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荐书目

2016-10-10

中国经贸聚焦 2016年9期
关键词:民艺纱厂保尔

弱者的胜利 ——《半生为人》

散文集《半生为人》,原本是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徐晓“为自己、儿子和个别人而写的”。但是,当它付梓面世后,书就自然成了大众的公共读物。作者试图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记录下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借用帕斯捷纳克的话:生活——在我的个别事件中如何转为艺术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如何从命运与经历之中诞生出来。

徐晓的文字谦逊、沧桑而沉痛。她记忆中那些悲欣交集的断片人生,经她冷静而理性地处理之后,依然洋溢着痛彻心腑的感人力量,而她浩大的悲悯和同情,也不时地挣脱时代的边界扑面而来。

本书首版于2005年;曾获得当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亚洲周刊》十大好书之首。

真正的匠人精神——《诚实的手艺》

“物随人长久,人随物安定”,美好的造物,应是如此的“良品”,这个时代特别需要。本书的作者美帆是一位专业的媒体人。除了日本手工艺的系列采访,美帆事实上还介入了整个日本的文化现场,涵盖了传统艺术、当代艺术、摄影、建筑、生活方式等主题。

美帆说:拜访手艺人时,匠人工坊里的削木头的香气、烧柴的味道、敲打铁块的声音和木头的触感能唤醒她儿时的记忆,而与此同时,一种有别于自己生来之记忆的情感,在内心与儿时的风景共振的那一瞬间,会教人心动不已。

通过这一本用五年时光雕琢的书,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民艺家族亲身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得以窥探这一代的日本民艺继承人对民艺未来的探索和思考,以及那些最真挚的质感。

真实的历史是不那么“讲政治”的——《姐妹们与陌生人》

艾米莉·洪尼格所著的《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以1919—1949年上海纱厂(华商纱厂和外商纱厂)女工为研究对象,把女工放到上海经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探讨纱厂女工的生活状况、工作情形及30年间女工参与劳工运动的发展和转变情况。

本书的意图是在传统的革命史写法之外,提供一个对于女工历史概况的更全面的介绍。书名所谓的“姐妹们和陌生人”,意在指出两个同时存在的事实:来自不同地域的女工之间的隔阂(“陌生人”),以及来自同一地域的女工之间的互助(“姐妹们”)。

《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是妇女史、劳工史、社会史、口述史的综合研究成果,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关于中国劳工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穷困潦倒的父亲如何培养了一位大师?——《奈保尔家书》

奈保尔——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以小说成名,这跟他的老爸很有关系。虽然儿子的写作才能绝非做父亲的所调教,但他在每封信里都流露着对儿子的殷殷期望。本书以时间顺序写成,既是一部奈保尔的成长史,又是一本不同寻常、感人肺腑的通信集。

从17岁离家去牛津求学,到出版小说处女作《神秘的按摩师》,奈保尔这8年间的家书的主要内容是他在牛津的生活。他的信大都写给父亲,还有少量写给姐姐,在印席读书的卡姆拉。在这些父子之间的往来书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壮志未了、为家庭所累而心力交瘁的老人;以及立志在广袤的文学沃土上耕耘的年轻人形象。

对于一个刻意背对阳光,从自己的影子看世界的作家而言,或许也只有《家书》能成为他全部作品中惟一的例外,哪怕它是一本“合著”。

猜你喜欢

民艺纱厂保尔
华商纱厂经营困境及对策——以大生纺织公司为例(1922—1925)
五四时期劳动问题的双重面向——以厚生纱厂招工事件为例
柳宗悦民艺思想中的“数理”观
略论柳宗悦“民艺”理论及思想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
两个关键人物对奈保尔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