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稀缺的总是精品
2016-10-10黄芳芳
黄芳芳
“沃尔夫牵着骆驼,爬过一座沙丘。望着无穷无尽的沙丘,连骆驼也感到绝望。它前腿一盘,一屁股坐在地上。他用力拉绳索,踢它的臀部,它还是不肯站起来。最后,他掏出一把刀刺进驼峰,血从刀口涌出,但骆驼仍然纹丝不动,静静地等待死亡。沃尔夫筛选了行囊继续上路,并严格按照指南针的方向机械地走,即便遇到沙丘也不敢绕行。他开始绝望和恐惧,似乎沙漠就要胜利了。但幸运的是,他昏迷后遇到了表兄的驼队。最后,他刮了胡子,套上西服,登上皮鞋,一条普通的现代化公路出现在他面前……”
窃以为用《蝴蝶梦之谜》中的“沙漠之困”来描述创业者的创业之路似乎更为贴切。洪泰创新空间创始人王胜江认为,创业是让很多投资人都望而生畏的事,因为创业者往往会“死”在任何一个环节。“创业是九十九死一生”,这是创业的新常态。回想起过往的创业经历,创客总部合伙人陈荣根无不感慨地说。
创业的风险大,成功率低,为何它又如此令人着迷呢?风靡中国的众创空间能否帮助创业者走上那条现代化公路呢?
日趋理性的创业环境
2015年9月之前,CEO先生创始人郭光和他的90后团队在一个商住两用的办公室里设计自己的服装品牌。位于安贞的洪泰创新空间开业当天,郭光觉得装修的色调和开放式的办公环境与他的90后团队气质吻合,便试着签了半年。“这里有现成的办公桌椅,不用费心去装修办公室,也不必开辟一间独立的会议室”,省心的办公环境和各种创业服务体验让郭光续签了租约。
“这是我最早选的地儿,虽然在居民区但闹中取静,很有创业氛围”,王胜江微笑着,话语中透着对创业成果的淡淡喜悦。
2015年,众创空间一经提出,就在跟着双创的步伐风靡全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6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各类众创空间已超过2300家。然而,与去年较为火热的发展态势相比,今年无论是创业者、投资人,还是众创空间都趋于理性、成熟。
去年二三季度,不少创业者拿着一张纸或一个想法来创业。今年创业者基本有了自己的团队或产品。“去年更多的是听创业,今年看得见也摸得着了”,位于望京和安贞的创新空间里有60%的创业团队出现了更迭,一些创业者离开了,新入驻的创业团队人数为10-20人,他们的创业模式更接地气,不少产品也与市场接轨了,“这是一个好现象”。
王胜江笑称,投资人也不再追着投资过度的风口,如O2O或其他互联网模式,而是更关注创业团队的赚钱模式,以及创业者能否真正解决某个行业的痛点或我们身边的需求。
企业服务投资机会凸显
据天天投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12日,最近一年的企业服务产业投资事件达755件,超过其他领域。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李子川告诉《经济》记者,针对C端的创新服务是过往数年的投资热点,而对于B端的投资相对滞后,可以说缺口即是机会。
王胜江认为,很多人看到了中小企业甚至是大企业的服务需求,所以企业服务的投资趋势愈来愈明显。
为初创企业提供基础服务的企业数量也在增加,比如专注于知识产权的知果果,提供工商财税服务的91财务等。太库环北京区域总经理张凯告诉《经济》记者,现在很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将一些基础服务如工商税务、法务、招聘等推荐给专业机构,“孵化器也可以腾出手来做自己专业的事。”
张凯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家名为内家外卖的公司专门为中关村附近的孵化器或众创空间里的创业团队解决中午就餐难的问题。“听说内家外卖也融资了,可见B端还有很多投资机会”,张凯说道。
投资人也不能一味地偏向于企业服务,“C端的服务仍有巨大的潜力”,王胜江指出,光解决效率和便宜的问题还不行,针对C端的服务应该更注重品质和体验。如早晚高峰期,人们很容易叫到车,但不意味着很快能坐上车。“等车的十几分钟里,可以产生很多商机,就看创业者如何去挖掘。”
科技创新更重要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说:“创新该走上科技的道路了。”
“真正的科技产品需要时间的沉淀,要有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不能一味地追求便宜和快,而应该回归科技的价值”,王胜江感慨道。
据了解,目前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达2500多家,专注于科技的众创空间也愈来愈多。
2016年初,孟博和微能科技的团队入驻了创客总部的15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区,“创客总部很实在,租金低廉,还免费提供了一个20平方米的实验室。”入驻的数月是公司和团队进步最快的阶段,微能科技创始人孟博告诉《经济》记者。
