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防记者走边关 清河口:滚滚流淌的是忠诚

2016-10-11徐博荣殷鹏钊

国防 2016年8期
关键词:官兵们河口大漠

本刊特约记者 徐博荣 殷鹏钊 魏 笑

国防记者走边关清河口:滚滚流淌的是忠诚

本刊特约记者徐博荣殷鹏钊魏笑

编者按: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团一连,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是北部战区最偏远、最艰苦的边防连队。这里,一年有260多天刮着7级以上大风,年均降雨量不足20毫米,而蒸发量却是其200多倍,尤其是夏季酷热难耐,地表温度最高达70℃以上,沙堆里可以烤熟鸡蛋,动(植)物濒临灭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近年来,该连官兵始终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使命,扎根大漠铸军魂,艰苦奋斗求作为,用忠诚托起卫国戍边神圣使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先后涌现出“戈壁红柳”何卫平、“新时期边防战士的楷模”张良、全军优秀指挥军官陈宝、全军优秀士官张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英模人物。连队14年被评为基层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7次。1961年建连后,该连曾被原兰州军区授予“艰苦奋斗红十连”荣誉称号,2014年11月,又被原北京军区授予“清河口模范边防连”荣誉称号,驻地群众称其为“坚不可摧的戈壁铁哨”。

“清河口”,是一个由阿拉善戍边官兵自己命名,并作为地名永久保留在中国地图上的地方。谈及名字的由来,官兵们有些辛酸:由于深处大漠戈壁,从建连之初官兵们就开始找水,“老边防”先后挖了十几口深井,每次都是井眼对泪眼,只得每天到百公里外的其他连队去拉水。20世纪60年代末,连队因拉水车坏在半路、断水3天,全连几乎陷入绝境。消息辗转传到中南海,周恩来总理专门指示用直升机送来了“救命水”,并指示为连队多配一台运水车。出于对水的渴望和期盼,官兵们把仅有的一口苦水井命名为“甜水井”,将驻地命名为“清河口”。

胡杨,以“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生命传奇,成为沙漠戈壁里令人景仰的“英雄树”。一连官兵扎根荒滩大漠,环境苦吓不倒,任务重压不倒,困难多难不倒,被誉为“胡杨哨兵”。

像沙漠胡杨一样忠诚坚守

尽管已是夏季,清河口还是看不到一丝绿意。孤山、怪石、戈壁、狂风、沙漠……视野所及,浩瀚天地之间没有任何生命迹象。难得一见的胡杨,也被强悍的沙尘暴掠走了昔日的英姿,枯干倔强地矗立在茫茫大漠中。“天上不过鸟,沙石随风跑,四季一个色,人烟无处找。”当地流传的这首打油诗,真实得令记者叫绝。

这就是清河口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刚到清河口,记者就迫不及待地登上巡逻车,与执勤官兵一同巡逻边防线。执勤小组共7人,最吸引记者的有3个:

团副政委陈宝。这位在一连当了整整5年指导员的老兵,刚任副政委时,他给组织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回清河口一连当几天兵,跟老连队的战友一起重走边防线。

一排长张琳。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毕业后,强烈要求到最艰苦地区锻炼,学院把他分到阿拉善军分区,军分区把他分到条件稍好些的六连,他不干,铁了心要到清河口,一个月前美滋滋地来到一连。

二班长张松松。在一连过完新兵生活,团里安排他去内蒙古军区学技术,后来分到军分区机务连,再后来又被安排到九连,走的地方越多,越觉得还是一连好,这次如愿以偿,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上,清河口守卫在最西端。这里地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方圆百里,人迹罕至。有人感叹:“过了贺兰山,一步一心酸;来到清河口,扭头就想走。”然而,一连官兵却豪迈地说:“来到清河口,再也不想走。”他们感觉“当一连的兵才过瘾”。

巡逻车继续迎着风沙奋勇前进,车厢内的空气变得凝重起来,大家的话题全部集中到一个士兵身上——

那一年,19岁的战士张良和战友,徒步前往距哨所17公里的191号界标,实施重点观察。沙漠上的天气瞬息万变,地表温度迅速升至59.7℃。行至距哨所12公里处,战士马啸严重中暑,倒在地上。在生死攸关面前,战士张良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仅剩的半壶救命水留给了战友,而自己却因干渴难耐,体力透支,倒在了茫茫戈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手搂着武器,一手指向远方,像一棵千年不倒的胡杨,将自己年仅19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边境线。

