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岁宝宝如何防范秋季疾病

2016-10-11李梦娇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宝宝家长

李梦娇

不知不觉,秋天已带着收获的喜悦悄然降临。爸爸妈妈们一方面欣喜于宝宝终于要摆脱酷暑的煎熬,开始尽情享受琳琅满目的新鲜蔬果了;另一方面,不当的养护却可能使宝宝的健康再次亮起红灯。的确,即使在凉爽又丰硕的秋天,也依然存在着让宝宝生病的种种因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秋天如何让宝宝健康度过。

秋季易患哪些疾病

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1~2岁宝宝体现为肺脾肾发育尚不成熟,因此免疫力普遍差,较成人更易罹患肺系和脾系疾病。而秋季日照开始减少,气温逐渐降低,病毒也开始日渐活跃,这对于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尤其胃肠道抵抗力差的小宝贝们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燥邪”

1.症状:

中医认为“肺合皮毛”、“肺在窍为鼻”、“肺与秋气相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喜润恶燥”。立秋后,天气转凉,空气湿度下降,蒸发速度加快,干燥度增大,产生的“燥邪”最易乘机耗肺伤津,表现为宝宝鼻黏膜干燥、容易流鼻血,干咳少痰或者便秘。

2.处理:

症状轻时,家长可在家中使用空气加湿器来改善干燥的空气状况,也可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来滋润鼻腔。若宝宝嘴唇干,则尽量叮嘱他们不要舔嘴唇,并用湿热毛巾敷在嘴唇上,令嘴唇充血后涂抹润唇膏。同时适当地增加喂水量和喂水次数,并给宝宝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E的食品,如动物肝脏、坚果等,也可将梨、柑橘、葡萄等水果榨汁后喂给宝贝喝,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若宝宝症状持续3天没有缓解,家长应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二)“秋泄”

1.症状:

白露过后,气温进一步降低,宝宝很容易感染“轮状病毒”而“秋泻”。这是一种自限性疾病,2岁以下为发病高峰,其中人工喂养的宝宝因为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少使得发病率相较母乳喂养的宝宝更高。患有秋泻的宝宝,多急性起病,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清鼻涕等。病初多有呕吐,24小时内出现腹泻,大便特点为“三多”,即次数多、量多、水分多。每日数次至数十次,为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常伴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病程一般七天左右。由于是病毒感染,因此抗生素治疗只会扰乱肠道菌群而加重腹泻,且由于没有针对轮状病毒的特效药,所以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正确的生活护理。

2.处理:

首先是预防脱水及纠正脱水。秋泻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脱水,因此在腹泻早期,只要宝宝精神状态尚可,哭时有泪,手脚温暖,家长可以自行购买高效且价廉的口服补液盐(简称ORS)给宝宝口服补液。宝宝每腹泻一次,即服ORS约50~100毫升,注意少量多次服用,最好每2~3分钟喂1次,每次10~20毫升。

其次是饮食调整,除重型及呕吐严重的宝宝外,我们一般不建议禁食,但要调整饮食。对于已添加辅食的1~2岁宝宝,应暂停喂不易消化和含脂肪类多的食物,给予易消化的流食及半流食,2~3天后可转为正常饮食。

再就是使用微生态疗法,如服用妈咪爱、培菲康、双岐杆菌制剂、合生元、丽珠肠乐等以及肠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且由于轮状病毒具有粪口传播性及呼吸道传播性,因此如果家中还有其他宝宝一定要做好床边隔离,将自己和宝宝的手认真清洗,防止交叉感染;每次大便后注意清洗宝宝臀部,防止发生尿布皮炎或尿路感染。同时还要格外注意观察宝宝的尿量、神志、精神状态、面容、四肢温度、脉搏等变化,以了解其脱水情况。一旦宝宝超过6小时没有尿,精神萎靡、口唇发干、倦怠嗜睡,甚至神志不清或异常兴奋,哭时无泪,手脚冰凉且看上去有斑点时,就是宝宝严重脱水的表现了,须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提示:减少秋季腹泻发生,应注意清洁和卫生

当然,“防患于未然”才是保护宝宝的最佳手段。秋季家长要格外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做到不吃生冷,母乳喂养前用凉开水清洗奶头,食具、玩具须定期煮沸消毒,与此类患儿隔离,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等,都可以有效减少宝宝秋季腹泻的发生。

秋季疾病的防范和治疗

(一)起居护理

中医养生讲究“春捂秋冻”、“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主要是提醒家长不要给宝宝过度保暖。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稍许凉意可以刺激大脑兴奋,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增强机体耐寒能力,从而增强宝宝体质。初秋乍到,暑热未消,下降的气温让人顿觉凉爽,这也正是“秋冻”的最佳时机。对于宝宝的衣物添加,家长要做到灵活调整、循序渐进,如宝宝多汗、烦躁,表明温度较高,应适当让宝宝保持凉爽,若宝宝面色发白,手脚冰凉,起鸡皮疙瘩,表示温度较低,可酌情添加衣服。

