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之力为何迟迟不发?
2016-10-10张军红
张军红
近十几年里,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99年国发办72号文件《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到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推广钢结构在住宅领域的应用等政策屡见不鲜,一大批钢结构公共建筑拔地而起,国内从事钢结构住宅研发、设计、制造的企业也逐年增多。杭萧钢构最近公布的2015年年报资料显示,目前全国从事钢结构制造加工的企业已达1万余家,有固定生产场所并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接近一半以上。
但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官网上获悉,2015年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24.3亿平米,建筑业总产值180757亿元,建筑钢结构行业的总产值约为4906亿元,约占建筑业总产值的2.7%,占比极低。
在调查采访中《经济》记者还发现,目前国内已经建成的钢结构住宅项目屈指可数,在最近两三年内,钢结构住宅虽然在一些城市进行了试探性建设,但主要集中在政策性住房项目上,钢结构住宅仍旧没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
原因何在?
技术要求高配套标准缺乏
“问题不在于钢结构本身。”作为国内唯一编订钢结构住宅建筑专业相关标准的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钢结构设计研究所技术部主任王琼告诉《经济》记者,今年以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编了若干重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这些标准都可以被视为规范钢结构的基本法。
在他看来,影响钢结构住宅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与其配套的设施、户型和外墙板以及内装的匹配程度。“如果这些环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钢结构住宅的居住品质和使用功能。”王琼告诉记者,与国外青睐冷弯薄壁轻钢龙骨低层住宅不同,目前我国的钢结构住宅以高层为主,而多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要求较高,需由钢结构作为承重结构,配合工业化楼板系统、内外墙体系统,才能形成一套完备的住宅建筑体系。
但据记者了解,就目前而言,我国在钢结构住宅配套围护产品方面,还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产业链,导致其在与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的竞争上一直处于劣势。
“以现阶段行业普遍反馈的外墙板为例,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对其性能都没有统一的指标要求。外墙板材料种类繁多,施工安装节点构造也不尽相同,在没有性能指标的情况下,只能从原则上去分析、归纳和总结,涉及具体的材料种类时,还要有不同的要求。”王琼说。
对此,首钢房地产副总工程师刘顺全呼吁,研究机构要加紧研究破解阻碍钢结构住宅发展的技术难点,尤其是尽快开发出与钢结构配套的适宜的墙板体系;标准制定部门要加快完善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体系,出台成体系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匹配不完美是主要矛盾
“在住房改革之前,中国一直沿袭前苏联的住宅结构体系,大量住房采用黏土砖搭砌的砖混结构,高度限制在6层及以下。随着房地产市场改革,住房制度完全放开,可以盖得越来越高并把土地价值发挥到极致的高层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应运而生。这种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将开发商和业主的住宅消费观念深深地吸引到剪力墙结构住宅市场上。”在北京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谊集团)产品设计总监闫增会看来,钢结构住宅举步维艰的原因主要是受制于人们的居住观念。“虽然钢结构住宅在国外已经成熟和完善,但对国内民众而言还属于新鲜事物。中国消费者长期习惯了砖混或钢筋混凝土的住宅,从开始接受到逐步习惯,进而全面推广钢结构住宅,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告诉记者,从结构角度来讲,钢结构住宅的安全系数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轻,且抗震性能好,国内外的超高层建筑都是用钢结构。混凝土结构一般不会超过60层,其本身的自重就足以把底下压垮,钢结构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但是发展钢结构住宅需要解决外围护墙板、楼板的隔音问题。在固体传声方面,钢结构住宅与传统住宅的隔音效果并无差异,但是在流体传声方面,由于钢结构住宅的墙板和楼板采用拼接方式安装,若连接处的防护处理得不到位,就很容易受到外界噪音的影响。不过,王琼告诉记者,除非住户对声音特别敏感,在实际的居住生活中,这种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钢结构住宅的结构型式主要是钢框架结构,填充于钢梁、钢柱之间的内隔墙,这是与传统砖混结构和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的一个主要区别。”刘顺全告诉《经济》记者,虽然钢结构可以实现大开间设计,但是由于目前外围护墙板及构件与钢结构配合得不够完美,室内的梁、柱等部分仍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导致大件家具等不能靠墙、角摆放。如果为了室内空间规整,将外墙板更靠内安装,又会浪费一定的室内实际使用面积。他认为,这是目前钢结构住宅亟需解决的矛盾。
建谊集团总监朱志刚告诉记者:“前几年除了钢结构受力体系之外的部品部件,比如墙板、门窗、防水材料这些的技术都不太成熟,这些材料与钢结构材料连接的工艺也不太成熟,不过这几年通过引进国外的生产线,技术开始慢慢走向成熟。”
除此之外,钢材原材料、结构构件和配套的围护体系价格也比较高,并且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导致现阶段很多开发商并不愿意接触钢结构住宅,以至于大多数的钢结构住宅项目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回迁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
钢结构住宅的大规模铺开,还需要注意培养一批建筑产业化工人。“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求高,以往的建筑工人很难尽快掌握新的施工技术和要求,这也导致目前我国钢结构住宅的整体施工时间与传统建筑建设时间基本上没有差别,不能将钢结构住宅本应具备施工速度快的优势发挥出来。”王琼认为,尽快提高建筑工人的施工水平,加快向产业工人方向的转型也是非常必要的。
财政支持不够
财政补贴不够,也是影响钢结构住宅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记者梳理发现,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建设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出台了一些诸如增量成本确认、财政奖励、面积奖励等政策,但尚未见到对钢结构住宅进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其他直接支持的具体政策,更没有针对开发商的补贴政策。
难道钢结构住宅不属于装配式建筑吗?
“钢结构住宅属于工业化建筑,与住宅产业化要求相符合,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钢结构都属于预制建筑范畴。有共同点也有不一样,钢结构主要是从材料(钢材)方面强调,PC( 混凝土预制件)更多的是从施工和功能上去强调,重点不一样,所以有共同有区别,并不是所有的钢结构都可以装配式施工,也并不是所有的非钢结构不能实现装配式。”建谊集团技术总监张雁航告诉记者。
“应激发民间房地产商对开发钢结构住宅的热情。”刘顺全表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民营企业更关注投资收益,而国有企业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尽快出台支持发展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实实在在的具体政策,比如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土地获取优先、简化审批手续、研发资金支持等,让各类开发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切实感受到开发钢结构住宅有利润可图。另一方面,政府要对接受、购买钢结构住宅的住户制定具体的优惠措施。消除开发商尤其是民营开发商,对钢结构住宅的风险恐惧,这样才能激发开发商对钢结构住宅的投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