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教育从家长抓起
2016-10-10马贵荣
马贵荣
我在金融街少年宫担任着两个职务,一是儿童相声培训的教师,二是成人金笑缘相声票房的组织者。2016年“六一”期间出了件新鲜事,我把本属于儿童节应该孩子们大展身手的舞台,变成了家长演出的成人票房专场。
“孩子辅导家长演,京城票房史无前。说学逗唱老少乐,欢迎您来金笑缘!”啪!醒木响处,小主持一首定场诗念罢,演出开始了。在一个个曲艺小学员的介绍下,他们的家长依次登场,声情并茂地表演了评书、快板、相声等精彩的节目。整场演出掌声不断,笑声不停,时而还有跺脚声和尖叫声……其热烈的气氛,在近年相声票房中很少看到。家长们机智沉着的表现,让不明就里的观众根本不相信,所有演员都是第一次登台。
办这场演出,不是为了别出心裁,而是为论证我近年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当前孩子学习压力愈重的实际情况下,校外教育如何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我曾在我写的《我和相声》这本书里写过一篇自序:《相声艺术要从娃娃抓起》。现在我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我认为,曲艺教育应从家长抓起。因为只有家长有兴趣,孩子才能有动力!
现在的新婚夫妇,还没怀孕就在房间里摆好了钢琴,小宝宝刚会走路就预备好了画板和画笔,这说明了什么?就是做好将来培养音乐家和画家的准备工作。不是说家长这么做有什么不对,他们都要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只有这些才能在孩子的升学中得到加分。以2016年北京升学政策为例,招生人数最多的朝阳区,可以作为特长申报的艺术技能包括管乐、绘画、摄影、声乐、舞蹈、书法等。北京著名的80中,在管乐特长生中,甚至包括定音鼓、小军鼓、马林巴、竖琴等极不普及的乐器演奏,可作为“非遗”的曲艺,却不见踪影。
这种情况影响了很多孩子。学习相声,对于孩子们来说,好像除了兴趣以外,对升学没有什么实用性的帮助。因此,有些孩子就会特意地持有两种特长。一个是他爱好的相声,一个是对他升学有实用的技能。
我班上有个学习了好几年相声的女孩子,在学习相声的同时,还学中国象棋,已达到三级棋士水平。在升学时,家长就为她选择了象棋,放弃了相声。因为两相比较,象棋有特长生加分,而相声没有。我因此伤心了很长时间,其实作为老师很理解家长的苦衷,但也为孩子惋惜,为相声叹息。其实那个女孩还是非常热爱曲艺的,自己还尝试着写出过很不错的相声小段。但是在升学压力面前,只好放弃了曲艺。
我改变不了各学校录取特长生的章程,我阻止不了家长为孩子的选择,怎么办?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我的教学不但让孩子学得更有兴趣,还要让家长有积极性、参与性。家长的态度在相声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实际的相声教学当中,我发现,孩子们离开相声学习其实并非他们的本意,绝大部分都是家长决定的。家长的选择,权衡决定了孩子在相声学习上的去留。但令我略感欣慰的是:凡是坚持下来的孩子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的家长都是对曲艺颇感兴趣的爱好者。比如有个学员叫孙二宝,他的父母常年带他到宣南书馆听评书,而且买了年票在书馆里有固定座位。对家长而言,送孩子来学习曲艺,也是实现自己童年梦想的一种方式。
孩子学相声,某种程度上考验的是家长的毅力。周一到周五要上班,到了周末,家长还要放下很多事情送孩子来学习很辛苦。别看简简单单的一个接送,需要家长克服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家长有时候也会生病,或者家里有人会需要人照顾。或者有时天气不好,春寒夏雨秋霜冬雪都要按时出发。因为现在居住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有的家住房山,有的家住大兴,来回路程要三四个小时。所以说,孩子学相声,担负的是学习的压力,而家长担负的是对毅力的考验。所以与家长之间,我认为不是简单的谁交钱谁上课的关系,而是互相理解、互相激励的好友,只有多站在家长的角度为他们着想,他们才会把你配合协助我把孩子教得更好。
首先,要和家长统一思想。那就是:尽管学相声在特长生这方面不占先,但它的优越性也是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现在来说,上大学并不难,录取率逐年提高,学历这道门槛已经不再是大多数孩子走上工作岗位的障碍了。那么现在凸显出来的障碍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孩子和外界的接触障碍。不少例子表明,很多孩子不管是大学本科毕业也好,研究生毕业也好,仍然没有取得什么很好的人生业绩。这是为什么?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在人与人接触沟通当中,他们或是表达不清楚、或是表达有错误,造成沟通障碍。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我们很多孩子“不会跟别人说话,有能力,没有表达能力”,从而造成了自己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的窘境。实践证明,学过相声的孩子大多人缘极佳,能与他人融洽相处,交往中受到大家的欢迎。因为他们知道表达感情要张弛有度,语言语气要迟疾顿挫,语言组织要逻辑清晰。表达既不会废话连篇,也不会粗暴生硬,而且富于幽默感。这都是软实力,但是软实力往往是硬道理啊!
