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妈妈心”教孩子
2016-10-10叶怡均
叶怡均
我不是曲艺科班、更不是搞教育的,然而同行先进们却对我的教学颇为垂青,当中有接触过我学生的,总夸他们台上台下特别规矩,接着会问一句﹕“你学生‘质感很好、那种‘文气,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这问题触动了我,仔细想想,我生在台湾没能按照传统办法来习艺、传艺,这个缺憾或许也正是这股子新鲜感的来源。
非为谋生、不只传艺
传统授艺,师父教徒弟目标明确,就是规治徒弟做好专业艺人,而徒弟实指望出师后靠着这门技术养家糊口、扬名立万,师徒双方共识一致,都聚焦在“技艺”和“谋生”上。我则不然,首先,我生长在台湾,很幸运地碰上台湾经济起飞,每个小孩都有义务接受九年一贯基础教育,学校里的师生不同于师徒,教学着重均衡发展、旨在引发学生对各方面的学习兴趣,此时受的教育与未来的职业无关,更甭提养家糊口了; 再者,我受到西方戏剧和艺术理论的影响,1991年组织了儿童剧团、写儿童剧本导儿童剧、带过开放性儿童创意戏剧活动,经过十年的实践与验证,我相信“孩子透过表演行为所收获的绝对不只是演戏的技能而已,表演以及组织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全盘地模仿着、学习着、辩证着、吸收着,进而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形成了,在我的脑子里我认为,无论是教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戏曲或是曲艺,任何艺术的养成,只要对象是孩子,就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就是“美育”训练、与“德育”、“群育”休戚相关,于此,“谋生”并非终极的目标、“技艺”则是皮肉骨血,包裹着的核心乃是透过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潜质、发展健全人格、熏陶美德情操、养成良好习惯与提高文化素养,等等。在崇尚实用主义的华人教育里,这想法挺浪漫的,是吧?然而,也就是这样的浪漫,促使我萌生了一条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思路。
妈妈的心,异于师父
认真思索“说唱艺术该怎么教孩子”是12年前的事,那是2004年,我取得硕士学位重回职场、而我儿子正要升小学五年级,他是个很棒的孩子,只不过和所有孩子一样有些与生俱来小毛病,比如有点儿小过敏、小气喘、小过动、小自闭、小偏执……还有一点儿小小的“不善沟通”。在他进入叛逆期之前我认为很有必要与他建立良好的互动,同时盼望他结交一些善良的小伙伴,于是,本着一颗“妈妈的心”,我在台北曲艺团创办了“少儿练功房”,原本只是想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能与孩子分享我所爱的说唱艺术、创造一些共同记忆,存些话题到老来可以和孩子聊聊,没想到却意外地开启了一段奇妙、丰富而精彩的旅程!
“妈妈心”是我办“练功房”的起始初心,十多年来我不断地检视它、擦亮它、摆正它,唯恐歪曲了它、遗忘了它。“妈妈心”与“师父心”不太一样,那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成为母亲之前我便教过儿童说相声,一开始我以为最好的教学成果是让孩子光鲜亮丽地站上舞台表演、获得赞美与掌声、在大赛中获奖乃至于上电视等等,渐渐我发现这些固然很吸引人,但是有些家长并不那么热衷于冀望孩子成为相声艺人,他们告诉我,他们眼中最好的老师,是独具慧眼能读懂他的孩子、引导他孩子往美好人生迈进的人。妈妈们期待在孩子身上看见的改变,是在台下、生活里的变化,这点让我蛮惊讶的。是啊!老师的教学成就,到底是用台上的辉煌来成就自己、抑或是为了成就孩子台下的圆满人生呢?若是老师我会选前者、若是妈妈则我宁愿选后者!有了孩子之后更体会这样的心情,渴望老师能帮助我的孩子更“好”,不是在台上而是在生活里﹕拥有自信、有好品格、好习惯、好谈吐、好朋友以及好的亲子关系……,所以渐渐的,根据“妈妈心”,我发展出一些办法,并且在北曲少儿练功房不计盈亏、任性地实施了!
