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行走凉都
2016-10-10黄芳芳
黄芳芳
飞机掠过蓁莽苍翠、层峦叠嶂的贵州境内。高耸的青山之间悠悠地流淌着善利万物的绿水,盘山路如锁链般百转千回。“天堑变通途”的高桥、郁郁葱葱的梯田,时不时地映入眼帘,让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喧嚣尘世的人心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慨。
不能忘却的三线建设
“千军万马大搬迁,好人好马上三线,北京、辽宁等地组成的车队将大批物资向西南三线转移。”一张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这一历史瞬间。
当记者抵达凉都六盘水的那一刻,故乡让记者与这座素未谋面的城市连接起来。
“小黄是哪里人?”
“辽宁的钢都”,话音刚落,大家便不约而同地将话题引到三线建设的历史上,还有那些肩负时代使命背井离乡,在蓁莽荒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
“1964年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国家在主要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汗血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陈东林在《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如是写道。
一张“肩扛人挑,硬是把一件设备运到没有路的深山中”的老照片,一条钻透大山、飞越峡谷,被联合国誉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杰作”的成昆铁路于1970年7月1日顺利通车……历史一幕幕重现眼前,那些无以言表的历史功绩,令人心生敬畏和感动。
这场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是为了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陈东林指出,在上世纪60-70年代那个特殊时期,“三线”是由中国大陆的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向内地收缩,划三道线形成的地区。当时三线建设的地区有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其中包括贵州省六盘水煤炭基地,以及建于1966年的首都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六盘水市的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馆藏的故人遗迹、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带我们追忆六盘水三线建设的前世,感恩三线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凉都的“三变”改革
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的六盘水,煤炭探明储量184亿吨,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此外,电力、铝、锌、建材、水泥等产业一直是六盘水市主要的经济来源。随着国内经济不断下行,为化解煤炭、钢铁等行业的过剩产能,自2014年起,六盘水市开启了经济转型升级之路,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旅游新业态。
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山地面积占比达97%,斜坡25度以上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7%。山高坡陡、居住分散、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等因素阻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2014年,为了解决农村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等突出问题,六盘水市开始了“三变”改革的探索。六盘水市市委书记李再勇表示,这是一条探索深化农村改革的新路。“三变”首先通过推进资源变资产,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二是推进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三是推进农民变股东,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
据了解,自2014年六盘水“三变”改革以来,已全面覆盖六盘水市66个乡镇、17个社区(街道)、881个行政村;培育了189家企业、280个合作社、32个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猕猴桃、刺梨、核桃、蓝莓等特色农业,建成农业特色产业基地271.46万亩。2014年带动10万,2015年带动12万贫困群众脱贫,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打造农业特色产业
2014年,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重点发展猕猴桃、茶叶、核桃、蔬菜、油茶、刺梨、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
水城县副县长黎永胜向《经济》记者介绍,六盘水的农业主要有八大产业。其中野生猕猴桃12万亩,人工种植猕猴桃16.5万亩;茶叶12万亩,包括水城春绿茶、红茶等;核桃80万亩;野生刺梨20万亩,人工种植的刺梨50万亩;中药材3.5万亩,其中包括银翘、灯盏花、天麻、黄精,以及3万亩红豆杉。红豆杉被誉为天然净化器,可24小时释放氧气。“目前我们正在与内蒙古蒙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提取红豆杉中的有用物质,做成牙膏、面膜、美容护肤产品等,努力打造一条红豆杉的产业链。”黎永胜表示,六盘水有很多宝贝,如富含维生素C的刺梨,不仅具有食用价值,也是美容护肤产品天然的原材料,“不过在提取的过程中,维生素C容易流失,提取较难,故而仍在研发之中。”
“维生素C的搬运工”
14年前,源自四川的红心猕猴桃品种,在水城县猴场乡引种成功。目前已在六盘水市形成了16.5万亩的产业带,并形成了凉都弥你红的品牌。
六盘水市农科院副院长肖钧告诉《经济》记者,由于六盘水的山区小气候复杂多样,昼夜温差大,以及良好的生态、地理环境让凉都弥你红拥有独一无二的品质。“通过检测,弥你红含糖量高、口感好,可溶性固形物达20%-21%,而其他产地的红心猕猴桃最高为18%。”
凉都弥你红富含维生素C和其他微量元素,果肉细嫩,香气浓郁,酸度极低,营养丰富。水城县县长王尔彬风趣地说:“我们不生产维生素C,我们是维生素C的搬运工。”
从最初少量的试种到16.5万亩的规模,“三变”改革让弥你红经历了何种蜕变?