老指导员刘柏林与妻儿在哨所欢度春节

历史已经走远,英雄依旧很近。记者发现,直到今天,这个哨所还保留着张良的床铺,每次集合点名,呼点的第一个名字,也是张良。在战士心目中,张良就如同千年不倒的胡杨,仍默默坚守在哨位上。争当胡杨一样的哨兵,已经融化到一代代戍边战士的血液里,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

聆听完张良烈士的故事,巡逻车里一片沉默。记者想,如今的80后、90后官兵,大多是从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面对艰苦寂寞的戍边生活,他们将如何选择?巡逻路上,战士们七嘴八舌地讲起身边战友的故事。

那年“五一”,本是副连长马宏巍大喜的日子。半年前,远在老家的女朋友已经开始操办这场婚礼。可也在这一年,一连的新营房建设已列入日程,作为具体负责人的马宏巍被安排到内蒙古军区参加培训;女方谅解了,推到“八一”,可时间到了,马宏巍并没有回去,因为那正是营房建设的关键时期;双方敲定了“十一”,可他仍然没能兑现承诺,因为连队正在搬家。连队的事情都处理好了,马宏巍兴冲冲地回到家,等待他的却是谈了8年的女朋友分手的通牒。

军医赵俊飞在呼和浩特进修期间结识了一位姑娘,两人一见钟情,第二年就领取了结婚证,只待良辰吉日举办婚礼。可边防缺少干部,他要经常带队到哨所执勤;连队就他一个军医,战士和牧民有个头疼脑热,他都要出诊。就在这一天天的忙碌中,赵俊飞收到了蓝色的离婚证,没当上新郎就离了婚。前年,赵俊飞调到呼市。与其说他是调走的,不如说他是被“赶”走的。内蒙古军区政委杨俊兴下连蹲点,看着不到40岁的他头发全白了,于是下了死命令,必须回内地去!就这样,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一连,而有关他坚守清河口18年的一串故事,仍然留在边防,留在官兵们心中。

老指导员刘柏林在一连干了整整6年,累计休假却不到60天,5个春节都是带着妻儿在连队和官兵们一起度过的。有一次,刘柏林年迈的老父亲思儿心切,专程从新疆老家辗转来看他。可是刘柏林正带队潜伏在边境一线,谁也无法想象,千里迢迢的父子相聚变成了百里之遥的两地相望。

甘洒热血练精兵

乘驼巡逻

一个又一个戍边人的故事,撞击着记者的心灵:“这样的荒漠戈壁,连一只鸟都不愿停留,官兵们为守卫边防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啊!”

陈宝一直深情地望着祖国边境线,突然转过身来,动情地说:“这里再偏再远,也是祖国母亲身上的一块肉,子不嫌母丑,边防官兵不嫌她贫瘠,更不会让她流失一寸!”每名新兵来到清河口,第一堂课就是向界碑宣誓,牢记“界碑在我面前,责任在我肩上,人民在我身后,祖国在我心中”的崇高使命。

雄鹰,凌空翱翔,始终保持进攻的姿势,一旦猎物出现,果断出击,战无不胜。一连官兵自觉聚焦强军目标磨砺打赢硬功,以过硬素质守护着祖国北疆的安宁与稳固,被誉为“大漠雄鹰”。

像大漠雄鹰一样勇猛睿智

烈日炎火。刚出营门,军驼场内阵阵鞭炮、锣鼓声吸引了记者:“这在干吗?”

