民记者也带来不小问题,公民记者的相关报道基于个人理解或者说个人本能。这就使得在一定信息的报道中主客观交融,新闻碎片化,信息混乱且真假不一。“天津8·12事件”的信息传播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不能对大量的公民记者报道进行辨析,将使得新闻价值观念出现混乱,社会交往出现分裂,社会阶层可能出现抱怨甚至仇恨情绪。

(二)媒介技术发展降低传统记者存在感

记者的核心任务是采访信息并发布信息。当公民记者的行为成为普通公众的一种自觉行为之后,记者的信息中介功能便丧失了,记者的社会存在感也折损不少。于是,不少记者和媒体都转而走向观点提供、数据分析、趋势探讨等。从目前来看,这种转变尚不能预测其结果。

(三)社会转型加剧社会关系分裂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核心特征便是“价值冲突与社会失范”。[6]如果说传统社会中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它们能对社会冲突和社会失范不加讨论的话,那么在自媒体社会,转型期的各类冲突和失范行为则会不以媒体和媒体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和呈现出来。这种呈现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关系的分裂,为此急需找出相应的对策。

(四)文化交往频繁呼唤理论自信

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媒人的生活和工作,也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随着媒体移动化的发展,媒体与人的融合进一步强化,以日常生活为代表的文化交融与斗争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此时保持理论自信便成为维持文化存在的生命线。

三、“三个自信”视野下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的目标:增强理论自信

图1 以价值为起点的理论体系建构模式图

传统高度组织化社会建构的是以知识为起点的理论体系,当新媒体、社会转型和社会认同危机出现后,我们要建立的便是从人出发的理论体系,从而提高理论自信程度。这种理论体系的建构首先要了解支撑新闻思潮和新闻人的相关价值观念,建立以信息校正和关系校正为主的从业目标,使新闻人能站在整合社会、维持社会共存的高度,强化民众、组织、国家和文化的社会认同。

(一)解释理论自信存在的前提

现在的新闻理论体系建构更多的是解决学科存在理由,而非解决党和政府的新闻活动存在理由,更未阐述新闻和新闻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建构新的基于价值认同和社会认同而产生的新闻理论,将逐步重拾新闻专业学生新闻理论自信,抵御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对新闻专业学生思想的侵扰。解决了新闻和新闻人的存在意义,理论自信便水到渠成。

(二)强化价值认同意识

知识理论体系主要考虑到知识间的衔接感,而价值理论体系主要考虑寻找和发现新闻理论建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价值建构体系主要满足于学科认同(学科存在价值)、职业认同(职业存在意义)、社会认同(社会核心价值观维护与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国家核心价值观维护)。

(三)摆脱新闻专业主义的侵扰

传统新闻理论体系以知识为起点,它必然走向以价值为起点的理论体系。公民传播力量的增强、社会转型、舆论斗争复杂化等推动官媒关系出现重大变化,传统媒体发展生态出现重大变化,传统新闻理论难以适应新的需要,这就使得传统以知识为起点的新闻理论体系必然走向以价值为起点的理论体系,以此才能让(准)从业者增强理论自信,促进新闻在文明社会构建过程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摆脱西方以独立和超脱为主要理念的新闻专业主义提供一个契机。

(四)建构以信息校正和关系校正为主导的新闻价值观

图2 新闻理体系建构示意图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是基于信息发掘而产生的新闻传播,而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是基于信息校正和社会关系交往而产生的新闻。除主要的信息外,大部分新闻提供的信息均是关系性信息或者说是娱乐性的信息,可以说媒体抓住的不是信息,而是关系;不是不确定性,而是社会表征的再构。在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信息校正和社会关系校正应成为新闻人的主要任务。媒体人提供给社会的应是拼图式报道,而非碎片化报道。

四、“三个自信”视野下以价值为起点的理论体系建构的方法

新闻理论体系建构本有两大目的,一为知识传授,二为主流新闻传播价值认同。理论体系建构最大的困难在于对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新闻观念的认知。借鉴修辞学的相关理论框架,探讨新闻(准)从业者思维框架、现实困境以及价值观再造三大部分,有助于明确新闻从业者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的产生模式,以增强理论自信。