限额招生,保障质量
练功房是一个常态班,首先面临招生问题,一班要招多少人呢?正所谓“一个孩子当宝养、十个孩子当养猪”,一两百人的大班固然壮观而且上算,但却不适合教说唱,因为人一多,必然难以精心雕琢,但是人太少又缺乏观摩和刺激,所以常态班为长期教学着想得限制人数,一班大约在15人上下,以不超过20人为佳,短期营队则不在此限。短期营队我把它比做“临托”——别人临时把小孩委托给你带一下,家长不指望你教孩子多少、你也不指望能影响孩子多少,这样短暂的交会彼此开开心心就好,人多些更热闹挺好的。但是长期教,那就等于带上自己的孩子,真得花心思去掌握每个人的特质,因应个人的成长变化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时还要为个别人量身订做剧本,这些对老师的智慧是很大的挑战,为了避免质量打折扣,只好选择牺牲利润、控制人数。
不挑学生、不怕退费
就像妈妈不挑孩子一样,我也不挑学生,来的学生有过动的、有过敏的、有口吃的、有大舌头的……反正名额以内来者不拒!曾经我教过一班十来人里面有三个过动儿、两个特别腼腆不开口的,难教极了!有人建议我办招生考试,招来菁英容易教出好成绩,但我以为“训练菁英成为精英看不出老师的功力,化腐朽为神奇的老师才令人敬佩”!那些特殊的孩子,若是处理得当,往往能让全班学习宽容与忍耐,每当他们进步,全班都为之欢欣鼓舞,学生因此从老师身上习得慈悲与爱,进而激发他们体贴别人和助人为乐的心。可千万不要以为我没脾气,对待柔善的学生我宽慈、遇见刁钻的孩子我可比他更硬,只要胆敢冒犯规矩,我便瞪起眼板起脸来﹕“别以为你缴了学费我就得教你,告诉你!你可以选择不学,我也可以选择不教!”颇有点妈妈给孩子立规矩“到了饭点你不吃我就收走”、“读到大学你就自己赚钱付学费养活自己”的架式!这不是我跩,而是孩子绝不宜骄宠过度。就算你天分再高、品行不好不受教也是枉然,更何况语言是武器,具有强大的力量,若教得你能耐愈大、将来作恶愈大,不如早早自己开除自己、把学费退给家长去另请高明吧!
长期练功,三年结业
现代人迷信快餐,学东西也追求快餐,既然能“三分钟学英文”,最好也能三分钟学快板、三分钟说相声。我接受快餐,却没见过快餐能产出什么好东西!尤其说话,一张口就是习惯,呼吸、力量、位置、筋肉运动情况……说能够在三分钟内建立好些个新习惯去取代用了好几年的老习惯您相信吗?我是不信。凭着“妈妈心”,为了给孩子预备均衡的养份,所以“练功房”不跟潮流拒绝快餐,细火慢烹地学满三年才能领到结业证书。三年,考验坚持度,兴趣不足的自然淘汰。最经典的例子是练功房第二届,进来15人、结业时只剩下3人,从帐上看这班亏钱亏大了,但是这3人个个优秀,如今一个就读台湾大学资管系、一个刚考上香港城市大学、还有一个文武双全既是音乐资优生而且还是击剑冠军!亏点钱怎样?我这儿亏一点儿,让社会赚到了优秀人才,结算下来不还是赚嘛!
细筛文本、严选内容
所谓“心口如一”,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你给孩子背什么、说什么,他可不单是照着背、照着说,还照着那样想、那样做,不然怎么叫做“熏陶”呢?所以教育孩子要特别注意仔细地筛检文本、严选内容。曲艺,原来是为了娱乐成人、给男人找乐子用的,这些俗文学文本以前几乎不许孩子看、也不让听,如今却要拿来教小孩,当然得好好把关,摘除一切腥膻色、粗暴的语汇和低俗隐晦的思想内容,从中提炼出光明纯净的教材给孩子用。作为妈妈,难道会希望听见自己孩子在公众面前嘴里蹦出粗话、做出不雅的动作吗?故而教育儿童,当娱乐效果与教育效果相冲突的时候,再舍不得也必须弃娱乐而优先考虑教育。
低调朴实、关注作品
练功房学生每年参加相声比赛总能抱回几个第一,孩子里也有上电视的、拍广告的、在网络点阅率破百万人次的小明星,我从不利用他们大肆宣传、也不汲汲营营于塑造童星,因为我发现那些名噪一时的童星,长大后不见得星途顺遂、人生也未必一帆风顺,甚至许多因为早发的名利而把持不住染上恶习走上不归路。这样看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虽非铁律,但聚光灯下的风光确实容易让孩子心生骄矜甚至扭曲了人格,作为妈妈,我可不想看到这样的事发生在我孩子身上,所以我带学生格外谨慎、十分低调、尤其朴素,我尽量督促他们从表演中认识自己、看清楚自己的实力,并引导他们专注于作品,希望他们明白﹕“风光是一时的,作品才是永久的”。
只吃果实,难成大树
我常说﹕“你能学到多少东西,不在于付多少学费,而在于花多少时间用多少心出多少力!你以为你是付出,其实你在收获!只想吃果实,便成不了大树!”,这话我不只对学生说,也对我自己这样说。身为老师,面对时潮冲击、面对仰望着你的那一张张长相不同的脸蛋,也得不断学习、努力付出以求收获。
北曲练功房至今十一年了,耕耘辛苦,果实充盈!头几届的小屁孩摇身一变现在已经是大学生了,他们有些仍然与台北曲艺团保持联络,其中也有想继续学习走向专业的……看见他们,似乎看见接班有望!不过“儿童艺术教育”和“成人技职教育”截然不同,现在得把“妈妈心”扭转回“师父心”了,而这“师父心”对应于现代社会,势必也将产生新的内涵与方法吧?那会是什么呢?我正开始摸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