“训练军驼。”正在带领官兵鸣炮、敲鼓的指导员朱爱军告诉记者,由于巡边任务需要,连队一直编有军驼,乘驼射击也就成了连队长年保持的传统训练方式。骆驼生性胆小,乘驼射击首先要让它们适应噪音,增强胆量,所以连队每隔半月就要将军驼置于各种噪音中。朱指导员说:“连队许多‘信息化装备通’,同样也是‘体能标兵’‘乘驼射击能手’等,一班长吴胜敬乘驼射击能达到5发5中。”

陈宝副政委深有感触地说:“正是连队官兵既精通信息化装备,又掌握传统执勤技能,才出色处置了一次次涉边情况。”

威风锣鼓震山响

正如民谚所言:地上不长草,地下必有宝。一连驻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这几年,20多家公司到此落户开采。往日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人口骤增,社情、民情进一步复杂,其中不乏个别走私贩、淘金者打起别有用心的主意。一次,酒泉的一个老板找到连队,想在附近开矿赚钱,当场拿出10万元作为酬金,并许诺效益好了每年再给20万元。连队党支部“一班人”,拒腐蚀、永不沾,拒绝了他的要求。排长杜登科在日记里写道:“要想守好边防线,就要抗得住腐蚀,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这个体会,变成了连队集体的信念;这种信念,筑就了思想上的牢固防线。连队先后拒收贿赂100多万元,建连55年来,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

记者在连队周围的黑山头上,看到几个用白色萤石摆出的大字:养兵千日千日用,戍边百里百里宁。一连官兵练体能,背上放沙袋;练蛙跳,顺坡往上跳;练射击,跪姿挑水壶;练长跑,翻越沙石山。天长日久,黝黑的山脊线硬是让他们跑出了一条明晃晃的盘山小路。团里多次组织军事考核,连队都能折魁夺冠。

连队始终把锤炼过硬作风,作为履行戍边使命的重要途径,注重在艰苦环境下磨砺,在严扣细训中养成。一次野营拉练时天气骤变,狂风席卷,飞沙走石,官兵们为了防止走散掉队,用背包绳一个个连上,手牵着手一步步挪动,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沙尘暴中艰难穿行了4个多小时,没有一人叫苦喊累、退缩掉队。一年夏天,连队受领了边境封控任务。戈壁滩上地表温度骤然升到72℃,5人潜伏小组趴在一个深70厘米、面积不足3平方米的地窝子里,始终严阵以待、警惕观察,坚持完成了7天7夜的潜伏任务。回到连队,每个人脸上都脱了一层皮,脚上穿的胶鞋被烫的变了形,还有的裆部发炎并感染溃烂。军分区政治部张学增主任告诉记者:这些年,不管上级交给什么样的任务,一连就像一把永不卷刃的钢刀,迎难而上,每次都能打出“漂亮仗”。

2011年3月26日,连队接到“可能会有外国人越境”的情报后,一边组织边境封控,一边派出4名官兵携带武器和微光夜视仪,潜伏在黑鹰山一处越境的必经路口,悄然撒开了一张抓捕越境人员的天罗地网。3月的边关,寒风凛冽,4名官兵两人一组轮流潜伏、设卡。连续蹲守4天后,官兵突然发现4名形迹可疑人员向黑鹰山方向靠近,迅速上前盘查,并带回连队进行隔离审查,最终确认为越境偷渡人员,移交当地派出所后,又帮助警方一举抓获3名“蛇头”,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它方向坚定不迷途,负重耐劳不言苦。长年生活在戈壁滩上的一连官兵,具有和骆驼一样的优秀品格: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奉献。

像沙漠骆驼一样奋发有为

走进一连,20多峰膘肥体壮的军驼让记者眼前一亮。连长王中苗告诉记者,从20世纪60年代末,连队配备军驼的第一天起,它们就成为官兵的“无言战友”和“生命伴侣”。“这是我们总结的‘骆驼精神’。”王连长指着连队围墙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奉献”20个大字,感慨地说:“‘骆驼精神’已融入官兵血脉,成为连队奋发有为的原动力。”

指导员朱爱军接过话茬说:“感悟‘骆驼精神’,还是先看看连队餐桌吧。”说话间,记者来到连队餐厅。青椒炒肉丝、西红柿炒鸡蛋、清炒油麦菜……战士何建荣每上一道菜都要说一声:“这是我们连队自产的。”

戍守大漠固边关

千里戈壁上的“小江南”