中医认为,秋季“不宜终日闭户”。因此宝宝居住的环境应保持空气流通,每天要定期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防止病毒的滋生。

此外,充足的睡眠对提高宝宝抵抗力同样重要。《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倶兴。”早卧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1~2岁的宝宝一般要保证每天12-14个小时的睡眠,故入秋后不宜再带宝宝夜晚外出,而应让其逐渐适应日益提前的夜晚,尽量在9点前入睡。

当然,培养宝宝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疾病同样重要。家长除须保持宝宝口鼻及全身皮肤的清洁外,尤其要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洗手习惯。而在日益干燥的秋季,给宝宝清洁时还要注意选用柔软、刺激性小的毛巾,且擦洗力度要柔和。在干燥的北方,清洗过后还可以涂抹适合宝宝的润肤乳来防止干燥。

(二)饮食调摄

入秋以后,身体和大自然一同进入了收敛的状态,耗少存多是其特点。在经历过酷暑时的食欲不振后,宝宝在这个季节也开始食欲旺盛起来,又恰逢丰收之际,对于改善宝宝的营养状况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全。

1.膳食平衡:1~2岁的宝宝正处在由辅食转向正常餐的过渡阶段,因此家长一定要保证宝宝各种营养物质的均衡搭配,如牛奶、豆制品、鱼、肉、鸡蛋等高蛋白食品,麦片、黄米、玉米等五谷杂粮及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黄绿色蔬菜等都应该给宝宝有所摄入。

2.饮食清淡:秋季气候干燥,葱、姜、蒜等辛辣刺激及多盐、煎炸的食物容易上火,因此宝宝的饮食应以清淡甘润为主。但又不能太过寒凉,如冷饮、过多的西瓜等。而清汤可以稀释菜肴的盐分,并维持宝宝体内水分平衡。一些富含水分的、可以生津润燥且有助消化的应季蔬果,如梨、橙子、葡萄、香蕉、柚子、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番茄等也可以起到补水效果。但须注意食物的清洁,尤其瓜果,要保证洗干净后再给宝宝吃,而且每次不要吃得太多,少量多次即可。

(三)中医保健

1.推拿按摩

(1) 按揉足三里穴

①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②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 1~3 分钟。

③功效:健脾益胃、强身健体。

(2) 按揉迎香穴

①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②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 3 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 1~3 分钟。

③功效:宣通鼻窍。

注意:

●根据需要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等介质。

●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

●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影响推拿。

●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

●局部皮肤破损、骨折不宜按揉。

2. 冷水锻炼

主要为冷水洗手、洗脸、擦身等方式。最初使用与体温较为接近的温水,以后水温可酌情逐渐下调,从35℃逐渐下调到25℃。先擦四肢,再擦颜面、颈、臀、腹,最后是胸、背等敏感区。未擦和已擦部位,用干毛巾覆盖。每次持续 2~3 分钟,擦至皮肤微微发红为止,再用干毛巾擦干。

(四)食补养生

燥邪最易伤肺津,因此要给宝宝多吃一些养阴润燥、补脾益肺之品,如花菜、菠菜、胡萝卜、莴笋、豆芽、芹菜、小白菜、梨、葡萄、石榴、柑橘、甘蔗、柿子、荸荠、银耳、百合、山药、大枣、莲子、甘草等。以下几款药膳可供家长选择。

1.贝母秋梨汤:取川贝母10克,雪梨1个,冰糖10克。将梨洗净,靠柄部横切断.挖去核,装入贝母末,再把梨上部拼对好,用牙签(或竹签)固定,放入大碗中,加入冰糖和开水少许,文火隔水蒸约40分钟即可。吃梨喝汤,每天2次.适合干咳少痰的宝宝。

2.芝麻木耳汤:取黑芝麻 10克炒熟,木耳 3克泡发,加水煎煮,调入适量白糖食用。适合大便干燥的宝宝。

3.荸荠汁:鲜荸荠200克,洗净去皮捣烂,去渣取汁,每天饮用 2~3 次,有凉血止血之效。适合流鼻血的宝宝。

4.萝卜菠菜黄豆汤:白萝卜250克,菠菜250克,黄豆 100克。黄豆先浸泡30分钟,大火烧开后小火焖酥,放入萝卜,煮至酥烂后加入洗净切碎的菠菜,再烧开,调入少许盐即可。有润燥生津之效,只要宝宝对此食材不过敏即可食用。

专家介绍:(照片同以前)

薛征,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医儿科专业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师从多位名医,崇尚中医经典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诊疗优势。擅长治疗儿童咳喘、扁桃体炎、肺炎、厌食、多动症、抽动症、癫痫、性早熟等。

专家门诊:周三全天、周六下午、周五上午(总院:芷江中路)

周五下午(门诊部:石门一路)

特需门诊:周六上午(总院:芷江中路)

猜你喜欢

宝宝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做一名“粗糙的”家长
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宝宝照相本
家长请吃药Ⅱ
可爱宝宝超级秀
可爱宝宝超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