黎永胜告诉记者,农业的结构调整3年才见初效。“以猕猴桃为例,3年挂果,5年进入盛产期。每亩的固定投入约3000元,如栽种的果苗、攀爬的支架和保温保湿的薄膜等。”过去,这些时间和资金的投入对于贫困农民而言负担很重。
而“三变”改革后,有了政府的引导、扶持和企业的投入,带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据六盘水市市委副书记魏雄军介绍,通过“三变”模式,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可获得固定分红和收益分红。懂技术、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参与管理,还可获得所管理地块效益30%的股权分红。此外,农民以劳动力在基地务工,可获得平均月工资收入约2500元,季节性用工工资50-70元/天。“相比过去种玉米和洋芋每亩约500元的收入,‘三变的模式让农民增收不少,而且以股权为纽带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2014年以来,共有15.87万户57.06万农民通过“三变”改革变成股东。《经济》杂志社总策划师、中国创新经营研究院院长谭勇在中国凉都红心猕猴桃公益之行时赞叹道:“六盘水的‘三变改革是治理农村改制、变革的一剂良方。”
六盘水市农投公司董事长胡光汝表示,除了猕猴桃种植,“我们还要打造一条猕猴桃产业链,如加工成猕猴桃果酒、果汁,研制猕猴桃面膜等美容护肤产品……”去年,农投公司投资3亿多元,建设了六盘水特色农产品仓储交易物流园,将形成集冷链仓储、交易流通、商务金融、质量追溯、信息发布、会展、办公、住宿、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园区。“该园区在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的同时,还解决了农产品在物流、仓储、批发交易等问题,也可推动刺梨、核桃、蓝莓、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李再勇指出,凉都弥你红的品牌将随着“三变”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把山地特色生态产业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联在一起,把青山、绿水、居民、远客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我送你一个健康、你助我一个小康”的良好效果。
白云深处有人家
“白云的深处,溪水清清流。牛羊在天上放牧,清凉的城市,乌蒙的明珠……天上凉都来呀我云中漫步,美景处处让我乐不思蜀。”一曲《天上凉都》沁人心脾。在气温19°的夏天看遍山海,漫步花海,天低云近,清风习习,徜徉于山水之间,四时之景不同,让人想要留下来。
在北京汗流衣透的桑拿天,到群山环绕、幽静宜人的月照休闲养生谷待上个把月,住在点缀山间的民居院坝,闲庭品茗,体验“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的诗意生活。当时光如流水般静静流淌,夕阳西下,素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月亮洞,大自然的静谧之美“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古人常挂在嘴边的秉烛夜游,不无道理。
看过神雕峰的陡峻,再赏石生树的奇绝。陡峭的崖壁是攀岩爱好者的好去处,在山谷中的网球场打上几局,活络筋骨,或在崖边绿潭的平台上练瑜伽,修心养性……在月照休闲养生谷,宜静宜动,岂不乐哉?
月照休闲养生谷的乡村旅馆也采用了“三变”的模式,政府出资修建改造老屋,变成股东的农民将多出的房间提供给游客,农民可以获得收益,游客也体验到独特的民族风情。
正所谓“春踏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凉都四季如歌,生态水城多彩如画。在距离市区25公里的野鸡坪,目前建有亚高原户外运动基地和自行车赛道,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好去处。另外,漫山遍野的马鞭草随风摆动,走在紫色的花海中,令人心旷神怡。
位于水城县南部的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冬季宜滑雪,夏季可滑草。当你在草地的阳伞下乘凉时,凉风阵阵,恐怕也只有凉都能让夏风如秋风般凉爽。翠绿的细草在微风中浮动,大朵的白云凝固在蓝天中,不禁让人想起莫奈那幅《撑着阳伞的女人》,凉都风景如画,绝非虚言!
若想体验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海坪彝族文化小镇不容错过。该景区依托当地彝族村落,打造彝族传统民居和彝族风情街、美食街、土司庄园、海坪火把广场、希幕遮广场等,彝族的风情特色,令人目不暇接。如果错过了彝族盛大的火把节,人气十足的篝火晚会或许可以弥补这一遗憾。彝族人用他们热情真挚的歌声和舞蹈,将你带入他们的世界,再喝上几碗酸甜的彝族杂酒,绝对不虚此行。
六盘水,有太多的美等待你来发现。世界那么热,不如去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