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居然长出了蔬菜水果,摆上了官兵的餐桌,记者既新鲜又疑惑。曾几何时,一个西红柿全连吃的故事,在阿拉善边防远近闻名。那一年春节将至,为了让官兵能在除夕夜吃上新鲜蔬菜,上级专门派了一辆给养配送车为一连送菜。遥远颠簸的戈壁滩,阻断了配送车的前行道路。当时没有手机,官兵们掐着指头等待,本该3天就到的给养车,过了5天还迟迟不见。连长率队沿途寻找,终于在200公里外的戈壁滩上发现了抛锚的给养车。等大家把给养车拖回连队,已是大年三十。望眼欲穿的官兵们揭开篷布一看,颠得稀烂的白菜、黄瓜、葫芦、番茄,已冻成五颜六色梆硬梆硬的“冰坨子”。大家不甘心,把冰坨子搬进炊事班化开,翻来覆去,左挑右拣,终于找出一个还算完整的西红柿。那一天,炊事班用这个西红柿和几个鸡蛋做了一锅汤,全连官兵每人一碗,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夜。

乘驼巡逻

虎啸山峰励斗志

今非昔比。记者来到连队的蔬菜大棚,种植员陈明生介绍起那一洼洼绿油油的蔬菜如数家珍:小白菜、香菜生长期短;西红柿出苗率低,一旦出苗成活率比较高……看着浑身湿透的小陈,正在连队蹲点的团政治处副主任、老指导员刘柏林告诉记者,夏天守在戈壁大棚里就像“蒸桑拿”,时间长了非常难受,可这个兵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利用休假时间跑到山东寿光学习种植技术,又自费到北京购买优质种子,现在已经成为连队的种养专家。

在“生命禁区”种菜,水是最大的难题。刘副主任在一连工作了整整6年,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在戈壁大漠种菜难,在清河口种菜更是难上加难,当地人说,种活一棵小苗比生一个孩子还难,一点儿也不过分。虽然现在水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水里的矿物质含量高,官兵们洗的衣服硬得像浆过一样,种下的蔬菜种子大部分都烂掉了,即使有的开了花、结了果也是苦涩难吃。但一代代边防官兵从未放弃对这片土地的征服。战士们探亲归队,都带回家乡的土和菜籽、树苗,用毅力和爱心培育、浇灌一棵棵幼苗……

2011年,全连官兵从300余公里外拉回8卡车经过发酵的优质土壤,四周砌上砖墙来吸收盐碱,在其上成功种植了10余种适合生长的叶类菜。就是凭着这股韧劲,一连官兵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创造了大漠戈壁的奇迹,实现了几代官兵的梦想。谈到这些,官兵们俏皮地用网络语言说:“哥种的不是蔬菜,是绿色的希望。”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一、二、三、四……”

循着嘹亮的口号声,记者来到连队后院,怪石嶙峋的山坡中间凭空出现一片平整的场地,显得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连长王中苗笑着道出了修建训练场的艰辛历程。

2010年,连队老训练场崎岖不平、狭窄不堪,因为场地尖石突起、凹凸不平,训练时造成崴脚、碰伤的战士不在少数。连队决定彻底改变训练场面貌,用一天300元的“高薪”从额济纳旗请来几个技工。第二天,太阳晒得地皮也翻起了舌头,拿着锹镐每往山上砸一下就火星四溅,一天干下来铁镐用坏了6把,石山却没有被挖开一尺,几个民工连工钱也没要,偷偷搭着矿车跑了。面对困难,党支部“一班人”没有气馁,他们带领全连官兵人背肩扛、炸山铲石、铺路换土、架设围栏。人心齐、泰山移。两个月的艰苦劳作,换来了上万平方米的规范化、现代化训练场。

有人说,待在清河口就是奉献。官兵们很反感这样的话,他们说:“我们是挺着胸脯进来的,是来为一连的辉煌历史续写新篇章的。”驻足“胡杨哨兵”评比栏前,记者感受到一连官兵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指导员朱爱军说:“为营造人人都是主人、个个都爱连队的氛围,连队每周评选一位责任心强、工作突出、严守纪律的‘胡杨哨兵’,积极引导官兵学习身边典型、增强集体观念。”