(一)发现新闻从业者思维框架

新闻理论体系要有明确的针对对象,就必须了解新闻从业者的价值观。了解此点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利用内容分析法,从新闻从业人员的相关作品中分析出其价值观;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更加明确地了解新闻人的思想状态,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观念。这两种方法都以新闻人的思想及其对现有价值的接受和认同度作为研究的起点,它们为新的新闻理论体系基本概念和建构框架奠定了基础。

(二)探讨从组织型社会到裂变型社会变迁过程中新闻的作用机制

通过文献分析,我们能关注到新闻与社会认同以及社会关系转型等的关系,探讨从组织型社会到裂变型社会的变迁过程中新闻如何发挥作用,对增强新闻传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探索实现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协助社会治理,以及提高我国传媒的国际话语权都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

(三)研究理论自信的影响因素

改变传统以知识为起点的新闻理论建构模式,在增强新闻理论自信、提高(准)新闻人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方面的认识具有实践意义。通过深度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到理论自信形成的相关因素,从而理解新闻理论价值体系建构的路径。

(四)研究各种社会思潮对新闻从业者的冲击

从理论上来看,如果没有其他社会思潮的冲击,新闻理论自信是非常容易建构的。但在现有多元思想环境之下,探讨各类社会思潮对新闻价值观念的冲击及影响模式具有极大的意义。它不仅对新闻在职人员重要,对高校师生也同样重要。新闻专业师生的价值观念影响着社会中各类现象、问题及思潮呈现的方式、内容以及态度,探讨新闻理论体系建构将对此类问题有一定帮助。通过对高校新闻类专业师生对各类社会思潮的观念、态度及认知形成模式的关注,将使得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更有针对性。

五、“三个自信”视野下以价值为起点的理论体系建构内容

(一)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决定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在基础理论研究中,重点需要关注两大研究内容。一是研究各类新闻思潮的理论源泉,探讨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变革原因;同时从现象学、议程设置理论、新闻框架理论等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新闻与社会核心价值观间的关系。二是对新闻业和新闻人的存在感进行调查,从而了解民众、新闻人和新闻行业的社会认同,进而探讨价值内化的原因与方式。

(二)新闻从业者困境研究

价值观念的形成既有个人主动追求,也有环境的被动影响。前者的价值观念相对较难改变,后者通过改变认知能够快速改变思想。因此,探讨新环境中新闻从业者的困境及困境对其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意义重大。其具体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目标困境——从传统信息传播到如今的信息校正和关系校正;文化困境——从文化引领者到文化追逐者;操作困境——拟态环境与社会真实难以兼顾;存在困境——金钱诱惑及传统目标丧失所导致的自我迷失,以及由此而致的自我存在价值感消失。

(三)新闻从业者价值重塑研究

根据困境与挑战,探讨如何重塑价值观,才能形成新闻工作者的认同感。当代新闻理论建构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主体自我挑战、社会关系挑战、传播内容挑战以及人们对新闻、媒体和新闻人的期盼所带来的挑战;价值观重塑的目标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重塑的方式在于“合法化偏离”;价值重塑的结果在于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成为社会发展建设性力量,而非引起社会纷争的力量。

(四)社会主义特色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研究

基于上述三点研究,结合已有的新闻学理论研究成果,社会主义特色新闻理论体系建构应将知识目标与价值目标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注重“合法化偏离”,做思想的“接生婆”,将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价值观融入知识体系中,强调价值接受,而非知识传授。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谢静.媒介批评:专业权威的建构策略——从新闻专业主义解读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J].新闻大学,2004(3):40-44.

[2]张佰明.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0(6):81-85.

[3]李静,陈镭月.新媒体时代与社会治理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62-164.

[4]乔新生.新闻是一种政治表达形式[J].青年记者,2014(9):93.

[5]刘萍.论民生新闻表达与日常生活改造——基于农民视角的解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6):40-43.

[6]兰久富.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7-103.

G210

A

1671-5454(2016)04-0008-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4.002

2016-05-25

刘枫(1973-),女,河南汝南人,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研究方向:新闻理论。

本文为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三个自信’视野下的新闻理论体系建设研究”(编号:15JD710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理论体系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坚持“三个自信”是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要求
以“三个自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