家长了解了相声对孩子将来立足社会的好处,就会对这一学科有了热情。所以要想留住孩子,就要调动家长的兴趣,这是我在教学当中得出的结论。通过接触我发现,有些家长对曲艺并不陌生,甚至其中有很多狂热的爱好者。我何不因势利导,借着我负责相声票房这块阵地给这些家长一个展示的机会呢?让孩子辅导家长表演,这不又是一个增进亲子之间感情的好机会吗?
我的提议一出,家长们的热情马上被点燃了,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从网上搜索相关作品,没有现成文本就根据音视频一句一句地扒下来。有的为了这场演出,还专门去相声剧场录下专业演员的作品,回来揣摩。有的家长在孩子上课的时候,自己找地方背词,从中午一上课一直练到下午放学,乐此不疲。家长间还互相提意见、找问题、出主意……可以说大家的热情空前高涨。原来都是家长催着孩子练活、背段子;现在,我委派孩子们当上了小老师,可把他们乐坏了,纷纷表示“复仇”的机会终于盼来了。要想让家长在台上露脸,孩子们自己首先要学得精学得扎实。小学员张泽屹在台上说:“您诸位可不知道啊,这些家长,可真不让我们这些小老师省心啊。首先来说,他们的记忆力比较差,一页纸得背好几天,再加上平时工作又忙,能登上这个舞台,可真是费了牛劲了。这回我们算体会到了,这当老师可真不容易啊!”
首次出现在票房的家长演出,取得了空前成功,此起彼伏的掌声和笑声说明了一切。很多家长选择的段子都是相当具有难度、甚至很多专业演员都不敢碰的作品。谭廉政爸爸表演的《对坐数来宝》就不是每个相声演员都敢演的,快板唱得不好,不敢碰这个作品;赵思齐爸爸学唱的《学大鼓》里的“柳活”专业要求高;《五红图》里的尺寸、筋劲儿拿捏不好容易冷场。有很多专业演员在看了录像以后感叹这真的是第一次登台吗?难以置信啊!评书《狮子楼》说得多稳当啊;最后的群口作品《训徒》,那个口风、节奏,处理得多成熟啊,真的不像是学生家长初次登台的状态。这些可爱的家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多么大的热情和责任感支撑着他们,不言而喻。一位参加演出的家长说,在台上听笑声是最美的享受,这回可是真过瘾了。
演出之后,很多家长主动提出能不能把这个形式固定下来定期举办?热情之高涨令人高兴又感动。看看这些家长,哪个不是养家糊口在外辛勤奔波的忙人?哪个不是超过青春年纪的中年人?他们当中,没有一个是从事文艺工作的专业演员,没有一个是拜过师学过艺的门里人,但他们是真正热爱相声的人!
一场演出,增加了家长对相声的了解,加深了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感情。在客观上,家长们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来,他们对孩子的支持,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接送孩子这个层面,而是用心到为孩子创作一些教学作品。例如,赵思齐同学的父亲,就写了一段名为《老爸轶事》的节目。孩子通过表演这个作品在北京获得了曲艺比赛最高奖。学员崔子豪的父亲崔笑,在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学习段子,回家后给孩子做搭档。后来,在我的启发下,他由一个曲艺爱好者走上了专业相声演员的道路,和搭档刘涛在2016年北京市中青年传统相声大赛中,凭借《铃铛谱》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这就是从家长中走出来的专业演员,实属不易。
总而言之,这种新的教学思路——把家长由原有的仅仅接送、督促孩子学习,发展到家长亲身参与是很有意义的。通过这种教学思路的实践,成绩斐然。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上,我相声班的学生夺得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石景山、顺义、怀柔等各区的曲艺一等奖,荣获市级四个金奖、五个银奖。
尽管在“录取特长生加分项被忽略”的不利因素下,相声教学还有着诸多困难,但只要创新思路、用心去做,儿童相声这块苗圃就不会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