微能可以将环境和日常活动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这项技术可以在多领域取代电池的应用”,比如消费电子、智能家居、运动可穿戴、物联网、工控、汽车电子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陈荣根认为,未来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对这项技术的应用需求会越来越大。
从2014年8月底至今,作为北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微能科技已获得一轮天使投资,“能拿到融资是一件好事,但它只是一个连起跑线都不算的开端”。因为孟博还要带领团队克服更多创业中的困难。
真正解决创业者的成长需求和促进业务发展,才是有价值的众创空间。陈荣根认为,创业者既是众创空间的客户,也是产品,其业务本质是人对人的服务,应该根据创业项目的特点提供定制服务。“我希望把自己和合伙人的创业经验告诉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很多创业者可能同时享受多家众创空间的服务,“服务专业度和深度不够的众创空间自然会被淘汰。”
创业者在挑选众创空间的同时,众创空间也在精选优质的创业项目和团队。目前约有40个创业团队入驻位于鼎好的太库(北京)孵化器。张凯表示,主要筛选智能硬件、大健康领域的创业项目,“早期会考察该项目未来产业化的空间”,希望项目从孵化器“毕业”以后,其产业化、生产化的阶段能转移到华夏幸福的科技园区去落地。从源头上培育项目,实现创业企业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全产业链孵化。
成功的创业企业何去何从?
陈荣根认为,创业是对创新价值的最大体现,也是激励创新的优质选项。尽管创新创业属于小众范畴,“但20%的人创新创业会影响80%的传统企业,”王胜江激动地说。
在与传统的大型企业交流时,陈荣根与王胜江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他们的困惑,即如何用新技术优化原来效率低、成本高的生产线?如何让不符合时代需求的产品迭代?王胜江认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可以帮助这些巨型企业提高效率、更迭产品,甚至将中小企业收入囊中,成为大企业的一个链条。
陈荣根告诉记者,创客总部的战略之一就是在创业企业和大企业之间架起沟通、合作的桥梁。“让创业企业找到种子用户,也帮助大企业用上新技术。”
“目前入孵的创业企业还有待成长,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创新空间明后年的布局。”王胜江表示。
众创空间需要标准吗?
李子川认为,目前众创空间的类型多样,对企业的扶植程度不一,更有甚者只是为了财政补助而存在,极大地浪费资源。有必要对众创空间的管理政策、服务标准等进行约束,也有利于提升市场孵化成功率。7月22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召开了众创空间标准研究座谈会,意味着众创空间标准研究制定提上日程。
有价值的众创空间不能只提供一张办公桌、一堂课或者一笔钱。王胜江表示,众创空间要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为创业者提供一个深度连接的平台,让投资人挑到好项目。为创业者打造一个竞争环境更重要。“如果一个创业者不能付出自己的金钱、精力和艰辛,就是过家家。”
“创业者要目标高远、意志坚定”,陈荣根建议创业者不要轻易换办公室,即便获得了融资。“办公条件安逸了,在管理和心态上会出现问题”,创业者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状态,才能走得更远。
据了解,获得一定资质的孵化器或众创空间享受一定的财政补贴或免税政策。尽管洪泰创新空间已入选科技部公布的第二批众创空间,虚拟注册地址的申请却迟迟未批。“我们只能花上几千元让第三方机构帮助创业者注册,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王胜江呼吁让有实力的众创空间获得对等的资源,也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行业的未来,张凯认为,不同于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建设门槛较低,每家的资源点和定位不同,“小而分散的特点未来行业里很难出现很大的龙头平台。”
王胜江告诉记者,尽管当前精品的众创空间数量较少,但相信未来3-5年会出现几家专注深耕的龙头。