红柳,戈壁滩上稀有的植物。它扎根大漠,不惧风沙,勇敢展示自己的美丽。一连官兵和红柳一样,将自己的青春镌刻在大漠戈壁,矢志追逐梦想,绽放绚丽光彩。

像戈壁红柳一样光荣绽放

来到一连的第一天正赶上连队的文艺晚会,记者没想到,在这样的戈壁沙漠深处,会有如此精彩的艺术“盛宴”。

士官张松松率领他的“黑山头乐队”一登场,就把记者震住了:他们表演的摇滚《欢迎来到清河口》,浪漫抒情,时尚前卫,一点儿也不比著名的Beyond的《光辉岁月》逊色。演出结束,张松松见记者一脸惊讶,很是得意:“这算不了什么,去年内蒙古军区组织文艺汇演,‘黑山头乐队’才组建几天,就带着作品《梦中的额吉》去了,一不小心整了个三等奖。”

文艺晚会丰富多彩,吉他演奏自创的《兄弟》,唱得催人泪下:“无论风再大雨再猛,军号把我们集合在一起,我们同舟共济,是手足相连的好兄弟,相拥在一起不分离……”张松松介绍说,唱歌的这位是下士王腾,也是“黑山头乐队”的主力,编词、谱曲、唱歌、弹吉他无所不能,军营民谣里的50首作品个个都会。这首作品创作于去年老兵退伍时,第一次表演就把所有老兵唱哭了。这家伙时髦,北京新出的光碟,他最多一个星期就能搞到手,光音乐书,就装了整整一大包。战友们爱听他的歌,是因为他的作品不仅新潮,还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

大漠孤岛“小乐园”

初次走近一连官兵,本以为他们“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文化生活非常枯燥,实际上,这里处处荡漾着一股前卫而充满魅力的“时尚风”,让记者真真切切感受到戍边生活的精彩纷呈。老指导员陈宝说,大漠戈壁从来没有挡住一连官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早在1994年,边关生活非常枯燥,官兵们特别渴望听听流行音乐。连队干部托人从酒泉买来一台唱机,大家高兴得又蹦又跳,每逢过节,都自觉地整夜不开灯,用省下的电让唱机欢歌。就这样,郑智化当时的《星星点灯》《水手》,官兵们人人会唱。现在,这台唱机早已过时了,但仍然擦得干干净净,珍存在连史馆里。

奇石园里的争吵声,让记者耳闻目睹了一连官兵主动发现美、动手创造美的生动场景。

“这件作品是战士张振宇从514号界标南侧的石槽里捡来的富贵石,您看上面镶满了玛瑙,到现在大概有1.5亿年了,我们给它起名‘星光灿烂’;这块红树根是我在清河口哨所附近巡逻时捡到的,它的造型特别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天鹅,我们叫它‘天鹅起舞’。”张松松一一向记者介绍。

“一根一情,一石一景。”可不要小看这个奇石园,一连官兵人人都有自己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大家聚在一起,品味一番,评出最佳作品。说起根雕作品,最牛的还数战士王金年。小王的作品《飞天之梦》由于酷似敦煌莫高窟内的壁画《飞天》,且充分展示祖国飞天梦想,寓意深刻,获得阿拉善军分区哨所文化艺术比赛一等奖,军分区王永华政委亲自为他颁发了奖杯。

热爱生活的一连官兵,自发组织开展奇石收藏大赛、根雕作品比拼、沙画作品展示等活动,总结完善了一整套哨所文化的组织形式,感怀祖国博大、陶冶官兵情操,往日寂寞宁静的哨所,变得生机盎然。

指导员朱爱军告诉记者一件新鲜事:原北京军区总医院从2010年开始,每年派出一批心理专家到一连追踪测试官兵的心理状况,迄今,没有发现一例心理疾患。在心理问题日渐多发的今天,专家们暗暗称奇。

专家的惊叹,引发记者的深思:艰苦不言苦、苦中有作为。一连官兵的内心世界与驻地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歌声笑声让寂寞空旷的大漠边关生发出无限活力。望着营区外一片片红柳热烈地怒放,粉红色的花朵芬芳了荒凉的大漠,记者想,一连的官兵就像这戈壁红柳,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放飞美丽的梦想,绽放绚丽的青春!

(图片:焦忠诚李鑫)

(责任编辑:胡东霞)

猜你喜欢

官兵们河口大漠
大漠落日
大漠演兵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
特殊的河口水
河口
双语图片
大漠追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