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1亿小目标”背后:中国阶层日益固化
2016-10-10
“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赚它一个亿。”近日,王健林这句公开言论,在广大民众之间广泛传播,许多人以此自我调侃。
虽然王健林此言论有其上下文,可以让这句话显得没那么突兀。但这句话背后所反映的中国阶层固化、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将在未来持续上演。
首先从王健林角度讲,他作为2015年中国首富,将赚一个亿认为是一个“小目标”,是有底气的:统计显示,2016上半年万达集团收入1199.3亿元(万达百货为王健林个人公司,收入未计入万达集团),也就是说万达集团每天的营业收入大约在6个多亿。而A股上市公司万达院线上半年营业收入57.22亿元,净利润为8.05亿元。
万达集团作为中国体量数一数二以地产为主的综合型企业,其赚钱效应在行业与规模优势下凸显。然而,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不少A股上市公司,在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低增长趋势下,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以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为例,一年之内盈利不足1500万的有300多家,超过上市公司总数的10%,1500万是什么概念?仅仅可以买到北上深主城区一套房产。如果看非上市的中小企业,境况可能还不及此,从前些年沿海地区外贸企业因出口放缓而纷纷倒闭,到去年以来因热点城市房价暴涨,将不少制造业企业挤出。
可以说,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日子并不好过。近期甚至出现不少深圳、东莞制造企业老板,在企业遭遇困境之际,感慨当初应该将赚到的钱买房,而不是扩大再生产。
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年7月企业新增贷款大幅度萎缩,在7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当中,企业贷款没有新增,且反而减少26亿元,环比骤减6114亿元。企业新增贷款负值这在历史上仅是第二次,上一次还是十年前的2005年7月。
无疑,这说明实体经济凋零、企业惜贷,盈利、偿付能力都颇为艰难,金融体系市场化决定了它们必然的选择。要么企业死掉了,要么自己主动关闭了企业,资金需求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信心一旦崩塌,就算银行愿意贷企业也不愿意要。
与此同时,宝能、恒大这类具备雄厚资金的企业,却到处在抢购股权和资本运作,每一次金融资产的狂欢,都令他们受益匪浅。
大企业与小企业强者恒强、弱者愈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缩影。同时,富裕阶层与大众阶层财富和资源分化加剧,则体现出中国阶层的日渐固化。
万达每年巨额收入,令王健林父子财富日益膨胀,类似情况在其他富裕人员中亦有体现。据统计,目前中国亿万富豪人数多达6.7万人,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中超过美国,已是全世界亿万富翁最多的国家。
而此时,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1966元,人均GDP也不过5万元。此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社会基尼系数为0.462,而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则为0.4(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用来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重要指标,全世界超过0.5的国家只有10%左右,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为0.24—0.36之间)。
另者,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渐大、央行持续释放流动性,人民币一直走低,贬值压力不小。此时,高净值的富裕阶层,可以通过海外资产配置,来防范汇率等风险因素影响;但低净值人群,也就是“穷人”,面对货币贬值等风险因素时,似乎没有多少措施防范。
在国内投资渠道方面,大众只能选择股票、银行理财等途径,因此A股估值一直居高不下,而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则彻头彻尾是为富人财富增值做“嫁衣”,因为大量的银行理财资金,都流向金融市场的结构性产品。
一度成为中国首富的企业家严介和之子严昊近日称,中国如今已告别“一夜暴富”时代。的确,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平稳,各行业各领域皆被触及,“一夜暴富”情况很难像改革开放前几十年一样频频出现,这也是国家进入成熟阶段的特征。
但是,严昊此言尚有话外之音:现在的穷人日后成为富人的可能性降低。降低到什么程度,很难预测,但如果一个人凭借知识和勤劳不再能让自己过上比较满意的生活,上学无用论、奋斗无用论、“拼爹”是王道论频频被验证,那么阶层固化的负面效应将会显现,后果不堪设想,甚至有可能陷入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
阶层固化,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中国,这应该是绝大多数国人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