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部队要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中积极作为
2016-10-11宋宝钢
宋宝钢
边疆民族地区部队要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中积极作为
宋宝钢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国防建设与民族团结休戚相关,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好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这篇大文章意义重大。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军民融合发展,必须扎实有效地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确保对内构建保持社会稳定、民众安心的和谐网络,对外形成抵御外来干涉、侵略的安全屏障,为维护和延长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可靠保障。
国防建设军民融合民族团结边疆地区
作者:宋宝钢,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鲜明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时代命题,并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将如何作为?习主席考察云南时关于“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军民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通过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早在1950年,邓小平就指出:“少数民族问题解决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就西南的情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习主席作出“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重要论述的同时,还赋予“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的光荣使命。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的国防建设与民族团结休戚相关,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好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这篇大文章意义重大。
要拧紧遵规守纪的“开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背景复杂、热点敏感问题较多,官兵的一言一行都关乎民族团结稳定的大局。我党我军从建立之始,就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主张。红军长征时期,为尽量消除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的民族歧视,红军着重宣布废除过去统治者官方文告中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歧视性称呼,一律改用平等的称呼,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尊重。1949年,解放军入滇时,坚决贯彻“绝不打第一枪”的命令,面对少数民族山寨射出的子弹,一些部队即使看着战友倒在身边,也只是对天鸣枪,主动撤离。新中国成立后,驻滇部队积极团结少数民族群众,带头尊重少数民族风俗,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利益,形成了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鉴此,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军民融合发展,部队官兵必须继承这些优良传统,不断提高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认识,时刻不忘遵守民族政策、尊重民族风俗。
要当好民族团结的“使者”。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作为各族人民的子弟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责无旁贷。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经过云南,就倡导民族团结,团结各族群众,成为我军民族工作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普洱专区党政军民剽牛起誓,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如今,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民族团结的接力棒更要一代一代传下去。驻守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不仅要维护好部队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团结,还要注重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团结,同时协调好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要当好民族团结的调解员,做到“事事讲团结、人人讲团结”。各部队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军营”活动,将民族团结工作落到实处;要利用民族节日等时机,开展联谊活动,加强沟通交流,建立与少数民族的深厚友谊,真正做到“军警民一条心,各民族一家人”。
要架起脱贫致富的“桥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防止因贫生乱、因经济发展差异造成民族隔阂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驻地部队的人力、智力优势,深入开展“边防连队与边防村寨共建”活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要充分利用部队农副业生产基地、连队图书室、网络室等场所,帮助群众学习致富技能,传播科学文化。要加强军地医疗卫生合作,推动部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偏远山区,使对口帮扶服务形成常态,改善偏远地区各族群众的医疗卫生条件。要持续开展学校援建工作,帮助改善办学条件,资助家庭困难的各族学生完成学业,适时派出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尤其是特困民族帮扶力度,确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二、通过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工作
利用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之机,做好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驻边疆民族地区部队要努力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积极作为,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筑牢融合之“基”。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边疆民族群众发展的“瓶颈”。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中,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全局中谋划推进,筑牢融合之“基”。部队要充分发挥军事设施的民用效能,边防公路、巡逻道路和饮水工程要兼顾民用,积极协助地方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到农家”工程,为边疆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地方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系统和频率分配的规划布局中,要贯彻落实国防需求,有效整合军民通用通信资源。要加大森林防火通道、交通战备公路、乡村公路与边防巡逻路建设,以及公安、国安、海关、检验检疫和边防监控系统整合力度,最大限度提高军地基础设施共建共用效率。
抓住融合之“根”。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民团结是最根本的融合,而要搞好军民团结,首要的是要做好“人”的工作。军队为各族青年提供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不仅是入伍各族青年快速成长的大学校,也是促进民族关系和睦和谐的大熔炉;少数民族官兵不仅是部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桥梁,也是部队的宝贵人才。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兵役工作,注重征集特有民族青年入伍,发挥少数民族官兵的辐射作用,引导他们在本地区、本民族当好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员、辅导员。要持续抓好士官直招和国防生招收培养工作,将更多的民族中学列为国防生源基地,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送进部队这个大学校。要优先做好少数民族官兵的转业安置和创业扶持工作,不断完善优抚政策,激励他们发扬军队勇于吃苦、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努力成为带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
强化融合之“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军民和睦之魂。部队官兵要与少数民族群众加强文化交流,强化文化认同。省军区部队要按照军政一体、军民结合、军地互动、军事当先的建设思路,大力加强边疆地区文化建设,使边疆传统文化、边关战场文化、边塞民族文化、边防新兴文化、界碑国门文化融为一体、蓬勃发展。要针对边疆地区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把边疆文化融入边关军营,教育引导官兵真心热爱边疆、热爱边疆各族群众;把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嫁接到军营文化中,广泛开展“二进五民”(“二进”即民族文化进军营、军营文化进村寨,“五民”即学民族语言、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知民族风俗、交民族朋友)活动,增进驻地军政军民感情,军民携手建设稳固边疆。
三、通过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筑牢边关防线
驻边疆民族地区部队要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扎实有效地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对内构建保持社会稳定、民众安心的和谐网络,对外形成抵御外来干涉、侵略的安全屏障,才能为维护和延长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可靠保障。
铸砺精神利剑。爱国主义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和道德基础,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关键。边疆民族地区必须以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民族团结意识为着眼点,大力加强国防教育,砥砺精神利剑,构建军民共育精神家园的运行机制。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国防公益和民族团结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深厚的国防教育氛围。要加强烈士陵园、战场遗址等红色资源的建设和维护,形成一批管理有序、基础扎实、效果明显的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不断激发边疆民族地区军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切实提高边疆地区各族群众的国防意识、领土意识和主权意识。
共建和谐边疆。边境地理位置特殊,各种力量交织,社情民情复杂,边防形势复杂多变。驻边疆民族地区部队要与驻地党组织建立联建共促关系,协助地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协同完成维稳处突任务,使敏感地区党组织切实成为团结一方、稳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使每名党员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要军地一起开展共创“平安边防”活动,以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主动做好感情交流、政策宣讲、法制宣传等工作,使边境地区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的可靠阵地;要以支援地方社会建设为平台,在遂行参治援建中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解人民之所急、帮人民之所需,建立与少数民族的深厚友谊,促进边疆地区的安定团结、繁荣发展。
齐筑稳固边防。边强则国泰民安,边弱则国危民殃。边境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以及各民族间的关系,会对边防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边防的稳固又是边疆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边防的强弱与边疆各族人民的安宁和生存密切相关。战争年代,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为了反抗民族歧视与压迫,为了谋求本民族的解放,在党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感召下,直接参加了人民军队的创建,加入了人民军队的行列。和平时期,加强边防建设,确保边境安全,同样不能仅靠部队单打独斗,更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和边疆群众的并肩战斗。要鼓励扶持边境地区群众抵边生产生活,巩固边境一线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使每个村寨成为一个“连”、每个家庭成为一个“班”、每个村民成为一个“兵”,切实形成“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堡垒”的边防管控格局。
(责任编辑:何荷)
E25
A
ISSN1002-4484(2016)08-0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